水墨画的创作面临着如何传承和创新的问题,特别是当下水墨人物画似乎要给解读当下一个全新的方向。很多学者画家对这个命题都有探讨,一些批评家对当下的创新并不乐观,就像孔子对他自己的时代的青铜器的创新并不乐观一样,他对自己喝酒的酒杯悲叹道:“觚不觚,觚哉觚哉”。而我觉得我们这个时期的水墨画创作似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有着不约而同的相似:实验性就是所谓的命题,因为没有一种大家对于美的固有的模式,所以百花齐放,时代赋予了艺术家随心所欲的空间......
我大概从13年开始着手创作,从类似卡通的形象到今天慢慢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一直在实验。现如今水墨就是一个实验性的水墨,特别是人物画,对传统如何继承,对当下如何变通,是每一位水墨艺术家要探索的问题。现代很多学者认为所谓的传承就简简单单是笔墨,而很多艺术家也是把笔墨当成国画的唯一评判标准,这大概是受到宋以后变了味的“文人画”影响,艺术家不再“搜尽奇峰打草稿”,人物画也开始是脑子中的杜撰。六朝时期的画家顾恺之,水墨画的鼻祖,他所描绘的故事画,我想一定是参考过真实的形象的,才可以表现地如此“气韵生动”他一再强调“以形写神”。谢赫在六法论里指出“应物象形”,也就是强调写生的重要性。而“六法论”一直是古人判断绘画的标准,现代人却误解了,以为“骨法用笔”才是造就“气韵生动”的唯一通道。我认为笔墨是建造在造型上的,笔墨是肉,造型是骨。只有肉没有骨就是一滩烂泥。所以我们谈继承不仅是笔墨的继承,还有学习古人很严谨的造型。中国画的造型其实相当严谨的,观摩古人的绘画没有废笔,笔笔劲道。所以我在今年的创作里又重新回到原点,去街拍一些人物形象参照在画面中。
再谈到创新,实际上我们和古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这本身就是创新。比如我们的衣服不同,我们的爱好不同,我们的想法也不同……我不明白为什么艺术家一直描摹古人的形象而不去解决当下?实际上笔墨本身就是在创新,古代人物画有“十八描”,而我们如今穿着T恤,牛仔裤也能这么生搬硬套吗?所以我在创作中的感悟是所有的笔墨都来自自己对物象的感受,感受地越细腻,表达地越生动,这就是技法的创新。再一个我们从高中以来都学习的素描,这无疑对传统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尽管张僧繇创造的“凹凸画法”,但视觉上依然是平面的。而我在创作上试图加入一些西画的光影在画面里,又让它看起来并不过度冲突,毕竟我们的材料没有油画的色彩表现力,所以又要体现水墨本身材质的味道……
实验是一个很大的命题,之所以称为试验是因为当下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我常常想毛笔,墨水只是一个媒介,我们可以更大胆地去尝试。我看过外国画家用水墨媒介画出很西方思维的作品,效果确很好。而作为中国画家怎么画出国际化的水墨,这也是我接下来思考的方式。
西方文化的冲击,古人哲学体系的断层,艺术家的标新立异……这个时代是审丑的时代,快节奏的时代,艺术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沉淀,每一位艺术家都想脱颖而出,与众不同,90后也被过度消费……当然也有很好很年轻很有才气的艺术家,“不自美当为美”,我想我们也应该偶尔放慢下脚步,沉淀自己,用艺术家的眼光描绘出这个时代的“真善美”
雷丁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