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远远/文
艺术将现实世界的重力束之高阁,一幅画的绘者和观者,都能理解此番善意时,才堪称知音。然而,千金易得,知音难寻,奈何时空变迁,人心妄见,美人作土,幽梦匆匆……所以,有时候我们无奈地发现,知音是可遇不可求。
“言”有所“寄”,笔端山水风物,寄情亦是注我。《世说新语》记载孙子荆称述其地山川人物之美时说:“其山嶵巍以嵯峨,其水押渫而扬波,其人磊砢而英多。”“物”以其自然美的形式成为“人”的寄托,滋养人的性情。个人际遇,无论好坏,无论长久还是短暂,也不过是自然界一霎那。如是便立地顿悟:“闲愁如飞雪,入酒即消融。好花如故人,一笑杯自空”。
冉玉的风景画作,有飘云朔风、斜阳故道;有林木肃立、层山四廓;有青鸟白沙,烟柳画桥;有天鹅浮游,云雀吟唱。丘壑蜿蜒处,会心不在远!没有恶的纯然理想之境,是人应该有的精神场。感受画中的善意,想到Arturo Bovi所说:“如果他拒绝按照某种理想的形式美或者宗教的宇宙观来描绘人类,那是因为他进入了人的内心,发现了其本质的现实。”
然而,艺术创作原本是双重的苦,一是体验人生的苦,一是经历创作的苦。这苦,要吞得下,要吐得出,才算活成了生活这张网的“漏网之鱼”。人终其一生要从这种束缚中挣脱出来,艺术家以最简单的生活和最简洁的思想去工作,沉醉其间,从中得到大自由、新归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