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俊勤的油画在军事画创作领域具有“另类”的色彩,虽然他表现的题材大多是纯军事主题,手法也以写实为主,但他对军事主题的解读与理解,他对迷彩的痴迷与发现,他对图像的感悟与认识以及他所运用的材料和涉足的领域,使他的油画艺术具有了独特的面貌和现实的魅力。这种面貌使他既有别于人们常见的样式,又能够为人们很直观的理解和接受。他在不断强化、深入的过程中,突出了迷彩的视觉张力,并使它具备了符号的意义和价值;他在不断的解构、转换的实践中,赋予了图像新的现实语境,并使它具备了观念性与现代性。
身份确定
随着改革开放及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国当代艺术在“全球化”与“地区性”的交织中,成为了一个视觉语汇的竞技场。在这个缤纷的艺术平台上,艺术家的身份确定变得十分重要。作为军旅画家的邢俊勤,面对当代艺术多元的文化景观,他既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又是一个有着充分准备的参与者。有人说:在一个文化生活多元格局的现代社会,失去了位置也就失去了灵魂。任何文化现象只有具备准确的社会位置感,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并被公众所期待。位置感的适度和无误是军事美术乃至军旅画家在当代社会生活里发挥作用和潜能的前提,在这个问题上邢俊勤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他对自己身份的确定既准确又务实,他说:“对于军事主题而言,我们的艺术取向可能更本色一些,或许还有点人本化的努力。当然,在外部的国际,中国属‘内’,在中国则我们所处的军界属‘内’,这可能就是界线,身份无形之中给予艺术家和作品以文化符号和识别系统。恰好,这也成为当代艺术中的身份确认和图象转换的话题。……我们作为军队艺术家,身处‘内’的机制,又面对‘外’的语境。那么,本色语言的修辞与图像题材的界定,就给我们设下双重构建的‘堡垒’,行进是不能停止的。”
这种自觉清晰的定位,使邢俊勤的艺术具有了十分精准的现代切入点。他的艺术由于带有“内”——军事的特质而具备了与“外”交流的机遇和资本。2002年,他第一次走出国门,赴越南参加了为期20天的“河内国际美术创作营”活动。他与美国、俄罗斯、新加坡等国的艺术家展开“和平、友谊、家园”的主题创作,作品《撕开的墙》和《和平》既是他个人创作的转折,也使他对当代艺术创作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撕开的墙》是一幅具有象征意味的写实作品,画面中心是兵马俑和未来士兵的组合体,背景是一幅毁于战火的断壁残垣和迷彩般自然景观的图画,它被一双无形的手,由上而下地洞然撕裂,袒露的是越南美丽的海景。在这幅作品中,他用具体的物象,将战争与和平,历史、现在与未来,亚洲与世界等诸多因素综合在一起,形成深刻的矛盾冲突与视觉张力,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与警惕。《和平》原是一件现成品,在完成《撕》画后,一种强烈的现实体验触动了邢俊勤的灵感,他用图画纸撕成英文“PEACE”(和平),又在英文字母上用中文写上很多的“和平”二字,又让越南的画家和工作人员写了许多越文的“和平”,中越文字写在英文字母里是当今东方文化的从属地位与西方中心主义的直觉体验,既巧妙又深刻。现成品完成后,他意犹未尽,又将它用油画写生下来,并在画中的墙壁上添加了一个开关。这一神来之笔,使现成品原本“和平”是脆弱、易碎的含义又提升了一步。
“开关”成了“战争与和平”的瞬间按钮,那么谁来控制这个“开关”?任何一个见过此画的人想必都会本能地从内心发出这样疑问。
军人的身份和军事主题,使邢俊勤的艺术具有了别具一格的面貌。在日益变幻的艺术环境中,他有效地避免了以一种肤浅的西方接纳的方式来框定自己的思维,而是在确立自身价值与意义的基础上,打开视野,用新的视角通过对话的方式融入现代艺术的大潮。军事美术如何面对和介入当代艺术,或者说,军事美术在当代艺术新的语言环境中如何被重新认识,是邢俊勤关注与思考的现实问题。在不断的国际交往与联合创作中,不同的文化境遇与思维模式,使他在碰撞、坚守与吸纳之中思考反省,既收获了先进的绘画理念和创作方式,又明确了自身的位置和艺术的方向。他与澳大利亚艺术家依恩•霍华德联合举办的《以防万一》展览就是一次相得益彰的成功合作。9•11之后,“反恐”成为国际间的共识,两人敏感地意识到后9•11的日常生活笼罩了更多的战争阴霾,他们认为“军事艺术不能局限在赞扬辉煌和反战的两个极端。因为这两种立场都是具体的、稳定的战争表现。而现在,战争开始隐形并渗透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千丝万屡之中。”(格兰姆•福斯)在这种情况下,艺术需要找到新的理解和诠释战争与军事的方式。于是,他们以一种看似简单实则非常智慧与深刻的方式,向人们揭示了战争在当今社会的另类形态。邢俊勤在霍氏游历世界各地时拍摄的风光、风情照片上,用丙稀等颜色画上手持武器的迷彩士兵,以及用迷彩伪装的飞机、坦克等现代化武器装备,甚至迷彩也笼罩在山川水色之间,这些迷彩的人物与景物在图片中并不为人注目,色调、位置也十分协调、恰当,但是这些悄无声息的战争与恐怖的符号,却给安详、美丽的田园景致和世俗、平静的生活景观带来了危险和紧张,使图片原本和平的景象被彻底颠覆了。人们通过转变了的图片以及与之并置的由迷彩生发的抽象画作品(霍氏绘制),看到了军事与恐怖在不知不觉地扩张,它们的模糊性令人惊异而不安。这组作品以一种极具感染力的视觉效果,促使观众重新审视、跨越艺术家与士兵,艺术与武器,观众与受害者,军事与恐怖表面的与内在的联系,以一个十分巧妙的角度和一目了然的方式,准确地表达了当今人类关注的问题与生存的状态。
明确的身份和位置,使邢俊勤的艺术具有了相应的话语权。显然,这种话语权给予他的是创作上的自信与独立思考的空间。
迷彩情结
作为部队的一名业余美术骨干,当邢俊勤走进军艺的校门时,他的基础准备与求学的热望,带有部队画家的普遍性与共同性。然而在校期间的1985年至1989年,正是中国美术一个异常活跃的特殊时期,“八五青年美术思潮”在全国蔓延,青年艺术家的探索活动,成为当时文化生活中倍受关注和具有广泛影响的事件。虽然军艺的教育是在现实主义大框架内进行的,但环境的影响和个人喜好,使作为学生的邢俊勤开始关注中国的现代艺术,并促使他对绘画有了不同以往的认识和理解。随后的中央美院油画创作研究班的学习,使他与现代艺术信息有了更广泛的接触,从古典写实画风和学院传统,逐步向现代绘画形态转变,思维的变化是意料之中的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迷彩进入了邢俊勤的画面。
迷彩是为战争而诞生的,它的军事功用在于隐蔽和伪装。迷彩的军事元素与视觉形式在人们的意识之中有着确定的指向与明确的印象,这个在影视、图片、现实中不断出现的特殊“图案”,一旦进入艺术家的视野,它的自然属性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它的形式意味与符号价值赋予了它独具特色的军事特征与人文内涵。邢俊勤原本供职在伪装部队,迷彩布、军用帆布是他常打交道的东西,但他早期的作品并没有与这些材料有多少联系。从喜爱表现身着迷彩服的士兵,到直接运用、开发迷彩布与军用帆布的功能和意义,再到视觉形象的迷彩化,邢俊勤这期间的变化是令人刮目相看的。从他的作品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变化的过程:像《红砖墙》、《越障碍》、《狙击手》等作品,兴趣点显然是在士兵形象的塑造上,身着迷彩服、面化迷彩装的士兵活跃在训练场上,在写实而单纯的背景映衬下,士兵具有了一定的象征意味,人们能够直观地读出训练以外的东西。而《士兵肖像》、《大战车》、《第二小分队》等作品,直接将迷彩布与军用帆布纳入创作的组成部分,利用迷彩图案进行创作,“迷彩——突破了‘军事题材’架上绘画的材料语言限囿,画家使用大尺幅军用帆布和迷彩布,直接在这些质地韧厚的‘画布’上描绘、点缀、刮制、粘贴,把原本仿生学在军事伪装功用层面的迷彩巧妙地转换成深具后现代性的色彩语言,变成一种质感丰富而色彩绚烂的双关语。”(岛子)当然,最具审美特征与个性色彩的,是《迷彩》系列的大风景和《营盘》、《生命》等形象迷彩化了的作品,这种视觉幻象与邢俊勤的身份和二为一,绝对的军事视角,绝对的军人化表达方式。例如,从《生命》眩目的斑斓中,人们能够辨析出结构准确的士兵轮廓,但他们的组合却使有序变成了无序,迷彩的图案性化解了形体的束缚,迷彩的指向性丰富了形象的精神含量。视觉的幻象造成的误读,使观众忽略了情节而直接进入画面营造的整体气氛与情境中去。这类作品的魅力在于,人们可以顺畅地通过“迷彩”这个意象,领会画面所要表述的丰富内涵,破除了以往军事主题单一的指向性,提升了画面的精神品质。诚如岛子所言:“自然与人工的环境在画家笔下融合成当代军事风景画或军营风情画,它们的感染力或许正是来自这些风景或风情的隐奥,而隐奥的未知并非那种促人回忆的诗意联想的景象,而是某种命运般的迷离与魅惑。”
“迷彩”的符号价值有两个方面:首先,它的自然形态是一个可以直接感觉到的具有军事意味的“图案”。其次,对它的推知和理解是与战争和生命紧密关联的。邢俊勤的“迷彩”画风,是将‘军事题材’作为文化资源和视觉符号资源放回到艺术生态中,将题材的决定性因素放回到普通士兵,从而是实现生命的质朴关怀与还原的一次成功尝试。
图象体验
2005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邢俊勤创作了一幅名为《日本制造》的写实油画。画面上,一个唱卡拉OK的女孩陶醉在自己的歌声中,她单膝跪地的造型激情而投入,背景的大尺寸电视屏幕上,是一个婴儿在满目创痍的铁道旁哭泣——这个镜头在国人记忆里是刻骨铭心的。 1937年8月28日,日机狂轰烂炸上海火车南站,当场炸死二百余人,伤者难以计数。而这名被炸伤的幼儿,在剧痛与惊骇中无助而凄厉地哭嚎着。这个具有经典意义的悲剧“图像”,却被用在这项由日本传来的娱乐方式的背景中,投入的娱乐与苦难的记忆共处在一个空间里,这种错位不是一句无知或玩世能够解释的,它的锋芒不动声色地直抵人的心灵。“哭泣的婴儿”的原始意义在这幅画中被冷漠的现实情境消解了,与苦难和义愤相并列的是愉悦和戏谑,“图像”在现实情境中的荒诞对比与内在联系,传递出复杂的心绪和感慨,令人回味无穷。近年来,邢俊勤创作了一批以中西方美术史的经典作品为蓝本的变体作品,他通过对这些广为人知的“图像”的解析与体验,有意识地运用扩延、挪用、误读乃至篡改等表现手法,消解、转换或引申原作的原创含义,从而发掘“图像”现实与历史的联系,并赋予这些人类共有的文化资源——经典图像——以新的视觉形式和感受。图像的直接性在这些作品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邢俊勤所运用的“图像”大多是具有公信力与影响力的经典,如罗丹、蒙克、达利等大师的代表作品,它们所具有的广泛记忆、文化价值与普遍认同为创作提供了先决的条件。但是,熟悉并不代表完全或正确的理解和领会,通过对“图像”的观看来准确获取其蕴涵的相关信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观点认为:正是由于有未完成的“观看”存在,才使我们今天在连续不断的视觉流量的传播现实中还有可能保持对一幅幅警醒我们的固定画面,进行观照与反思的缘由。这个观点对于只注重图像表意而漠视图像潜质的视觉习惯是个冲击和校正。而中国的传统视觉经验恰恰是缺乏对“图像”的正确认识。首先,相当数量的人认为图像是肤浅的东西,它一目了然,不需要更多的知识准备与训练。其次,人们通常都是用解读文字的方式阅读图像,只对图像所承载的故事感兴趣,而对图像本身并没有多少关注。第三,轻视图像创造的个人化因素,对图像的理解停留在浅尝即止的层面。而邢俊勤的《图像的表情》系列显然具有视觉革新意味,它们通过贴近现实,洞悉人心的方式,将昔日的“经典”变成今日“话题”,由图像的原始主旨和内在含义作牵引,经过充满智慧的再造,使这个指向清晰、人所共知的“图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具有了一种引人入胜的陌生感,这种陌生感所具备的强烈穿透力足以使人恍然大悟或心领神会,从而唤起、调动了人们心中的经验与储备并按照作者所引领或暗示的方向来完成对画面形象的深入解读。
《图像的表情》系列是个含量很大、涉足很广的系统工程,既保有了邢俊勤标志性的“迷彩”语汇,又对各类原始“图像”进行了各具新意的另类阐释。如《狼牙山五壮士》(原作者詹建俊)的人物形象完全被迷彩所覆盖,四周散落的花朵,具有艳俗而嬉皮的流行意味,英雄主义的深刻记忆与现世生活的百无聊赖混杂在一起,传达了传统的审美标准和主流意识在当今遭遇的尴尬。另外,以蒙克的《呐喊》、罗丹的《思想者》为摹本的作品,《呐喊》的变体是用两幅不同色调的画面,精心地摹仿了蒙克那个被视为现代人焦虑躁动心态象征的经典形象,而原本背景扭曲的红云与黑色的山坡之间,一幅已悄然变成9•11事件中燃烧的双子星塔楼,另一幅却是原子弹爆炸后腾起的蘑菇云。而《思想者》在由立体雕塑变成平面图像的同时,迷彩图案也染遍了全身,他面对着脚下玩具般的飞机、大炮、士兵……陷入了深思。作品中的概念“偷换”,十分机智而尖锐地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环境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困惑感、危机感、紧张感乃至恐怖感。邢俊勤的目光还关注到一些以宗教为主题的名作上,如米开朗琪罗的大理石雕塑《基督与圣母》,达利的油画《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前者躺在玛利亚怀中的基督变成了一个身着迷彩的士兵,而后者钉在十字架的的耶稣却被迷彩所覆盖。两幅作品中原有的玛利亚形象,在他的画笔下,一个依然用复杂的目光,悲悯地注视着怀中的士兵,而另一个却在原本伫立的左下角留下披肩、外套后人影无踪。
这种将信仰与战争联系起来思考的作品,把向善与向恶纠葛在一起,将军事主题的创作带入了一个更人本、更厚重的层面上。此外,像杜尚在美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便池》,在邢俊勤的画面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杜尚签名的小便池前多了两个身着迷彩自由排泻的士兵。杜氏的智慧,是将观念化的东西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转换成一件引人争议的艺术品,而邢俊勤又将这个先锋的观念消解殆尽,将小便池“回归”到原有的功能中。这种“回归”肯定不是简单的归位或恶作剧,他是建立在对原作真正意义的解读上,是从原作的语言与文化、人文语境关联的角度入手,结合自己的身份与关注的主题而派生的作品,对经典的反讽、颠覆和解构揭示的是作者对当代生存环境的体验、洞察和敏感。
栗宪庭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艺术史是一部不同艺术语言模式的历史,每个艺术家在学习艺术的时候,都是在学习以往一定模式的艺术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艺术家都在承继不同的传统,真正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家是在对传统的突破中重新建构独特的话语,因为任何过去的、别人的和现成的模式不可能真正适合独特的生存感觉”。邢俊勤艺术的的独特品质显然具有语言模式的价值,他作品中所具有的现实批判性与泛军事化倾向,使他既具有自身显著的特征,又具备现实表述性和宽泛的接受群体。他的军人身份和军事主题,在当代艺术格局中更加突显出丰富的话题和文化的姿态和责任。他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的新奇,同时,也使相对特定与局限的“军事题材”融入当代艺术之中,并且能够“向前看,齐步走”。邢俊勤最近的一件大型作品,是将一个泅渡的迷彩士兵做成真人大小的雕塑,一块80×80cm的底座被制成凝固的水面,25块这样的现成品可以根据相应的环境排列成不同的阵势,他说:我要用我的方式,做一件绘画、雕塑和装置的综合体……
或许迷彩情结与图像体悟并不足以说明邢俊勤艺术的特征,因为他探索的热情与步伐从没有停歇过,诚如他的工作信念一样:期待是共同的,行进是不能停止的。
作者:许向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