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南

1968 出生于北京
1996 毕业于列宾美院,获硕士学位
现居北京,任教于中央美院,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俄罗斯美术家协会会员

主要展览
2019 在中央美院美术馆举办造型学院提名个展
2019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壁画展
2017 中华世纪坛大型展览
2016 中央美院举办的接力系列展
2015  “接力”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写生展
2015  “大美西藏”绘画展
2015  “铸魂鉴史 珍爱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美术作品展” 作品展
2015  “历时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具象油画展 巡展
2014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油画展
2014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壁画展
2013  中国女画家展
2012  “最绘画”青年美展
2012  第五届北京国际双年展
2011  “第四届青年”美展
2011  “天山南北-新疆主题美术作品”展
2010  “油画艺术与当代社会——中国油画展”
2010  第四届北京国际双年展
2009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2008  建军八十周年画展
2007 “精神与品格——中国当代写实油画研究展
2006 “第三届青年”美展
2004  第十届“全国美展”
2003 “携手新世纪——第三届中国油画展”
2000 “20世纪中国百年油画展 ”
1997 “走向新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展”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 孤寂的极限—— 叶南自述
相关评论 更多
· 荒原下的岩浆
·  时代的“精神图像”——解析叶
· 寻根之路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孤寂的极限—— 叶南自述>>

          

     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艺术创作成为我寻觅梦想的实践,是精神超越的途径。 情感的永恒、人性的苍凉、生命的孤寂都被我寄托在创作追求之中。
30年前,中央美院派遣我赴俄罗斯留学,俄罗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激烈碰撞,使我意识到:人类的精神更需要跳出民族和国界,关注人性中所共有的情感。
我们身在繁华喧闹的都市,却也无法改变心中的那份孤寂和凄苦,在喧嚣的背后留给我们内心深处的是格外的孤独,这孤独存在于每个人心灵的深处,而只有那个角落才是一片自我可以藏身的净土。俄罗斯著名艺术评论家得米特连科曾对我的毕业创作《孤独》这样评论:“那贯穿画面的地平线划分开了月光下的旷野和夜空,这种构图下的风景有一种死的宁静,作者把孤独的情绪推向了高点,使这种悲剧式的情感达到了一种极限-一个没有任何出路的极限。”
这种“极限”的情感一直在我的作品中得到延续。“极限”的视觉效果也是我追求的艺术语言。
“极限”构图在西方传统绘画中并没有被重视,即使像席里格的《梅杜萨之筏》这样的悲剧作品,也是采用了非常传统的正三角型构图。但在东方人的哲学中,“空”、“无为”等思想都有一种“极限”的含意,这种“极限”既包含一无所有,又表示无所不有。在东方构图中“险”字就是“极限”在视觉中的延伸。我的作品手法虽然遵循传统,但我从构图开始就试图打破传统油画的束缚。我经常使用中国条幅式画面尺寸,2.5∶1的长形构图,在视觉冲击上做到某种 “极限”。 我也一直努力将中国哲学中的“空”的概念表现到极至——空的“极限”。
极度简练的表现手法是我在作品中追求的另一种“极限”。色彩只留下极端对比的黑与白,光影中只有明与暗,没有中间调子,没有过度面,没有一切小细节,空空的天,黑黑的水,宛若一尊尊石刻般雕塑的浑厚造型,希望用这些极简单的物象给观者留下强烈的震撼。正如我们每人的心中的那条分界岭,善与恶、美与丑、光明与黑暗,它们那么单纯,那么明确。而生活中我们又拿许多中庸加之掩饰,大胆地舍去中庸,我们在生活中无法做到,而绘画艺术却能给我流下自由的表现空间。
    简练的手法、“极限”的构图、结实的体块、夸张后呈现出的强悍张力。都是我追求的“极限”的视觉效果,同时我还迷恋对力度的表现和描绘,而这力是被压抑的,永远低沉的头,束缚在锁链之中的无奈。在我的理解中,只有那种矛盾中的力量是最强烈的,只有那种束缚的力才更具有爆发性。 
 我虽然不断追寻孤寂的极限,但我的大多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感受,以现实为依据,从生活的中获得灵感;但这些对现实的感悟结合在非现实空间,使情感的表述更为流畅,使思维像脱缰的骏马自由的驰骋。 
我的作品创作周期很慢,我的构思周期更慢,我喜爱进入创作的意识中,体验那份空灵与孤寂,那时候,我会忘掉生活的自我表象,忘掉喧嚣的城市,步入艺术的空灵,寻觅心灵深处的召唤。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