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增
面对洪兴所呈现出的作品,作为他的导师和艺术家,我感到由衷的欣慰和欣赏。他艺术创作的起点是比较高的,本科毕业作品铜版画《樂?在其中》系列纸牌就获得过2009年“罗中立奖学金”。这套作品在艺术语言、装帧呈现方式上有着独到之处。在本次名为《暗物质》的展览中,他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参加研究生毕业展,而是系统地梳理了2009年以来尤其是近三年的创作脉络,我们能够看到他创作中的每个重要节点以及实现过程中的复杂路径。
如果按照当下学院体制的严格分类来讲,他一直是版画专业的学生。但他所采取的创作形式是非常多样的。其中包括版画、油画、丙烯、纸上综合材料等等都做得得心应手。他以版画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去“布局”多种媒材的创作。在空间关系、色彩关系、语言形式的处理上以及对媒材的把握上、偶然性的掌控上都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
洪兴似乎是个“矛盾”的人。他表面戏谑调侃,内里严肃执着。作品梳理得条清缕析,而他的画室却常常像“车祸现场”。他的创作时常处于被“打断”的时刻,因为在抵达下个目标的过程中创作总是伴随着持续地思考,反省,体悟和再思考,就像一次次“暗夜飞行”。白天的喧嚣褪去,黑夜就是燃烧后的余烬,他逡巡在黑色中,在幽微之处触碰生活袒露出的底色。他希望自己是个“发光体”,或明或暗,照亮自己的路。生活、观看、阅读、看电影、听音乐,迷惘、纠结、挣扎最终在他的作品里体现为画面上的生命力,演变为一种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所以看他的画能感受到一种碰撞,一种矛盾感,这份矛盾感也正是表现力的来源。正如溺水之人才会在求生时猛烈地扬起头,虽然死亡的力量拽着人向下,他却向上看,而这个向上的挣扎正意味着死亡,意味着下沉。这是这样一种充满艺术表现力的矛盾感。
为什么在黑暗的深渊中生命反而在场?反而被凸显出来?艺术史上有许多将黑色运用得很好的艺术家,比如格列柯、苏丁、贝克曼、基弗……黑色是个充满了巨大可能性的颜色——冷酷、神秘、哥特、诱惑、庄严、死板……我方才例举的几位画家,他们的作品都不可避免地涉及死亡、命运、挣扎、毁灭、再生等极为厚重的主题。从这个角度讲,洪兴一直关注的“暗物质”,那种人在黑暗中挣扎也好,蠕动也好的状态,恰好与之暗合。所以对黑色的运用是他画面中不能被忽略的一点。
其实每个创作者都会有这样一段过程,如果能够“走出来”,那么就离发现自我更近了一步。我觉得这段迷惘的过程在创作上给洪兴带来了一些相对好的影响,他对自己创作的把控更加有力和清晰。他一直在不停地学习,而不是留恋在过去的状态里。可以说,他是一直有强烈的探索欲的。但同时他也明确地意识到了“纵深下沉”的重要性。艺术创作一定是个下沉的过程。正如梅尔维尔所说:“我喜欢一切下沉的人。任何一种鱼都可以浮近水面,而只有大鲸鱼才能下沉到5海里或更深的地方.....自古以来,思想的下沉者总是双眼充血地回到水面。”原句是说思想者的,我觉得对于艺术家也是同理。然而如何下沉,又如何回来,这是个艰难的过程。沉下去,就沉底了,回不来了,也不行。这个度如何把握?当然,这不仅是洪兴作为创作者可能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也是我们作为艺术家,作为一个共同体,所要一同探索的。
2018.3.27 台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