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迪
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特别是社会结构、文化环境的变化使得当代艺术创造有了丰富的现实资源,在都市化、全球-本土的激荡中,植根现实的中国当代艺术自然而然地蕴含着一种发自本土的能量,并在全球文化态势中彰显出自身的文化身份特征。在丰富的现实景观之外,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家将关注点转向对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挖掘与表现,特别是一批中青年艺术家以“山水”为母题展开的探索非常具有代表性,马俊就是其中的一位。
马俊是我中央美术学院的学弟,当时在版画系学习,就学期间就对“山水”这一创作主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毕业创作《重塑-灰山》集中反映了他这一时期对“山水”的研究和“发现”,形式语言的探索和创新的理念得到了肯定,荣获当年冈松家族基金奖。毕业后的20余年里,他接触过设计,也研修过新媒体艺术,做过美术编辑,也从事过教学,丰富的经历,使他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升华了对当代艺术的认识。 或许是一种文化的逆反作用,也或许是生命的沉淀使然,在多年的艺术行走之后,他最终离开了五彩斑斓的视觉世界,从艺术的前沿走向了传统的深处,在“山水间”找寻自我、表达自我并完善自我。 因此,“山水”对马俊而言,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情怀,也是与个人价值观相连的心灵归宿。
中国的山水画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主题,但是山水画向来不是一个描绘性和再现性的艺术创造,而是作为表意性或象征性的概念而存在。中国的山水作品中既包括可见、具体的的自然景观,也暗含着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识,中国艺术家一开始就把自己置放在宇宙的宽阔之中,始终在探寻身与物、心与道、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由此形成了与西方艺术不同的精神追求。进入20世纪以来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中国绘画围绕着古与今、中与西的争论走过了百年,这也成为了贯穿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两个重要线索,也由此推动了20世纪山水画的变革之路,不同的学术立场和主张造就了不同的流派和代表,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中既有以岭南画派为代表的20世纪早期山水画派,吸收了西方绘画中的光色,并与表现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也有黄宾虹、傅抱石等画家,专门研究传统,在笔墨深度上进行实验;潘天寿吸收了现代主义的结构,李可染则在新的层面上吸收西方绘画中的光影元素,注重黑白关系等等,这些作品都记录了山水画创作的现代转换。也可以说,山水画的变革是20世纪中国艺术现代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线索。作为一种载体,“山水”可以承载笔墨的探索,可以承载形式研究,又成为抒情言志的方式,但是这些方式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发生着根本性变化,“ 山水”作为一种视角,成为营造传统意境的方式,山水画又作为一种图式,成为当代艺术家表达社会环境与自我感受的媒介, 此外,“山水”也作为一种观念,叠加着各种丰富的当代视觉经验和语言创造。由此,山水从传统的艺术转变成一种当代观念和图像。
从马俊近期创作的山水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到他采用综合材料技法,赋予山水画新的形式和绘画语言,纯化绘画性,彰显当代性的努力。“我的山水画创作是注重时代性和新的绘画语言的转换,以中国山水为母体,运用油画,丙烯,丝网技术专业性手法揉合了国油版各自的绘画特性,为我所用,表达还是中国的审美品味,中国人的山水意境,中国人和自然的和谐的生命理念,呈现中国人生命真实的境界,努力创造一个有我自己独特的生命感觉和人生智慧的有品位的有担当的价值世界。”他把源自西方的绘画语言嫁接到传统山水画意境的营造中,消解了山水画本身的技法,使得“山水”纯粹地成为一种当代创作的视角。事实上,用西方的绘画语言表现中国画的意境并不是马俊的独创,但是他的独到之处在于大胆地处理西方绘画语言本身的“破”与“立”,真正做到“信手拈来,唯我所用”。一方面,他的作品凸显出他灵活运用油画、丙烯、版画等多种绘画语言的能力,也展现了他对西方现代主义以来的绘画观念的兴趣,通过色彩的挥洒而不囿于传统中国山水画中的皴法,汲取多种而不是一种西方绘画语言的优势,充沛地表现传统山水的氤氲之气。可以说,在“山水系列”中,马俊对材料和语言的选择无所局限,但是仍旧使得画面呈现整一性,体现了他多年来所历炼地对创作本身的极强的控制力和敏感度。另一方面,为了最大限度地营造山水的意境,他同样也打破西方绘画语言本身的陈规,诸如稀释绘画本身的厚重感,在构图上大胆地留白等等。其次,马俊的“山水系列”选择宋元两代的“大山大水”为基本图式,在构图方式、空间处理以及具体的细节上,他都尽量回溯“古意”,在《无尘的江亭》、《残破的记忆》等作品中依稀能够看到宋代山水的蟹爪皴法。他除了用心营造水墨山水的图式之外,也把青绿山水纳入观照视野,在《回望》、《纠结的山水》等作品中透溢着传统青绿山水的景致。不同的是,在这些作品中,他通过厚重的油画颜料的堆积以及大笔触的交迭,塑造了具有强烈视觉力量的当代青绿山水意象。最后,马俊的“山水系列”体现了他意欲在传统与现代这个课题上作出创新与努力的文化诉求,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艺术家始终葆有的文化自觉。在马俊的作品中,西方绘画语言与中国传统的山水意境与图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摒弃了矫饰和造作,因此难能可贵。更为重要的是,马俊的“山水系列”寄托了他对生命之真的感怀和思考,是他面向纷繁的当代社会所产生的一种回归自然与宁静的内心取向,勾画出精神意趣和纯化形式之间的张力,一种纯粹的美。正如他自己所述:“我的作品是研究艺术的精神,气质,和内在智慧的思想,是生命的觉醒者”。这可能是当代青年艺术家共性心理,因此是一份有价值的研究案例。
当然,在当代艺术的语境里,“山水”因其悠久的历史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成为一个有着复杂语义和结构的文化关键词,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因此,需要更多艺术家的实践与探索。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岁月的涤荡,马俊的“山水系列”探索也能够焕发更为醇厚的生机,彰显更为独特的价值。
2016年9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