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志明(以下简称巩):你从事摄影多少年或者多少个月了?今天你认为的摄影究竟是什么?
王淋(以下简称王):从2001年到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摄影至今已经15年了,我认为摄影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手段。
巩:你是最得意的作品是什么?为什么?
王:最得意的作品永远都是下一张。
巩:你的摄影与别人的到底有什么不同?还将怎么更不相同?
王:我个人感觉我的摄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是完全是从我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中引发思考,不是像其他摄影师那样是从外观察,思考被拍摄的事件,环境,人物。
巩:关于这组《流浪的郁金香》,你能解释一下拍摄背景吗?
王:这组作品的拍摄时间从2012年到2015年。2012年是我刚离职的一年,这个阶段的12副作品是跑了国内很多地方拍摄外景后又进行了数码后期完成的,我把这组作品的创作方式定义在自拍和地景结合的基调。将个人经历放在社会大环境中来感悟。2014年在曾经工作了十几年的天津机场完成了第二部分的拍摄,延续前一部分的创作思路,依然是我自己身穿制服出现在画面里。但这部分要表达的不再是自己经历的事情,而是通过一些曾经发生在机场的新闻事件来更多的思考社会问题。2015年受邀到法国机场进行创作,这样让我能更好的了解西方文化,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加入了对东西方文化,社会形态的思考,在画面表达上也有些新的尝试。
巩:你欣赏的外国摄影师是谁?为什么?
王:我欣赏的外国摄影师是“杉本博司”,他是从“时间”的大概念来进行创作,而且画面处理的很有中国的禅意。曾经看过他的原作展,感觉从拍摄,出片到装裱都很完美。
巩:你有读书习惯吗?本周(或者本月)你读的书是什么?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王:有读书的习惯,最近正在看的是《今日摄影—1960年以来的影像艺术》,这本书从广阔的作品及语言在当代艺术史中的地位出发,可以通过此书了解当今摄影艺术的概观。
巩:你经常阅读的电子读物或者微博、微信是什么?
王:经常阅读的电子读物或者微信内容基本都是和艺术,摄影相关,也关注社会新闻事件。另外就是服饰,室内设计,电影,这也应该算和艺术有关的吧。
巩:你正做的摄影项目是什么?顺利吗?好玩吗?
王:我最近刚把这组作品的第二部分做成手工书的形式,我觉得挺好玩的,可以自己设计书的所有细节,完全可以当做另一个创作来做。
巩:你玩手机摄影吗?它会终结相机摄影吗?为什么?
王:我会用手机拍照,但我从来都不觉得那能成为作品。因为只是出于摄影直觉的随手拈来而已,太轻易得到的自己都不会珍惜,难道能打动别人吗?我觉得摄影的创作也如同其他类型的艺术创作一样,要通过前期的思考,构思,准备等艺术劳动而最后完成。
我感觉它不会终结相机摄影,即便手机摄影的画质,色彩,各方面性能都能超过相机了,但使用相机时的认真状态和仪式感是手机不能给予的。
巩:你打算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给我们的后人留下多少张照片?
王:如果当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给后人留下一张让人记忆深刻的作品就很欣慰了。因为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图片泛滥,能在此情景下留下一张已经不易了。
巩:你现在最看重的作品传播平台是什么?
王:我看重的作品传播平台是专业性的展览,也许现在的网络媒体传播力度更大,但我曾经身受其害。
王淋 在纯粹和宁静中折射时代风貌
近10年来的中国摄影,呈现出一片万马奔腾,各寻出路的壮观景象,有不少人在摄影题材上进行创新、有不少人在摄影形式进行创新,相对而言,只是很少有人在摄影观念进行创新,王淋恰恰就是在摄影观念上进行不断尝试和创新的人。
王淋是从自己的本体出发,通过观察和反映自己的遭遇与命运、情绪与心境,来折射我们这个时代的。
关键词1:王淋用了10时间,完成了镜头从周遭,到眼前,再到内心的跨越,中国也有摄影师在这个阶段进行了这种跨越,不过大多数人都是走的是拍摄他人它方的线路,而王淋的镜头始终关注的是自己的从外到内。
王淋的摄影与别人的摄影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先听听王淋自己是怎么说的:“我个人感觉我的摄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是完全是从我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中引发思考,不是像其他摄影师那样是从外观察,思考被拍摄的事件,环境,人物。”
我认同这个说法,王淋是从自己的本体出发,通过观察和反映自己的遭遇与命运、情绪与心境,来折射我们这个时代的。
而且在王淋10年来的摄影经历里,我们会发现,从最早她拍摄的《空乘纪实》(反映自己的同事们在民航飞行工作状态,和地面休息状态千姿百态以及她们的精神风貌),到后来的《天上地下》(一张1万米的高空云图,一张飞机降落时的机场上空),再到这组拍摄于2012年-2015年的《流浪的郁金香》,作为摄影师的王淋的视角一直在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概括为由现实世界向精神世界的徜徉。
的确,王淋用了10时间,完成了镜头从周遭,到眼前,再到内心的跨越,中国也有摄影师在这个阶段进行了这种跨越,不过大多数人都是走的是拍摄他人它方的线路,而王淋的镜头始终关注的是自己的从外到内!
关键词2:王淋从《空乘纪实》的纯纪实,到《天上地下》的纯景观,发展到现在这组《流浪的郁金香》,将纪实、景观、观念等诸多元素手法,杂糅于一炉,超越分类,超越概念,摆脱羁绊,只为表达自己的内心。
众所周知,1952年,布列松出版了他的一本摄影集,他在名为"决定性的瞬间"的前言中说:"现实生活当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里,都有一个决定性时刻。当这个时刻来临时,现实环境中的元素会构成最具意义的几何形态,而这个形态也最能显示事物的完整面貌。有时候,这种形态瞬间即逝,因此,当运动中的所有元素处于平衡状态时,摄影家必须抓住这一时刻。"
用这个标准衡量,王淋的“决定性瞬间”是严重滞后的。王淋的《流浪的郁金香》拍摄的不是将要来临的时刻,而是她回头寻找的某一时刻。她不是向前一步、迎上去,而是转身后退一步、回头望。
其实,这种方式是有意义的。
我们人类的文化艺术,无外乎三种功用:回顾过去,畅想未来,关照当下。而且无论是瞻前还是顾后,都是为了关照当下,让我们的今天内心更为丰盈、充实、美好!
当然,王淋的《流浪的郁金香》不全都是回顾既往,其中也不乏眺望明天,融汇中西的意味,而且,她从《空乘纪实》的纯纪实,到《天上地下》的纯景观,发展到现在这组《流浪的郁金香》,将纪实、景观、观念等元素手法,杂糅于一炉,化百炼钢为绕指柔,超越分类,超越概念,拆掉一切条条框框,只为表达内心。
关键词3:应该说,王淋将自己的作品称为《流浪的郁金香》是有寓意的。她看重的是这份曾经的工作的职业荣誉感,她追念的是这种曾经的经历对自己精神世界的锻造和塑型。
从《流浪的郁金香》的内部结构来看,也是饶有意趣的。第一部分是国内的外景地,镶嵌进小小的“自己”;第二部分是曾经工作十几年的天津民航的已经废弃的各种原始场景,融进工作状态的“自己”;第三部分是法国巴黎民航机场场景,有外国同行,也有“自己”。这里所说的“自己”都是王淋本人的形象。
无论是国内社会大背景下的“小我”,还是昔日工作氛围中的工作状态的“本我”,抑或是西方现代机场语境下的“想象的我”,我都是一个中国空乘工作者的标准形象。
这一点,对于解码王淋的影像十分重要!
可以说,身穿空乘工作制服的工作状态,是摄影师王淋的情结,也是她的每天都在营造的梦境。解读这个情结和梦境有两个关键词入口,一个是“空乘”,一个是“郁金香”。
王淋所习惯的称呼“空乘”,就是普罗大众口中的“空姐”,只不过前者的表述更有职业的尊严感,后者多少有些“嬉哈”意味。这点些微的语境差异,对于常人应该没有多少体会,可是对于曾经的从业者来说,一定是要较真儿的。
还有就是“郁金香”。我不知道是否有将空乘比喻为“郁金香”的文化渊源。我知道王淋说过这样的话:“郁金香属于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浅色的花一般是在晚上开的,靠香味来吸引飞虫来授粉的;而你看到的颜色深一点的花是在白天开,晚上谢的,是靠色彩来吸引飞虫来授粉的”。
应该说,王淋将自己的作品称为《流浪的郁金香》是有寓意的。
她看重的是这份曾经的工作的职业荣誉感,她追念的是这种曾经的经历对自己精神世界的锻造和塑型,
关键词4:造化弄人,离开民航工作之后,成为自由摄影师的王淋的系列影像,渐渐不仅有味道,而且有了分量!
很多年前,我和王淋都在博联社写博客,那时我就看到了她的《空乘纪实》的部分照片,后来,她因为这组作品在网络被人恶意传播而离开了空乘工作,还打上了官司。
六七年后,王淋在摄影的道路已经脚步越来越坚实,昔日的喧嚣和阴影也渐渐平静和消逝,而今的王淋完全以一个自由摄影师的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
艰难困苦,与汝玉成。所有的艺术家,都必须经历大大小小的挫折和磨难,小挫折小磨难出小艺术家,大挫折大磨难出大艺术家,虽然不是完全的“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但是,“苦难是人生最为宝贵的财富”,却是历史证明了的真理。
如果不是接触摄影,拿起相机,王淋就是千千万万的空乘大军中的普通的一员,就是因为摄影,她离开自己喜欢的工作,命运在这里转了个弯儿……
这个弯儿转得可能有点急,让作为女人的王淋的内心留下了阴影,这原本是不幸的。可是值得庆幸的是,王淋又从摄影里找补回来了,她把这种“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寄托在影像之中。
所以,她的影像,因为命运的作弄,超脱了旧有的发展轨迹。造化弄人,离开民航工作之后,成为自由摄影师的王淋的系列影像,渐渐不仅有味道,而且有了分量!
关键词5:上一代摄影人的使命是将摄影从官方的转场到民间。现在这一代摄影人的使命则是,让回到民间的摄影,进一步拓展到每个个体的自我之中。
一切艺术都是关乎心灵的。
正如杜尚所说:当代艺术不是付诸视觉的艺术。摄影是从视觉进入到人的精神世界停留并且徘徊的艺术。如果我们看一幅照片,仅仅是停留于表面的观看,不让其在我们的精神层面留下印记,这样过眼云烟的观看,除了让我们的视觉疲劳之外,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我可以明确一点,《流浪的郁金香》不仅仅是为了取悦我们的眼睛的,它关照的是我们现代人深陷其中,无法左右的生存状态,甚至是在关照我们的心灵,所有的人和事,场和景,混杂、纠缠、相互模仿、不断重复,就是这样一天天,一次次地摆布着我们的命运,甚至是干预着这个时代。
摄影理论家潘科说,(潘科)他们那一代摄影人的使命是将摄影从官方的神坛上请下来,让之回到民间。现在这一代摄影人的使命是,让回到民间的摄影,进一步拓展到每个个体的自我之中。
其实,关注每个血肉丰满的具体的生命个体,就是关注着我们这个复杂多变,五颜六色的时代,因为社会是有一个个具有的人所构成的,只有把视点聚焦到一个个具体的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的精神世界中,这才是摄影从大到小,由粗到细,真真实实的进步。
关键词6:摄影在王淋们这里变得纯粹且宁静,完全像一粒个人的泪水,但是,它折射的是时代的灰尘和光辉。
法国艺术家弗朗索•萨瓦尔在其阐释主题的《商品起义》一文中说到:现代人一度以为,自己才是创造者,创造了周遭的物质世界。这种模式已然过去,曾经作为制造者的人渐渐开始被作为消费者的人所取代。
摄影成为这一重要转变的见证者。我们必须注意,有越来越多的像王淋一样的摄影师正在将摄影侍弄成这样一种超现实的姿态,正是这种罕见的,极致化的视角,让我们得以洞见这个时代的种种演变,以及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的真实感受得以形象化地呈现。
对于像王淋这样的摄影师而言,她已然将麦克卢汉所说说“摄影即媒介,媒介即讯息”一彻底颠倒,摄影在她这里已经被演绎成一种极致化的个人生命体验和心灵感受的形象外化。
所以说,《流浪的郁金香》首先是表达自我的,然后才是介入社会的载体。其中的“摄影即媒介,媒介即讯息”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被作者刻意抽离。摄影在王淋们这里变得纯粹且宁静,完全像一粒个人的泪水,但是,它折射的是时代的灰尘和光辉。
本文发表于2016年10月5日《人民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