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朝(韩立朝)
1970 出生于河北
2010 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获博士学位
现居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理事
主要展览
2018 水墨的奇域——赵际滦、韩朝双人展,北京民族文化宫国艺空间,北京,中国
2016 七零七零•当代中国画70后艺术家提名展,全国政协文史馆,北京,中国
2016 天工开悟——中国当代艺术大展,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4 首届70后水墨大展,金陵美术馆,南京,江苏,中国
2014 墨彩荟萃——现当代作品展,上海泛华,上海,中国
2014 “问道水墨”当代水墨八人邀请展,恩济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4 “未来天空”---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系列个展•韩朝&孙佰钧,北京,中国
2014 “山水记忆”:韩朝水墨作品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馆,北京,中国
2014 “古质今沿”墨社第三回展览,青岛市美术馆,青岛,山东,中国
2013 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建院60周年邀请展,河北美术馆,石家庄,中国
2013 第六届美术报艺术节中国水墨现场展,杭州,中国
2013 “意象自然”韩朝、白联晟、杨怀武作品邀请展,艺融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3 “水墨先生”当代教师水墨展,景峰画廊,北京,中国
2013 “水墨清华”清华美院六人邀请展,淄博,山东, 中国
2013 “山花烂漫”韩朝、董竟成作品展,翰墨空间,北京,中国
2013 “南北宗”回望董其昌大型山水画邀请展,炎黄艺术馆,北京,中国
2013 “海岳风华”中国当代实力派画家邀请展,国粹院,北京,中国
2013 “古质今沿”墨社第一回展览,798朱炳仁艺术馆,北京,中国
2013 “古质今沿”墨社第二回展览, 青州美术馆,青州,山东,中国
2012 第五届美术报艺术节邀请展,甘肃美术馆,兰州,甘肃,中国
2012 “文脉•气韵”第四届北航艺术馆当代艺术邀请展,北航艺术馆,北京,中国
2012 “时代风华”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艺术家邀请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2 “墨•道•情”艺术生命精神探索水墨邀请展,汉方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1 “探索、探索、再探索”纪念庞薰琹先生诞辰105周年艺术作品展,常熟美术馆,常熟,江苏,中国
2011 “境”中国当代山水画家邀请展,凤凰美术馆,南京,江苏,中国
2010 全国首届美术学博导、博士生书画大展,西洋美术馆,天津,中国
2010 “自然”当代山水画邀请展,凤凰美术馆,南京,中国
2010 “殷墟•水墨神韵”2010中国文字博物馆美术学博士绘画邀请展,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河南,中国
2010 “意象•特质”北航艺术馆当代艺术邀请展,北航艺术馆,北京,中国
2010 “水墨纵横”当代水墨地域对话展,陕西省美术馆,西安,陕西,中国
2010 “观•境”中国当代70后山水画家邀请展,天一文苑艺术馆,宁波,江苏,中国
2009 全国美术学十博士作品邀请展,西洋美术馆,天津,中国
2009 海上心情——2009 “画语者”提名四人水墨展,秦皇岛,辽宁,中国
2009 当代艺术作品邀请展,时代美术馆,北京,中国
2009 “原点•漂浮”河北当代学院艺术邀请展,河北省美术馆,石家庄,河北,中国
2009 “以我观物”当代学院画家邀请展,观音堂美术馆,北京,中国
2009 “天工开悟”学院艺术家作品联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08 中日艺术交流展,日本福山美术馆,日本
2008 首届《画语者》中国画名家邀请展,河北省美术馆,石家庄,河北,中国
2008 “走近学院”全国高校中国画名师作品邀请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北京,中国
2007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美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07 “一方水土”河北籍中国画名家邀请展,河北省美术馆,石家庄,河北,中国
2007 “破•格”山水画邀请展,炎黄艺术馆,北京,中国
2006 水墨新锐邀请展,炎黄艺术馆,北京,中国
2006 第二届今日中国美术大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05 纪念蒋兆和诞辰100周年暨第二届全国人物画展,炎黄艺术馆,北京,中国
2004 中韩青年画家邀请展,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北京,中国
2004 第十届全国美展,南京美术馆,南京,江苏,中国
2004 “新经典•重提学院派”全国高等美术院校中国画名师展,国家博物馆,北京,中国
2003 当代水墨动态展,首都师大美术馆,北京,中国
2003 “传承与开拓”70年代出生水墨画家联展,  炎黄艺术馆,北京,中国
1997 中国艺术大展•当代中国画展,  上海美术馆,上海,中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  胸中丘壑是吾乡——我的山水画
· 山水十年
相关评论 更多
· 评论韩朝文章摘录
·  抽象与意象之间的墨感力度——
·  “景”与“境”的冥想——读韩
· 超越与重生
· 作品拍卖
· 超越与重生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抽象与意象之间的墨感力度——韩朝的水墨转化>>
文/夏可君
  水墨之为材质,并非仅仅是材质,而是一种“根性”的连接,这就是与自然的内在联系,而且是多重的关联,因此山水画的当代转化,需要面对自然观、皴法的余化还原,文人的趣味,笔墨的程式意象等各个要素的转化,而且还要接纳自然的写生风景,如何在写生的自然环境、古意的文化图像记忆,艺术家主体的观念与意志上,再次赋予一幅水墨绘画以新意,这是异常困难的工作。一个好的当代水墨艺术家应该能够进行多方面尝试后,发现一条新的水墨艺术道路。
  韩朝既有着长期对水墨的学术研究,又保持写生的原发经验,对水墨语言可能性的探讨从不懈怠,他对于水墨艺术可能性的真诚与忠诚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在他各个阶段的作品探索上都留下了痕迹,这些探索的一个个阶段,有着极强的学术意义与绘画本体语言的价值。
  韩朝的水墨山水画,经过了几个阶段,从2006年的《山水日记》系列,到2009年的《大风景》系列(这两个系列有着重叠),再到2015年开始的《夜山水》,直到2017年的《墨像系列》,可以看到韩朝对水墨的挚爱,如何从传统笔墨与语汇出发,通过抽象转化,形成自己的水墨语言,在抽象与意象之间打开新的表达形象。
  在《山水日记》系列中,韩朝要解决的是写生与意境、颜色与构图的关系,画家采取横幅与遮幅式构图,如同古代山水画的长卷,接纳高度的亮光,保持山水的坚实感与紧密性,让色彩内在地融入到山石之中,从中可以看出韩朝坚实的笔墨塑造能力,在山石解构的排列组合中,内在节奏起伏的变化被控制得巧妙到位,而颜色的苍劲与润泽,有着准确地融合。画面蕴藏古意,潜藏古画的气息,如同我们看到了赵孟頫《鹊华秋实》的当代转化。
  无论是《碧秀》,还是《空境》的意味指向,每一幅作品还保留了写生的鲜活性,命名为《日记》就是对于自然山川的当下记录,有着当下的鲜活感,以各种诗意的意境来命名,又可以看出韩朝的抱负与雄心,或者说理论上的诉求,即如何把古意融入到当下的感受中,无论压低山峦,还是横向展开的节奏,都有着视觉上的自觉。画面经营与营构上很有特点,色层的自然化与浑化带有黄宾虹晚期风格,通过化解皴法,或引用明暗对比,来强化画面视觉效果。这些作品,充分发挥了传统的平远与阔远感,地平线的压底带来了延伸感,色块的基调与融合色,唤醒颜色的秀丽,色块的节奏变化多端而迷人,且保留了写生的丰富性,不僵硬也不图示化。
  而在《大风景》系列中,韩朝绘画的意旨发生了变化,他主要集中于线条墨色的表现,强化墨块的质感与体量感,强调黑白对比的强度。有些作品基本上放弃了颜色,构图不以横幅为主,而是变为“竖构图”。这个阶段,韩朝心中对话的古人,似乎换成了五代的董源或者晚明的八大山人,不再是《山水日记》系列的秀润,而是一种苍劲与浑茫的气息,一种“黑度”,这是接续黄宾虹与李可染以来对于水墨感的自我加强,全然依靠水墨的层次变化建构画面。
  在此竖形构图中,各种丰富的笔墨关系笼罩其中,呈现出不同的风景,一层层的递进,一层层的对比,画面依然保持了节奏变化,而风景也随之变化,黑白、明暗的对比,也呈现出内在的层次。有的作品,艺术家大胆运用大色块,以大笔刷出,有着纠集的力度,笔墨本身的呼吸感与强度,尤其是墨色,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观众似乎可以倾听到墨色的呼吸与内在的张力。墨色的层层叠嶂中,形象彼此透映与掩映,其中有树、水草、水泊汀渚,看似传统的局部,但总体上被掩藏起来,但又有暗示的形象,如同水面叠加的阴影,隐约中透着气与光,尤其是灰色调子的透明质感,让人难忘,而构图或墨块的张力对比富有韵味,繁密中透露出生机,在掩映与点映中闪烁着无尽生机。
  随后,也许是因为对于黑色的极度敏感,或者对于现代性黑色的迷恋,以及对于视觉本身的自觉,与乃师刘巨德先生《守夜草》的气息一脉相承,也是寻找浑沌中的亮光,进入更深的黑度,也是试图抹去已有的图示与意象,为走向抽象作好了准备。画面纯粹以黑色来塑造画面,一种内在的深沉大气感弥漫在画面上。让人窒息的同时,又隐含一种恍兮惚兮的光芒。
  下来的《墨像系列》,则通过抽象化,化解已有山形与树形,摆脱程式化的意象与自然的相似性,在似与不似之间,更为靠近“不相似”,更为靠近抽象的纯粹书写,并且借助现存物,以“刷子”与纸片等现存工具,在画面留下拓印痕迹,随机拓压,形成画面肌理,留下线条的痕迹,还有大胆的涂写,大笔触的书写,不再按照山形与树形来建构画面,而是把山石形态还原为感觉的强度,从此感觉的强度出发,以拓印和书写的偶发性来建构山形,仅仅保留山形的轮廓,因此就不是抽象绘画,而是以拓印和大写意方式建构隐约或者暗示性的山形,伴以草就的树形,又不是传统的写意,而是在抽象与写意之间,打开了一条意外的道路。
  这批新的《墨像》系列作品,画面的墨色与形态,看似随意,却有着节奏的强烈对比,有着色层的细微变化,看似抽象但又有着山形的余影,在混沌的化形下,所形成的乃是余象或余影,造型只是作为一种背景,感觉与材质的潜力才是艺术的还原,但又要从偶发与浑化的感觉中生成新的形式,而且有着多变性,彻底摆脱程式化的意象束缚,进入自然内在的深渊,从中勃发出新的形态,画面也更为富有生机变化。在险峻与急切中,画面起伏巨大,山形形态突兀且节奏奇崛,拉开了画面的张力,那些现成品拓印出的印痕渐渐融入到山形之中,成为绘画有机的部分。画面整体上富有气魄,有着深沉浑厚的魔力,让墨色与墨迹在画面上奔跑,如同魂魄在叫喊,纯粹依靠笔墨黑白灰的关系对比,唤醒了水墨深处的梦呓,传达自然富有生命力的内在强度,这是水墨的重新出生,也是韩朝绘画的再次开始,令人期待!
 
                       (文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策展人、理论家)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