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霞

1964 生于河北武安
1985 毕业于河北轻工业学校
现居北京和石家庄,自由艺术家

主要个展
2017“妙严宝相”,重庆华岩寺艺术馆
2015“寶像禅心”,石家庄国鼎美术馆
2015“寶像禅心”,石家庄藁城天恩寺

主要联展
2018 第三节中国当代女子画会邀请展,上上美术馆
2017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欧洲文化中心,威尼斯,意大利
2017“生而为艺术”2017年第五十七届威尼斯双年展入选&提名展,上海云艺术中心
2017“妙相庄严”佛教艺术展,石家庄颐园文博馆
2016 超级女画星评选入围展,宋庄上上国际美术馆
2016 河北省首届中国画双年展,石家庄美术馆
2015 南京第五届金陵礼佛文化月,灵谷寺玄奘法师顶骨舍利供奉,法会暨大缘艺术馆当代名家书画展
2015“医•本草”巡回展:北京、成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王凤霞个人佛像画册前言
· 王凤霞个人佛像展前言
· 王凤霞和她的心灵净土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王凤霞和她的心灵净土>>

 
王凤霞是石家庄的一位女画家,河北武安人,1985年毕业于河北轻工业学校装潢美术专业。画一种非常艳丽多姿的佛像画,她画的佛像,既不是油画,也不是国画,但是非常好看,有许多设计构成的元素在其中。
她什么材料也用,几乎把能买到的绘画材料都用一个遍,从制作角度上讲,有丙烯,有色棒,有彩铅,甚至还用彩笔芯。她几乎不用毛笔,但她画的却很中国风,具有难以磨灭的血管里流淌的中国精神,这种东方审美观指导下的艺术品在我看来都是中国画。当然,如果这样界定的话,中国画的范畴就变得宽泛多了,约等于一种新型的工笔画,也可以叫综合材料创作。这个不重要,我们想探讨的是在她绘画当中的东方式精神旨归和一种宗教文化的生活化呈现。也许在此时探讨这个话题有助于东方精神在即将到来的时代里,用美术的语言影响这个世界。
王凤霞最早给我看的是一批画“小红人”的作品,我看她画得很率意,画面上都是真情流露,但是表现的内容大都是苦的,和“八•五美术思潮”之后很多画家一样,作品展现的是一种控诉和社会批判。一个时期以来,这类的作品挺泛滥的,某种程度上属于试验艺术,试验就有成功和不成功两种可能,而不成功的作品往往占了百分之九十九,那些不成功的作品有些人还很极端地把它们称作艺术垃圾,我倒不这么看,我倒愿意把它叫做“心路历程”。河北省一位老画家董健生老师,也是我的老师,嘱咐我给王凤霞写一篇评论文章,他认为她的作品还是有一定学术性的。但是我却时时拿不起笔来,也说不上为什么,总之心里好像有个疙瘩,与其说是拖延,不如说是在等待。  
2005年一直等到了现在,还好王凤霞没让我白等,从2012年她的画风突然有了变化,有一种向上向善的力量从画面之中透出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清晰,而且色彩的巧妙使用也增添了神秘感和历史感,她似乎与数千年的中华文脉较稳定地接上了气儿。我觉得是时候该推荐这位画家了。
不容置疑,我们中国美术从1985年到现在经历了近30年的混乱时期,西方的艺术价值观对中国美术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当然在85年之前的中国极左的美术状况也未必就是健康的,艺术为政治服务和艺术极度的反政治都不是正常的美术成长。艺术应该有它自己的轨迹,然而艺术也不能脱离生活,艺术也不可能不反映社会时代。作为个体的艺术家,却也可以决定是否与社会同步,当然这种选择权也是最近几十年才有的。
85年之后的中国美术不再是俄罗斯美术的附庸和延伸。思想的国门乍开,全世界的美术思潮涌了进来,各种流派不分年代的突然全都呈现在艺术家面前,新鲜、好奇、惊喜、反思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长达20年的混乱时期,加之艺术市场也不健全,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60后和70后的艺术家、美术家大规模地失去创作方向。这期间我们几乎用了短短20年的时间把欧洲美术史理了个遍,大家把从塞尚以来的各美术流派迅速补课完成,整个现代派各潮流的大集合往往在中国各地的大型展览上整体亮相。你会欣喜的看到有的展览上几乎能见到世界美术史上出现的各种画风,不少老画家认为这是失去了自我,青年画家则在猎奇和冲破传统的旗帜下肆意闯荡,这样的情况是喜是忧,无法讨论。但是二十年后我们再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不得不承认也产生了大量的艺术垃圾。我们曾经看过某个画展,题目就叫“以艺术的名义”,但是主办方并没说以艺术的名义干什么,这样就存在多种可能性了。可以是以艺术的名义干好事,也可能是以艺术的名义干坏事。因此我们在“798”、宋庄等地方至今能够见到各种没什么艺术价值的作品充斥而泛滥。许多人在控诉、呐喊,这些作品初则较有新意,引人思考,多则泛滥成灾。批量复制自己的哭声和谩骂,很难进入美学范畴。我曾经对一位画这种画的画家提醒道:“仅只单纯的表达苦、烦恼、躁动、压抑、嘶喊、怒吼不是艺术的全部,表现生命张力、自由被打压等等都不是。好的艺术家应该想到给这个社会以出路。那么他首先应该是个思想家,或者有较为明确的文化倾向。”这样才不至于整日重复批量生产艺术垃圾。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西方文化都是精华,西方文化当中有糟粕,所占的比重未必比东方文化中的少。有一个笑话是讲某日本人买了中国的一个夜壶回去,供在家里当宝,他只知这个东西年代久远,来自中国,就盲目崇拜,当做礼器法器神一般的供奉,殊不知这东西在我们这里是溺器。我们在接受西方美术思潮涌入的时候有没有过类似的现象呢?“见不贤而内自省”才是东方人的思维方式。
还好,我们在最近几年里逐渐感受到了中国美术界一个正本清源的工作,把西方美术修学了一圈,大家发现这些欧洲大师的艺术手法并不能拯救中国美术,做他们的孝子贤孙没多大意思。同时伴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一股回归本位文化的艺术思潮逐渐在美术界氤氲成器,许多冲撞诞生的愤青级画家肯坐下来读几本老书了。复古风的兴起也自然生发。但这难道就是中国美术的未来吗?我们突破了材料的限制,突破了思想的桎梏,学了一圈苏联和整个西方,又转回了中国古代吗?复古是我们的出路吗?新中国美术会走到明清美术或是唐宋美术吗?我们二十年的学西方,十几年的反思,显然不是为了这个。
有时候我在想,可能中国美术引领世界美术思潮的机会来了,当一批既了解西方美术思潮又了解东方精神的美术家成长起来之后,一批手里拿着智能手机,早点是煎饼果子,中午吃洋快餐,晚上重庆火锅,用电脑程序算奇门遁甲,用小米手机六爻软件,听中国古典音乐,开宝马洋鬼子车,却能张口闭口论语、中庸,用ipad听维摩诘经的艺术家成为美术创作人群主体的时候,一批新鲜的东方艺术精英逐渐应运而生了。他们能看出“苏黄米蔡”的差异,聊的了纳斯达克的大盘、分析着未来货币战争的优劣、挑的出欧洲伪画的瑕疵、熟知王阳明和曾国潘的权谋心法、讲的来《碧岩录》的千古公案,亦庄亦谐、插科打诨,微信上鉴定文物、MSN上参与国际竞拍,土豪的财力,王羲之的审美,如此总和材料武装起来的中国美术,会像某些评论家想象的那么悲哀吗?
王凤霞学的是设计,所以她的画中使用平面构成非常可以理解,这种在几十年前就被中国人学会了的西画美学公式套入到宗教美术作品上依旧显露出了她的优势。王凤霞以其特有的女性对色彩的敏感,使她2012年以来的绘画清晰的保持了亮丽的姿态,而东方信仰的逐步建立,宗教题材的大胆使用,都让她的画面一改焦虑、躁动、控诉、批判的旧貌,逐渐向道德规范和终极旨归的建立等正能量与和谐方向发展,构图的稳定感愈强,画面传达的东方精神愈浓。中国古代画论中推崇的静气、和气、灵气也逐渐从画面中洋溢而出。看她2012年以后的这批作品,不由得让人眼前一亮,必须承认她综合了东西方美术中一些有益与个体创作的元素,帮助她完成了一次成功的蜕变。
我有一次半开玩笑地对她讲:“你现在是心中有佛,所见皆佛了。”她竟然没听懂这句话,我不得已只好把苏东坡和苏小妹的故事讲给她听,她听后非常高兴,并透露给我说是她的师父嘱咐她选择宗教题材进行创作的。刚开始是当作业做,逐渐越画越有兴趣,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她把在试验美术期间所获得的在色彩上的成果运用到了宗教题材上,两者的结合经过十几年的磨砺变得不再突兀了,作品的成功率也有明显提高。
我个人以为,她是把一个技术层面的成果植入到宗教绘画较成功的一个典范。看她的作品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精神享受,这一点连王凤霞自己都感觉很惊奇。我承认自己在佛教造像上给予了她少量的帮助,并很热情地鼓励她继续以这种艺术语言在宗教题材里大胆尝试。最近她又发现一些西方画笔的肌理效果,融入宗教题材的可行性,形成一些创作经验。这些都是很好的。她其实是投靠了一个有着强大思想内涵的精神旨归。如同误打误撞般地遵循着天意,丰富和拓展了宗教绘画的视野,这是一种似乎存在某种必然性的巧合,也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世界里完成了一个有时代特征的呈现。我倒以为这是河北美术界的一件幸事,希望她的作品能够被更多的人见到,被更多的领域所认同,也希望她的作品能推动东方思想向世界领域推广和普及的进程。

                                                   
           
                                                                                                                                 2014年9 月23 日 刘东亮于春江书院口述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