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琦
1971 出生于四川省
1994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
2005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
2012 中国美术学院访问学者
2016 荷兰ArtEZ艺术大学AKI学院访问学者
2017 荷兰海牙皇家艺术学院访问学者
现居杭州,任教于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向“自我”的再突袭
· 马琦,那个语言的魔术师
· 行进中的绘画
· 繁复与静穆------读马琦的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向“自我”的再突袭>>
田俊杰
 
我只是哈姆雷特的一个观者而已。作为圈外人来写画论,姑妄言之,听者也姑妄听之。但作为一个普通的观者,看到马琦该系列的油画,会在内心深处喷薄起一种原始的力量,渴望寻找,渴望追问,渴望冲破某些藩篱,渴望裂变。这是她对身处深渊的人生所做的一场深刻的思索,和对自我、自在、自由之境的一次有力的狂奔突袭。
 
画作不塑造迎合他人的形式,不选择任何矫揉造作的内容,充满着自我信任,对自己的体验的肆意开放,和对生存困境、不确定感的思考,像孩子一样去感受美,并产生高度的创造力。厚重的色彩,肆意的姿势,不确定甚至破碎的人物形态,张力无限膨胀的画面语言,加上许多画面中偶尔出席的一抹亮色,喷薄而出的话语就是:我在认识,我要表达,我想突破,我还在寻找。这里有深沉的思考,有迷茫的痛苦,有不知道如何表达的碎片,更有不断寻找自我的期待。画者的期待,观者更期待,期待裂变后一些新生的画面语言,让我们真的等到了戈多。
 
作为一个自我实现者,她真实的表达了自我,也表达了寻找自我的力量。马斯洛定义“自我实现者”的特征是“他们能够轻松地洞察现实,他们近似于动物式或孩子式的接纳性和自发性,表明他们对自身的冲动、欲望、见解以及主观反应具有非同寻常的自觉意识。” 画作中女性的人体和鲜花采用厚重的色彩,还有肢体的夸张和变形,展现一种肆意的、开放式的表达,描绘出原始的张力和深沉的生命体验。画者正是通过这样的自我表达,让我们看到她“能够带着敬畏、愉悦、惊奇乃至心醉神迷的狂喜,神清气爽、天真烂漫地一次又一次地欣赏生活原初的善。” 让我们看到真实表达自我的力量,同时也看到一种不停的寻找自我的渴望。
 
作为一个对开放自己体验的画家,她又体现出人们的共同的生存状态——对“自我”的迷茫和追索。然而,我们是否就真的找到了“自我”?使我想起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在荒芜的环境里,没事找事,没话找话,吵架,上吊,啃胡萝卜中,日复一日的等待着戈多,戈多始终不来,他们始终等待。画作中人体肆意的姿态和变形,让人感受到沉重和一丝荒诞,也传达了一丝不安、焦虑和期待。如果寻找“自我”是一个等待戈多的过程,戈多这个缺席的角色,就像漩涡的空心,有强大的吸引力,我们每一个人永远都在寻找,永远在等待。“自我”在此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结局和没有定解的意义,有时候似乎它一来,痛苦的人生马上就会光芒四射,就像画作中女性肩膀长出的花,深重的花丛中的一抹淡绿,让人有灵光一闪的体悟,给人带来无尽的希望。画作是静止的,这些元素的存在,却总让人期待将来会发生点什么,也许就是画者对“自我”的进一步探索。画作应该是想表达自由、率真之心,不为物所惑,为象所累的创作旨归。但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等待戈多,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有一天等来了一个人,惊喜的以为是戈多的时候却发现是波卓,而且第二天的波卓又和昨天的不一样。因此,目前找到的自我是不是就是那个真正的自我,所以画作给我,或许给画者有这样的启示:“等待”是一种执著的追求,是明知无望而仍坚持不懈地追求。就像古希腊神话中西诸福斯的石头,值得肯定的是那永无止境的努力,就像女人肩上长出的花束。
或许追索到随后,我们会意识到:人生是没有答案的。这样一来,人可能会更自由。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