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树

1982 出生于湖北宜昌
2005 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
2010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
现居北京,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主要个展
2015  七卦阵,拾萬空间,北京,中国
2014  弦,CIGE2014,国家会议中心,北京,中国
2011  剔,莼萃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主要联展
2018  独有才华,ART DES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18  艺术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中国
2018  首届观唐艺术季“桃花源”,观唐艺术区,北京,中国
2018  城市无界——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静安雕塑公园,上海,中国
2018  延伸的空间——2018东莞雕塑装置艺术节,铂尔曼酒店,东莞,中国
2018  2018科兹洛雕塑展,珀斯,澳大利亚 
2017  雕塑40年第一回展(2008-2017),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深圳,中国
2017  Sculpture by the Sea,Bondi 2017,悉尼,澳大利亚
2017  零度之维 抽象艺术的理性表达,蜂巢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17  新轴线  泛海国际雕塑艺术季,武汉,中国
2017  第四面墙——超级艺术大堂中的当代艺术开放展,汉威国际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17  东风吹马耳,C-空间+龙口,北京,中国 
2017  2017科兹洛雕塑展,珀斯,澳大利亚
2016  第20届澳大利亚邦迪海岸雕塑展,悉尼,澳大利亚
2016  口,亚洲当代艺术空间,台北,中国
2016  凝视与出离,其门艺术第四回,北京,中国
2016  无以复加,今格空间,北京,中国
2016  三室两厅两女四男,龙口空间,北京,中国   
2016  复调——中国当代雕塑新锐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陶溪川美术馆,景德镇,中国
2015  青年艺术100北京启动展暨五周年庆,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中国
2015  明天当代雕塑奖,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重庆,中国
2015  回声计划——空纳万境,今日美术馆, 北京,中国
2014  世界砼,拾萬空间,北京,中国
2014  找朋友——发现青年雕塑艺术家,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4  再现代-第三届美术文献展,湖北美术馆,武汉,中国
2014  泉山唱集——中国当代青年雕塑邀请展,中国艺库,成都,中国
2013  学院的视界——湖北省首届青年雕塑展,湖北省图书馆 ,武汉,中国
2013  自律与思辨——第三届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北京电影学院,北京,中国
2013  一个梦想——艺术项目,造空间,坝上,中国
2013  空间的肖像——芳草地艺术节,侨福芳草地,北京,中国
2013  假的,NUOART画廊,北京,中国
2013  物物,红门画廊,北京,中国
2013  艺起——北京艺术节,三里屯VILLAGE,北京,中国
2013  艺术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中国
2012  林泉高致  首届中国林州国际友好和平艺术节,林州,中国
2012  青年艺术100全国巡回展,阿拉里奥画廊,北京,中国
2012  雕塑中国-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回顾展,中国雕塑研究所,北京,中国
2011  龙生九子-隋建国和他的学生作品展,红星画廊,北京,中国
2011  15日:合作制绘画,白盒子艺术馆,北京,中国
2011  如是——中国当代雕塑即景 ,宋庄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1  80后艺术档案,宋庄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1  链接:传统与未来——第二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重庆美术馆,重庆,中国
2011  Beyond The Frame,白兔美术馆,悉尼,澳大利亚
2011  启-中国雕塑学会青年推介计划巡回展,南通、上海、福州、广州、武汉、成都、北京,中国 
2011  白兔十年-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白兔美术馆,悉尼,澳大利亚
2010  千里之行-毕业生优秀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0  向前一小步——当代青年实验艺术邀请展,金属空间,北京,中国
2009  回顾与展望-湖北雕塑艺术展,湖北省艺术馆,武汉,中国
2007 北京BS1当代美术馆2007年度艺术提名展,上海朱屺瞻艺术馆,上海,中国
2007 345°上海新锐艺术大展,上海多伦当代艺术中心,上海,中国
2006 玖X玖——当代雕塑艺术展,798艺术区,北京,中国
2005  雕塑百年,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上海,中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从《几乎标准》到《万无一失》
· 宋建树的卦
· 走向林中空地——宋建树的雕塑艺
· 宋建树:七卦阵
· 面对世界(事物),给自己一个理
· “剔”出我的世界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走向林中空地——宋建树的雕塑艺术>>

别想着向外求索;返回你自身。
真理栖居于灵魂之中。
——圣奥古斯丁

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都蜗居在托特瑙山中密林的小木屋中。他认为在这里,在那“缓慢而从容生长的枞树中”,他才能进入最好的思考状态。这略显清冷的景色,显得又孤独、又缓慢,海德格尔正是在这里发展出了自己对于“真理”的思考。用这一轶事来引入宋建树的作品显得再适合不过了。宋建树作为雕塑家创作的第一批作品,就是以树干为材质展开的对艺术和真理本质的思考。作品《最后》是一颗参天的槐树干,他将树干本身的枝丫剔除,并把主干慢慢刨成一个圆锥。并将树木本身杂乱的底面修整水平,让树干可以保持自立平衡;在《无题》中,宋建树将另一棵更粗壮的树干本身自然长成的曲度刨成几何的分割面。这样一来,树干即保持住了生长的姿态,又获得了另一种存在的可能性。通过相似的处理手段,这两件作品都体现出一种纯粹的存在感,又孤独、又缓慢——剥离了所有的欲望,它们成为了“生存”概念本身。正是使用这种极简化的处理,宋建树开始探索起某种物质真理。海德格尔将希腊词“真理”(aletheia)翻译成为“无蔽”(unverborgenheit),他认为艺术家的工作就是协助事物本身慢慢走向“无蔽”的状态,也就是说,让事物不再隐藏自己。宋建树的艺术实践正遵循着这一逻辑。他通过沉默而巨大的物体本身,迫使我们走向“无蔽”状态,来面对事物存在本身的真谛。

实际上,这种走向“无蔽”的过程也存在于宋建树本人的工作过程当中。生活中的宋建树是一个略显寡言的人,注重“感受”多于“表达”。他更像一个旁观者,在生活本身中汲取能量,不断积累感受,并在创作过程中集中思考和释放出来。他曾在访谈中坦言,在创作之前他只有一种大概的“感觉”,而在将这种“感觉”转化为实际作品的过程中,他则更关注自身的状态,跟随当下的感受把握工作的节奏。于是乎,他不断挖掘对于存在当下的感受,和作品一起“从遮蔽中走出来”。而这一过程便是走向“林中空地”( Lichtung)的过程,走向疏朗处的过程。

在一段时间的创作实践后,宋建树逐渐开始思索存在自身与所谓真理之间的差异。他认为美学本身产生于这种差异之间,而正是那种探索的过程,构成了美学的基本形态。于是这段时间内,宋建树倾向于用一种近乎苦行的态度来感受周遭世界,并用一种冷酷的方式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这看上去似乎是一种悖论,但是他却在其中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一方面,他从自身感受出发,强制自己接近某种物理极限;另一方面,他又用简单且冷静的造型将这些疯狂的实验予以呈现。故而当我们细看他这一时期内的作品,总会有一种惊颤的感觉。《八十一截》可以看作他这段时间的一个代表作。宋建树进行了81次的反复尝试,才终于靠自己的感觉比出了一个恰好“一米”的长度。这个数字本身令他感到惊讶,于是他选择将这八十次“试错”都用抛光的钢管展示了出来。这种用自身感受对工具理性的“挑战”充满了设计意味,但同时体现出一种原始的对于接近所谓真理的渴望。他在心中思考标准,而同时成为了标准本身。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发现,在宋建树这一阶段的创作中,作品都在趋近真相的过程当中,构筑了一个紧凑的空间——他并不想要暴露在那敞开的、阳光直射的林中空地之中,他想要从自身的感受出发,游走在从“遮蔽”走向“无蔽”的那段路程之中,无限趋近那片林中空地。

这一阶段的作品可以说是宋建树创作中的转折,也像是一份关于美学生成的探索研究。他通过平面化、贴墙展示的几件作品,逐步发展出了自己表达空间的方式。在明确化这一点后,宋建树开始了另一个层面的探索。他想要存在的事实,而非存在的影子。他想要立体化的探索存在本身,从二维转向三维,从平面转向空间。在一次他绕行在盘山公路上时,宋建树意识到,他对于“长度”概念的固化理解让他折叠了部分感受的存在意义。这一次,宋建树不再用自身感受去丈量“长度”,而是选择用另一种方式去体验和接近这一概念。作品《一公里塔》中,宋建树将1000米的钢筋盘旋焊接,最终把“公里”这一线性概念铸造成一座3米高的塔型圆锥;而在《等量齐观I》中,他将1000根1米长的钢筋条捆成一个高1米的铁柱,并将两端焊接。在这两件作品有了雏形之后,宋建树都选择将表面进行了打磨和抛光。在这大量繁重且枯燥的体力劳动背后,他试图传达的仍然是他一以贯之的身体经验。他身体力行地感受着秩序的形态,并对某些强制观念进行了“去个性化”的一种个性化处理。隐藏在他作品那看似波澜不惊的外表背后的,依然是他徘徊在林中空地边缘处的勇气。在宋建树长期的思考与实践中,他不断返回自身,探索边界之间的那段地带。对真理带着敬畏之心,宋建树用一种理性的诗意,展现着那趋近空地之处的光亮场景。他不断的走向林中空地,而他自己也在这一过程中,成为了去往空地处的风景。

(文/徐梦可)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