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cài星球》?
一、 念起
1.问
1) 刹那
“一刹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惯用词,常用于形容时间过得飞快。久而久之我们惯性地认定它为“形容词”,却淡忘了其本意。其实,“一刹那”原是古印度专用于计算时间的计量单位。那么,对于现代人而言,“一刹那”到底表述多长时间?在《俱舍论》卷十二中有这样的叙述:“如壮士一疾弹指顷六十五刹那”,而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描述得更为详细,书中说:“时极短者,谓刹那边,百二十刹那为一咀刹那,六十咀刹那即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粟多,五牟呼粟多为一时,六时合成一日一夜。”根据我们现代知识中一天24小时,一小时60分钟,一分钟60秒的基本概念,随即我们可知一刹那为0.018秒。诸如此类的计量单位还有:一瞬间为0.36秒,一须臾为2880秒……等等很多。假如以这种计量单位来计算现代人常规概念中的一天, 我们的24小时竟有480万个刹那!这表明以“一刹那”作为最小的时间计量单位,它与“念”、“瞬”、“ 咀刹那”、“弹指”、“腊缚”、“罗预”、“牟呼粟多”、“须臾”、“时”、“日夜”等计时单位,共同组成了一个远比现代“微秒”、“秒”、“分”、“小时”、“日”等计时单位要细致数倍的计量系统,也就是说,一直以来被我们认为愚昧的古人,在这个最基本、最日常的时间计算方面竟然比我们要完备、精确、细致百倍……。
可是,为什么我们并未沿用这样一个更为精准的计算方式呢?答案只有一个——认为对我们现代人无用……。但是无用就说明现代人一定比古代人能更为透彻地认识这个世界么?这种思路绝对是一种现代人的自大,这种自大使得我们对所处的世界更加无知。在我们这个用现代科学去解释一切的时代,反而屏蔽了很多本应知晓的信息,正是由于这种狂傲的否定和排斥态度使得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人类无法认知的不解之谜……,世界很大,它一定有很多我们已知知识尚无法触及的领域有待去探求……。
2)轮回
说到时间,不仅会让我又想到一个与时间直接挂钩的名词——生命。而在东方文化中,与生命最为息息相关的、讨论千年的一个时间理论就是“轮回”。可“轮回”又是什么?在佛学理论的主要来源《奥义书》(最早出现于公元前9世纪)中,有一段关于“轮回”理论最早、最朴素的阐述。大意是说,生灵死后,经由火葬,灵魂会升入月的世界。到了那里,灵魂有三种道路,如果前生积善,将马上离开月的世界抵达梵天世界,不会返回世间。不必再生也不会再面对生老病死,此为“神道”;反之,则在月的世界停留一段时间后,将随着雨水重返世间,进入植物的种子之中,而后将成为食用此种子的大地一切生命体的精子,继而会以人、畜、虫、飞鸟的面目生存。对于到底会成为何物,完全取决于其前生善恶“业”的多寡,且要面对一切生命体必须面对的生老病死之苦,此为“祖道”和“兽道”。
此“轮回”观念后经佛学的继承与发展,在“天道”、“祖道”、“兽道”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更为详细的“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六道”,并且以 “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道的欲界六天”属“欲界”,“天道的十八天”属“色界”,“天道的四重天”属“无色界”,为界定原则,形成了以“三界”为维度的空间概念,从而构筑起了一个更为完备的轮回基本框架。
这个佛学中以“六道”为构成的世界非常巨大,巨大到以我们人的意识无法完全理解及认识。按照佛学的说法,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只是一个小世界的四分之一,一千个这样的小世界是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是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是为一个“大千世界”,而由这三个“千”构成的“大千世界”才是一个佛国土的世界。真是巨大到不可计数,几乎近似于无穷……。在这个世界里,以因缘作为逻辑,以“善恶业报”作为标准,进而在“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与“地狱道”之间,产生了无休无止的轮回……。
在如此一个“轮回”理论的基点上,我们可以推论出在“轮回”理论框架之下的世间“灵魂”或“阿赖耶识”,数量一定是恒定不变的。但是,细思量这个以我们的“六识”——“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的世界,自“无始”以来,这个世界上的人和其它生物一直以不可计数的倍数增长着。按照“轮回”理论所推出的“阿赖耶识”不增不减的原则,试问,这些生物的“灵魂”从何而来?是从其它“四道”而来么?如果是,那么遵照“善恶业报”的思路,如今世间专供人类宰杀、食用且远超人类数量的鸡、鸭、鹅、鱼、猪、牛、羊等生物,难道都是“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等“道”中“恶业”所造么?而如果“诸如摩诃萨青王子舍身饲虎”等行为是“大功德”,那么这些生来“饲人”的众生也应该因具有了“功德”飞升“三善界”才是,那为何世间这些“饲人”的生灵只见多而不见少呢?这些有了“功德”的“阿赖耶识”又去了哪里?
2.若
1)小世界
在“小千世界”中的我们这个小世界里,也许是由于人类“欲”的作用,任何一种生物都不会像我们这样,让生物的肢体经由切割、分解、重组、模糊具体形象的方式,使其肢体展现出一种与生前不同、不可辨认甚至无关的状态后才去食用。这是一个打散重组的过程。在我们再次面对它们的时候,它们将被冠以“合成化”的新名称,而我们也更为接受它们以这种似是而非的状态出现在餐桌上,而非之前。这是一种“人造”的“生物”存在状态。
那么,这些生来“饲人”的生物的“末那识”,是否会因“阿赖耶识”内有“功德”,而使“阿赖耶识”生起“我执”之念迷于“轮回”之“果”,进而变得即不能跳出“轮回”也愿不进入“轮回”呢?倘若如此,这些“饲人”生物便有可能执着于前世有“功德”的“色身”,从而有悖常理的生出一个与前世“色身”有关的“中阴身”,而非后世。但由于前世“色身”已变成一个似是而非的模样,因此“饲人”生物的“中阴身”也只得以似是而非的样貌出现,游离与前世与后世之间的某一个维度中。这样的的“饲人”生物的“中阴身”多了,便以它们的“我执”幻化出一个“小千世界”中新的小世界。
2)构成
这个“饲人”生物世界上的一切生灵都来自于“菜”。它们因“菜”而亡,却又因“菜”而附有了复杂的“因果”宿命,更因“菜”而生。作为一个由此等众生的“执念”而构成的世界,万事万物也必然与“菜”有着“相”上面的联系。
首先,世界的物质组成特点。
这个“饲人”生物世界与一般概念中世界物质形成原理恰好相反。它不是先生成物质化自然环境而后产生适应环境的生物,而是先有生物,随后由与生物所关联的物质,以及与这些物质与生灵相关生物相勾联的关系逐步形成这个世界。故此这里与我们常规世界与生灵的关系不同。在这个世界,星球的物质环境要依赖于生灵数量的增长方可逐步完整。所以生灵与星球的物质化关系并非此消彼长的“消耗式”关系,即星球绝不会因为生灵数量的日益扩大而枯竭,相反,星球的物质环境与体积会随着生灵群体的扩张而逐渐膨胀和复杂。此特点使得它变成了一个会不断生长的星球。可以说,这种无休无止的增长可能会使它逐步从一个“小千世界”中的“小世界”增长成一个完整的“小千世界”,也有可能从这样的一个“小千世界”升级为一个特别的“中千世界”,甚至更有可能衍化成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千世界”……。因为这个世界的形成基点并非物质化的,而是精神化的——“执念”。“ 执念”不灭,增长无休。
其次,物种的特点。
a.体态特征
在这个“饲人”生物的世界里,无论是花草树木,还是飞禽走兽,其实皆来自于人类世界的各种食材,而非直接来自于地球自然界存活状态的动植物。加之,在人类食材必须经过拆解重组并赋以完整冷热加工过程的食用标准作用下,这里的众生以人类世界对生物的认知标准来说虽具有一定可识别性,但就其具体体态特征而言,更具有一种“合成化”的特点。不仅如此,在“饲人”生物世界各个物种的生理特征方面,因其对应着人类世界五花八门的食用方式——具体菜肴主辅料食材的比例关系,所以它们不但呈现着一种“似是非是”的体态特点,更以所属菜肴中主辅料食材的比例关系决定着其能飞、能游、能跑、能攀的肢体技能。
b.物种的生活习性
与人类世界上的生物相反,由于对“前世”肉身“功德”的“执着”,这些“饲人”生物是先有了特定的“色身”,才有了与之相关的生活习性。因而是它们体态上各不相同的特点,决定它们大相径庭的生活习性。
第一,此世界的每一种“饲人”生物并非“形单影只”,由于人类永无休止的食欲,不但每一种“饲人”生物都并非孑然一身,而且因其当初不分雌雄一律被人宰食,使得同一物种中具有着性别之分,因此所有“饲人”生物都是以种群的状态存在。当然,不同物种间必然也会存在着“群居”与“独居”的习性差异,这种“群居”或“独居”的差异,不仅取决于其种群的数量,还取决于生成其“色身”的主食材物种的习性。
第二,作为生物必然会对生存环境的自然气候有一定要求,“饲人”生物们也是如此。不过它们对气候的要求同样来自于对“前世”肉身“功德”的“执着”,所以在幻化它们的“执念”中,尤为在乎前世在人类烹制过程中所受的“烤”、“煮”、“蒸”、“泡”、“冻”等苦,故此,“饲人”生物们会对成其“色身”的方式尤为在意,进而形成了喜光喜暗、喜温喜寒、喜湿喜旱等生活习性。
第三,“饲人”生物们与人类世界的生物相同,也具有一天内和一年内相对活跃与安静的时间。但是与一般生物不同之处在于,其在一天内的活跃时间,即是“夜出”还是“昼出”,并不由其食性或生存环境决定,而完全取决于它们所对应菜肴在一天内的食用时间,即早、午食为昼出,晚食或夜食为夜出,因为同是由于它们“执着”于“前世”肉身被食的“功德”,故此对食用时间一直执着于心。而同样的原因,一年中它被烹而食之的季节也自然成为了其最为活跃的季节。自然而然,这个季节也就成为了不同物种的交配期。
第四,就“饲人”生物得存在周期而言,因为“饲人”生物世界的生灵既然在本质上是“中阴身”的状态,所以它们也如“中阴身”那般有其独特的存在周期。据佛家所讲,“中阴身”“七”天一个变化,共有“七七四十九”天的存在期限。但这个“天”是我们的衡量标准,因为既然所谓“七天”的周期是属于“中阴身”状态下的,那么就不能以人类的时间标准来计算与衡量。所以,在此角度下我们可以理解为,“中阴身”是以“七”作为一个存在阶段,而后“七七四十九”是它的存在期限,完全同我们的生命周期一样,只不过在时间概念上不同而已。这个道理就如同以人的时间概念去衡量蚂蚁的生命,我们会觉得它们的生命很短暂,但正所谓“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也”,我们又如何知道蚂蚁觉得自己活的短暂呢?要知道,这个小小的生命也如我们一样经历了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的完整历程。
以此来看,“饲人”生物的存在状态既然也如“中阴身”一样,有一个以“七”为限的存在周期,那么这个“七”也需要以“饲人”生物体存在化的时间概念来理解。以此为立场,这个“七天”实则更像描述生物体存在状态的“七年”,而“七七四十九天”更像描述“四十九年”。也就是说“饲人”生物世界的一年等于人类时间概念中的一天,如若以此为逻辑我们可临时将“饲人”生物世界的时间称之为“‘饲人’生物世界时间”,而这样就可以清晰地表述“饲人”生物的存在周期为“‘饲人’生物世界时间”的四十九年,即人类时间的四十九天。
在此逻辑下,我们可以更我详细的论述出,一个“饲人”生物从孕育到成形所需要的“‘饲人’生物世界时间”。但是,要论及“饲人”生物的成形时间,先需在这里弄清它的形成过程。综上所述,“饲人”生物是因前生“色身”被食所形成的对“功德”的“执念”而生,因此人类加工食材到食物的时间,其实就是“执念”生成的过程。因为抱有“我执”的“末那识”会将“色身”所获取的一切信息一丝不落地装进“阿赖耶识”中,进而形成了“末那识”在督造“我执”的“中阴身”的基本要素。而也只有这个特殊的时间经历,才可以使死亡生物的“中阴身”跳出一般化的范畴,成为“饲人”生物。在弄清这样一个形成特点的前提下,便可认识到,“饲人”生物从孕育到成形所需要的时间,就是人类加工食材到食物的时间。如果以“‘饲人’生物世界时间”与人类世界时间进行换算的话,既然人类的“天”等于“饲人”生物的“年”,那么人类的“小时”则对应“饲人”生物的“月”,人类的“分钟”则对应“饲人”生物的 “天”……。在明了“饲人”生物这样的一个孕育时间计算方法之后,如果再想认知不同“饲人”生物的生殖方式的话,那就要看具体菜肴主辅料食材的比例关系来决定它到底属于“胎生”、“卵生”、“湿生”,还是“化生”了……。
c.物种的食性
如同人类世界里的生物,“饲人”生物世界里的生物们,也根据一定的生存原则有着不尽相同的食性。它们有的以菜肴中的辅料为食,有的则以其它生物的血肉为食,更有的则是不分类型见什么吃什么……。它们这种对食性的区分,往往取决于在其组成比例中,数量较多的那种生物在变成人类食材前的食性。若此生物之前食性为食草,则在其衍化成此世界生物时,就会跟随原食性以食材中同类草本辅料为食;若此生物之前食性为食肉,随即在其衍化成型后,便随原食性以其它生物的血肉为食;如若此生物之前食性为杂食,即在其衍化成型后,便会随原食性无所不食。
d.物种的生存环境
由于“饲人”生物世界独特的生成方式,必然这里的生物和与之相关的菜肴辅料有着相生相息的紧密关系。辅料不但是其中食草物种的食粮,更是各食性物种产生及存在的环境。一旦脱离了相对应的环境,这些“饲人”生物便会随着其自身特性的丧失而消亡和分解,进而可能成为生成其它物种的元素。在这种生存环境的特殊性,菜肴辅料成分的重复性,以及辅料生长环境的三重作用下,产生了“饲人”生物生存环境及其世界生态环境的三方面特点:
一方面,各物种因所属菜肴对辅料搭配方式的不同要求,在物种生成的过程中,与其相关联的食材辅料同时形成了有自身特征且相对独立的生存环境。
另一方面,由于各种食材辅料的重复性很高,故此,各物种生存环境虽因各辅料组织方式、组成内容与构成比例的不同而各具特点,但因辅料组成中的重复元素,促使不同“饲人”生物的生存环境由这些重复元素为节点连接在了一起,从而使“饲人”生物世界的生态环境具有了巨大化、系统化,及日益庞大与复杂化的特征。
再一方面,由于不同辅料不同生长环境的特点,这个巨大的、系统的,且日益庞大与复杂的“饲人”生物世界,拥有了草原、湖泊、高山、荒漠,以及干燥、潮湿、寒冷、炎热等多种地理环境。
e.物种的等级
“饲人”生物世界的物种间同人类世界的生物界一样,也有存在着其等级上的差异,但这种等级差异绝非地球上生物间的“食物链”结构。因为“饲人”生物原本就具有“中阴身”的特性,所以它们自身都拥有着“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五通”。故此从能力上很难说这些“饲人”生物们谁比谁更强大,甚至可以说在“色身”的能力上它们都是平等的。因此区别它们等级差异的因素绝非“食物链”式的“色身”能力,而是“饲人”生物在“前世”“色身”成为人类食物时,其在整体人类烹饪系统中的地位,即以其应属菜肴所具有的“主菜”、“辅菜”,以及“菜系”地位特性决定。因为只有这一点才会真正关系到“饲人”生物“前世”“色身”因“牺牲”所带了的“功德”大小,其实其内在逻辑指向是与人类欲望大小所关联的程度。
再次,世界的源动力
a.显性源动力
在这样一个世界物质组成方式、物种特征,以及生存环境都与我们已知方式不同的地方,如果将促成它一切“物相”的共同因素综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执念”成为了形成一切元素的根本。而从其“饲人”生物的存在特征来看,虽然它们拥有一般意义上“具足五根”的“色身”特征,但因它们不满足“中阴身”的“相”所形成的更强“执念”,加之其无父无母的特征,这些生灵更具有了比一般“意根”更为强烈的某些“意生身”特征。不仅如此,由于只有在“末那识”离开另外“七识”的情况下“意生身”方能生成的特点,则使“饲人”生物们的“末那识”与另外“七识”形成了相对脱离的状态,进而它们皆为仅具有“七识”而非“八识”的存在体。所以“饲人”生物世界众灵们的“末那识”虽紧随“七识”,但却处于游离之外的状态。如此一来,在这个“饲人”生物的世界里,衍生出了一个与“饲人”生物相伴相生且“我执”之念各不相同的“末那识”灵体群。
这种双生结构,虽然让这个世界的众灵因“第七识”“离位”而无法形成“贯通三世”的“相续识”,从而回归不了“六道轮回”的序列,却在一定程度上由于“阿赖耶识”徘徊于此世界,反而保证了这个世界存在相对恒定性的“显性源动力”。
b.隐性源动力
在“显性源动力”的作用下,这个“饲人”生物世界获得了相对恒定的存在。然而在这个“源动力”的整套逻辑中,我们也会隐隐感到,其实它还存在着一个更为本质的逻辑——与人类世界的潜在关系。因为,在我们深究它们这种异常强烈“执念”的根由时,不难发现,它直接与人类“财”、“色”、“名”、“食”、“睡”——“五妙欲”中永无休止的“食欲”相连。正是由于人类这种远远超出“果腹”要求的欲望,致使自“无始”以来被划入“饲人”生物范畴的生灵越来越多。时至今日,甚至达到了无所不可为食的地步。而这也自然成为了“饲人”生物世界得以存在与发展的真正“源动力”。
可戏剧化的是,虽然这里的生灵在“前世”充当着人类生存基本条件的角色,即在一定程度上人类是它们“前世”世界的“寄生体”,它们是人类的“宿主”,但在这个特别的“饲人”生物世界里,它们反而要凭借“寄生”于人类无边的“食欲”方得以存在 ,人类却变成了决定这个世界存亡的关键要素,即人类成为了“饲人”生物世界生灵们的整体“宿主”。
因此,人类这个贪得无厌的“宿主”的存在,才是这个“饲人”生物世界存在的“隐性源动力”
3)名属
这个因“食欲”而起的“饲人”生物世界,虽与人类生活的世界存在着逻辑关联,也与“大千世界”“六道”生灵的存在原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其世界物质组成方式、物种特征、生存环境,以及源动力都存在着独一无二的特殊性,所以仍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纳入“大千世界”的某一生灵种群中。一旦要遵从此种认知原则,那就需要将其归属认识的更为清晰。认清这个问题,自然而然地就又要回到“饲人”生物世界产生与存在的逻辑关系中。就其产生与存在这两个方面来看,由于此世界先有生物而后衍化出一切的特点,故仍须从“饲人”生物们形成原理的角度去明了这个问题。
回到形成原理的角度,我们不难看出,虽“饲人”生物世界的生灵与“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一样,其“阿赖耶识”也来自“六道众生”,但由其世界形成基点非物质化的特征,便可知,致使其产生特殊“我执”的“中阴身”绝非直接来自于“六道”的“阿赖耶识”。因为“阿赖耶识”本是“无为法”,没有“末那识”的先导它不仅不会生出形形色色的“中阴身”,更不必讲会形成具有特殊“我执”且具有“意生身”特点的“中阴身”了。这样一来问题就清晰起来,能造成“末那识”形成特殊“我执”的因素只可能是来自于人类世界。所以在“六道”中唯一能与“饲人”生物世界形成直接联系的也仅有人类世界。
当在这样一个角度下认识人类世界与“饲人”生物世界独一无二的联系时,就必然会发现,其实,这个世界所特有的“源动力”正暗示着“饲人”生物世界与人类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更类似于“平行宇宙”的关系,即在纯理论角度上,“饲人”生物世界应存在于从我们所在宇宙分离出来的的一个宇宙,那里是一种与我们既相似又不同的存在状态,且有可能是一个在这里死亡的生物反而到那里生生不息的特殊时空。换句话说,在这个与我们“平行”的世界中,因我们而“死”的生物反而因我们而“生”……。
这样一来一切关系全部清晰起来了……,“饲人”生物世界其实是一个由我们“食欲”造就出来的“平行世界”,是一个依附于人类世界的“寄生宇宙”。如果从人类世界的角度来看待这里一切的话,也许我们会认为,它是一个由人类已知“食物”,或者说是未知“生物”构成的世界——一个“cài星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