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陌生的艺术呈现形式后面都潜藏着一个他者从未企及的世界,它指出了我们的局限。当我面对一件超出经验和常识的作品,我问自己:这是我的边界,找到门跨槛过去,那是个怎样的世界?
文本式的学理性艺术问题的探究是深邃难懂的,这让我感到尴尬:阅读量和线形分析都是短板!至于天马行空的自由感觉之作,热爱与强烈的表现欲就可做到,除非被社会性常识和技巧所捆绑,就成了纠结与挣扎。感觉虽是有差异的,但不明就理的一味消耗激情,最有可能终极一生回锅了史上的剩饭。最糟的还有咀嚼故人的尸骨,所谓传统美术和官方美术,那种腐味的痴迷是活在当下的人所不能理解的!我就不能理解。不能因为自然界有吞食腐尸的秃鹫就认为是自己不过是顺其自然。
所有个人化的世界都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构建。从电影到小说都在找寻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中间界面,个人化的自我构筑是人们从社会塑造僵化共性中重新审视自我的设问,因为抛离个人性存在,活着就是社会的复制品。在相对自由的世界,所有对人的价值认证都会遵循不同于一般存在的个人性。
社会投射向个人投射转变是2010年以后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趋势。艺术从共性化的诉求的迷茫后逐步觉醒,传媒的开放与多元打破了居于集体主义的对抗模式,个人性的自省使得艺术家朝着不同方向及维度寻求自我实现的途径。大叙事在官方美术中继续堕落,民间当代艺术则直以与国际化为目标的进入小叙事的探究。自我为主体的问题深入不同于以往小叙事的对抗心态,中国当代艺术开始良性的生长。
实验性是我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标签;还有另一个是出发点:从真实现有出发的标注。真实现有并不是直接采用,是改造后的挪用。因为针对传媒世界虚拟现实的特点,这里面有图像的“改造”,也有纸媒材改变固有形态的抽象“塑形”。依照纸媒的差异和丰富性来建构视觉的自我,作品的表达方式及技术性运用是不同的,这使得我的“视读”系列及“透露”系列在无数可能性中发散出多种形式。
作品可能涉及图像学意义的、观念的、波普的、抽象的、表现的、材料的、符号的、极简的、概念的……理性地切入,感性的发挥,一边建立秩序一边颠覆秩序。矛盾的、分裂的思维不断拖曳着我从一个期待到另一个期待,这也可以解释我难以满足的多变特质,我认为这也是传媒虚拟世界的特质。
有朋友微信告知我:“我们正在讨论你的作品”,我即刻回了一条:“当你们讨论我作品的时候,我已经不在那儿了”。
时间会定格,他人的艺术创作会定格;我也会定格~不断流变的传媒世界里“透露”不断颠覆自我的“视读”,多维度间的翻转这是有关我的定格。
2015年1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