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民

1980 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2000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
2004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获学士学位
2012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实验艺术系,获硕士学位
2005 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基础部任教
2009 负责“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宣政殿、紫辰殿”项目概念设计
2012 广州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任教
2019 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任教
2019 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基础教研室负责人
2024 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摄影与数码艺术教研室负责人
现居广州,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文学院访问学者
主要展览
2020“美好生活——广东省美术作品展”,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2019“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实验艺术作品展”,廊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廊坊,,中国
2018“首届广东省美术教师作品展”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中国
2018“师坛锦瑟——全国高等美术院校教师优秀作品邀请展”,中华艺术宫,上海,中国
2018“另一种设计”,华•美术馆,深圳,中国
2018“第三届广东当代陶艺大展”,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广州,中国
2017“物是人为——考工、立异和斜出”展,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2017“苍穹之下•当代艺术扫描―呼和浩特”,内蒙古美术馆,呼和浩特,中国
2016“设计之变——2016第八届上海艺术设计展”,西岸艺术中心,上海,中国
2015“与仰民一起游走迷宫”,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2015“北纬23°/北纬35°——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部•广州美术学院——教员作品共同展”,东京艺术大学大学美术馆陈列馆,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绘画栋1F,东京,日本
2015“2015首届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上海国际展览中心,上海,中国
2014“旋构塔——2014中国青年艺术家推介展”,北京时代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4“西宫船坂双年展2014”,大阪兵库县西宫市,日本
2014“为坐而设计”回顾展——中国原创历程2002-2014,广州正佳百货,广州,中国
2014 第6届“为坐而设计”展“60把椅子”国际知名设计师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3“新集体主义:2013年广州当代艺术生态考察展”,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广州,中国
2013“视觉交叉体——首届广东当代艺术群落青年艺术家联展”,21空间美术馆,东莞,中国
2013“The spectator——粤澳青年艺术家邀请展”,仁慈堂婆仔屋,澳门,中国
2012“中国原创设计十年——暨为坐而设计大奖赛作品展、国际知名设计师作品邀请展”,红砖厂创意园,广州,中国
2012“野生视觉——广州青年当代艺术专题展”, 53美术馆,广州,中国
2012 第5届为坐而设计“50把椅子”国际著名设计师作品邀请展,吉盛伟邦国际家具村“设计公馆”,上海,中国
2011“流动的剧场‘亚热带’青年艺术联展Ⅱ”,优游画廊,广州,中国
2010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启动展”,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 什么是《cài星球》?
· 我只是在做东西
· 业余化状态
相关评论 更多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业余化状态>>

 

坦白的说,做了几年的东西,我的创作状态依然显得非常“业余”。哥们儿们不知多少次跟我讲:“做艺术应该更专一、更职业,不然就是玩,太不严肃了。”确实,这种对什么都想玩玩的状态让我很吃亏。因为相比在一张画上死磕到底的其他人而言,我做的那些玩意儿总是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这不但使得媒体总是无法对我下出个明确的判断,而且总也找不出个准确的套路来让我的东西进入大众传播。这副德性时间一长,慢慢的,在别人嘴里连我这个人也变得越来越难以描述了……。说实在的……,有时看着在媒体上活跃的其它人,心头也难免会掠过一丝清凉冷风……。
 
不过,“自娱自乐”惯了,竟也让我发现了其间的种种好处,从而萌生了些保持这种“业余化”状态的念头。因为我发现,称之为“业余化”,其实是将它摆到了与“职业化”相对的一头,这样一来,反而强调了“业余化”所拥有的一片“这边独好”的景致。
 
这可不是没理搅三分,就拿这头一条来说,说某人“业余”,那就意味着说他不“专一”,说他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没个准地方。这种看法,其实就是在拿不专注于某一种特定样式的面貌说事儿,认为所有做的东西攒在一起没法找个词来总结、概括。没错,这种“不专一”、“没准儿”确实与“职业化”比显得有那么点毫无章法。可是,只要咱们从艺术的创造性与可能性角度来仔细琢磨琢磨,就能看出来,凡是处于“业余化”状态的主儿,做东西时候的出发点,一不会来自于某种外界的认定标准;二不会为了“跟风”而去“随声附和”;三与“职业化”比起来,他们的东西总是会显得更加多彩和有趣一些。
 
所以依我来看,“业余化”与“职业化”状态其实一个向内一个向外,他俩是两种完全相反的创作立场。不仅这样,相比之下,“业余化”状态更是一种发自个体真实认知状态的呈现。 有了这样一种宏观视角后,我们再去看待“业余化”状态就会发现,“业余化”状态其实就是一种能保证创作活动起点独立性的绝对性方法。
 
这第二条,说某人“业余”,那就意味着说他不“严肃”,说他做东西总是轻轻松松、玩玩闹闹的找乐子。这种看法,实际上就是在找做东西没有个明确目的的毛病,觉得所做的东西没法跟别人形成那么种关系。确实,这种不“严肃”、“玩玩闹闹”的确与“职业化”的主儿比起来总是显得有那么点任性,不过,只要您从艺术精神化的属性角度合计合计,就能发现,但凡是被认为有那么点“业余”的主儿,做这件事的原因,一不会为了去挣点钱吃饭、去改换门庭;二不会为了彰显自己比别人聪明,比别人牛X。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之所以没事爱折腾这个事,主要的原因仅是出于喜欢,出于去寻找快乐、寻找精神愉悦,去感悟在日常生活中感悟不到的人生感受。一句话,他们是非物质化的。相比之下,只要是“职业化”的去做这件事,一般一点的主儿必定要让这事跟他们衣、食、住、行挂上钩,不然人家吃啥喝啥?牛X一点的主儿做这事儿还必须跟他们的社会地位挂钩,要不人家折腾个什么劲?因而“职业化”与“业余化”相比,不但必须“严肃”,并且更承担不起一丁点的“游戏”与“实验”成分,因为任何程度的“折腾”付出的代价都是巨大的……。
 
所以在我看来,“业余化”与“职业化”在做艺术这件事时的原因是泾渭分明的。这方面他俩其实也是一个向内一个向外。比较起来,“业余化”会更少的受到外界各种评判标准对创作活动的物质性干扰。有了这么一个追根溯源的视野后,我们再去看待“业余化”状态就会发现,“业余化”状态其实更是一种保证艺术活动呈现更为纯粹状态的可行性途径。
 
而于我而言,喜欢做与艺术有关的事也恰恰在也于我对这种构建自我精神家园的强烈憧憬……。拿它来卖钱?我可舍不得……。
 
总的来说,在日积月累地用“业余化”面对艺术那点事儿之后,我越来越认同和接受这种状态了。因为从这里我看到了一片更为干净、纯粹、独立、绚丽、丰富、无垠的精神乐土。在这里必须做一个小小的强调,或许有人会认为我应把“业余化”改成当下所时髦的“跨界”,这样或许更加讨好、更加让人易于接受或理解。那可不行!现如今这种“业余化”不但是对我创作状态、作品面貌的一种描述,我更想借它之手强调在面对艺术界时,我所想坚守的一种独立立场,决不能含糊!
 
2016年5月4日
于景德镇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