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堡中

1965 生于黑龙江
1987 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2工作室                        
现居北京,职业艺术家

主要个展
2011 “十年911-马堡中作品展” (北京/威诺兹文化)
2010 “在路上—毛主席去安源的60次碰面” (上海∕易典艺术机构)
2010 “红旗—马堡中作品展”(上海800号美术馆)
2009 “开国大典—马堡中新历史绘画”,北京,圣之空间艺术中心
2008 “接触-马堡中新作展”,北京,新北京画廊
2008 “世界—马堡中作品展(1987-2008)”,哈尔滨,黑龙江省美术馆
1995 “马堡中油画作品展”,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画廊

主要联展
2013 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未曾呈现的声音”,意大利威尼斯
2012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项目展第一回:去魅中国想象——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展”(广州/广东美术馆)
2012 “视觉艺术 东西论剑”( 美国/黄石美术馆/南德克萨斯美术馆)
2011 “视觉艺术 东西论剑”( 美国/约旦施尼策尔美术馆)
2010  中国西部国际双年展”(银川∕银川美术馆)
2010 “改造历史2000—2009年的中国新艺术”(北京/国家会议中心)
2010 “视觉艺术 东西论剑”(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拉斐特市Hilliard美术馆/佛罗里达州杰克逊唯尔当代艺术馆)
2009 “中国情境—重庆驿站”2009重庆国际艺术节,重庆,501当代美术馆
2008 “人物”,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
2007 “意外/失控”,北京,环铁艺术城,韩国“酷ku”艺术中心
2006 “首届当代艺术年鉴展”,北京,中华世纪坛美术馆
2005 “间性-当代艺术展”,北京,今日美术馆 
2003 “今日中国美术”,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
2002 “中国当代艺术展”,德国,都依斯堡博物馆
2001 “成都双年展”,成都,现代美术馆
1998 “代表人民-中国当代艺术展”,英国,曼彻斯特
1996 “首届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北京,中国美术馆、香港,香港会展中心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马堡中:创造一个权力的视觉戏剧
· 错位的接触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错位的接触>>

皮力
  应该说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马堡中的作品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在过去二十年里,国际政治、冷战与共产主义一直是他关注的主题。虽然,在90年代中,政治波普和玩世现实主义也是围绕着政治形象展开自己的语言系统的,但是和马堡中的作品相比,它们毕竟只是在形象和符号层面的语言滑动。马堡中的作品往往以历史照片为原型,在场景上和环境的真实的还原。他作品中不断出现的典故和暗示,对于当时流行的符号化处理,无疑“不够直白”或者过于艰涩和复杂。再往后,当年轻的观念艺术家开始通过观念和媒体的拓展来反思政治波普和玩世现实的时候,马堡中的写实性的绘画语言相比那些活跃的媒体试验似乎又有些传统和不合适宜。2000年以后,在观念艺术的带动下,很多艺术家开始通过随意截取文化符号或者置换绘画中的原创性和手工性。在这种观念性的绘画潮流中,马堡中的绘画似乎又有些沉重。

 历史的选择往往就是这样,既有生逢其时和生不逢时的命运问题,往往在一个时间内掩盖我们的价值判断。但是经历了一定的时间后,历史似乎又总会宿命地重新进行价值系统的调整。一直以历史和国际政治为主题的马堡中,其作品探讨的往往是历史的选择与个人的命运,或者历史选择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压制和忽视。但是从艺术史上来说,他的艺术似乎也无法逃避他所关注的这些问题。也许是基于同样的理由,我们完全有理由在今天重新梳理和认识马堡中的绘画。
   
 马堡中因为意外而被迫中止的学院教育所赋予他的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论。在这种方法论的影响下,典型人物和典型瞬间,在构建绘画场面时往往时决定性的作用。也正是因此,马堡中的作品在当下流行的绘画潮流中才显得如此的“怀旧”。但是和被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改造过现实主义相比,马堡中的写实是带有表现主义色彩的写实,他不已美化历史为目的,而是将目光聚集在宏大历史场面背后的细节,试图在宏大历史场面背后祛除时间性对于历史和命运的遮蔽。
   
 从90年代开始,国际政治特别是冷战与后冷战的历史是马堡中作品中相对稳定的主题。在这些作品中,著名的历史事件、或者冷战冲突中的道具武器,往往和现实的生活场面结合在一起。 和当时流行的政治波普不同,马堡中在画面总所结合的不是符号与形象,而是具体的场景。这种场景的结合马堡中的作品开始具有一种魔幻现实主题的氛围。黑暗的风味,激烈的武力冲突、貌似外交的政治交易暗示着强烈的不安定感。 这种不安定感其实是90年代中国社会政治氛围的真实写照。今天回过头看,无论是就绘画的丰富性而言,还是对于现实的穿透能力,其意义都大于当时流行的政治波普和玩世现实主义,但是同样,正是因为其对当时政治与社会现实的深刻也造成了画面的阴暗和艰涩,而这显然和当时猎奇、大众化的西方眼光大相径庭。
   
 也许是受到时代风格的挤压,马堡中随后创作出了“AK47”系列。作为冷战的象征,前苏联时期的AK47步枪冷战体系中的共产主义。艺术家将冷冰冰的武器,与炽热的人体结合在一起试图以性的隐喻来探讨政治暴力与个体的关系。但是正是在这些以人物代替场景的画面中,马堡中发展出了一种局部刻画的描绘方法。早期风格中对于舰船枪炮的刚硬刻画被应用到对于人物形体结构的刻画上,边缘线变得刚硬而直接。人与物之间的语言界限于是被模糊。这种刚硬而琐碎的描述继而成为了艺术家一直延续下来的风格。或许这种语言的转换使得艺术家能以更加个性化的语言切入到对于场景、人物和事件的具体分析中。1997年,因为历史的机缘,马堡中完成了一件几乎无法公开展览的作品。在这件以中英签署香港回归外交协议为主题的作品中,艺术家几乎机械的使用了一张标准的新闻照片,然后以超体量的方式将所有的这些人物和场景放大出来。整个画面延续了他刚硬的局部绘画风格,在这种风格的营造下,真实客观的场景被放大和变形,被历史场面所掩盖的人物的悲剧性命运开始呈现出来。写实然而机械化的人物造型暗示了政治事件的无情和历史的残酷。
   
 经历了90年代末期的转折后,为了获取绘画对现实切入的直接性,艺术家放弃了现实生活的场景,而是直接聚焦于政治场景。艺术家试图通过个性的语言塑造来重新阐释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他试图回归历史画这样一个已经被淡出当代艺术领域的题材。与传统的历史画不同,马堡中的这些作品不再是记录和纪念,而是分析与改写。在这个名为“接触”的展览中,一方面艺术家截取了那些被媒体渲染的不同意识形态的政治人物接触,彼此走向对方的瞬间。在这些画面中,场景似乎已经不再重要,人物成为画面中绝对主角。由于场景的消失,政治事件成为了戏剧表演,每个人物都被被目光的焦点放大。伴随着艺术家刻画,整齐划一的政治表情被转换成戏剧性的姿态。这些,无疑也暗示着艺术家对于新的全球政治的判断。另一方面,艺术家截取了那些中国现代历史上重要的历史图片,同样,艺术家通过分割画面,将场景变得支离破碎,从而再浓重的背景中突现出孤零零的人物。在这些画面中,突现的同样也是政治舞台上,不同身份人物的角色扮演。当我们熟知了这些照片的典故后,历史也就成了戏剧,在美好的事物被毁灭的同时,荒诞与模糊成为了历史舞台上恒久的氛围。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马堡中并没有流于艺术的时尚,而是在符号不断更新的潮流之外,保持着自己的方向,即通过对于历史事件的个性化呈现,获得对于历史与政治本质的独立分析和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试图对于历史与政治做出终极判断的不合时宜的努力,恰恰证明了他在当下潮流中的特殊性。而我们坚信,经历了这个浮躁的时代后,他的特殊性也终将显示出恒久的文化意义。而这也是他所关注的主题:如何用个性的方式祛除历史与政治对于个性的遮蔽。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