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中保
1962 出生于上海
1990 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
现居上海,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
主要展览
2023“原创艺术纪念碑”纽约曼哈顿空中艺术展
2023“只有香如故”艺术展,明澈山房
2022 呦呦鹿鸣——俞中保手稿展,三分艺术中心
2021 海派油画邀请展,外滩12号,上海浦发银行私人银行
2021 踏歌影舞——俞中保艺术展,ArtMeng空间,上海莫干山艺术区
2020“华人油画与传统”艺术展,香港一新美术馆
2020 庚子悲怆——俞中保艺术展,ARTPLUS SHANGHAI
2020 造境与写境——俞中保艺术展,ArtMeng空间,上海莫干山艺术区
2020 “又见江南”2020海上艺术名家特展,苏州美术馆
2020 第二届“一带一路“艺术上海国际博览会
2020 第135届ArtCapital法国巴黎大皇宫独立艺术家沙龙展
2019“温柔如常•汇流系列之上海合影”俞中保个人双年展
2019 第一届一带一路“艺术上海国际博览会
2018 日光云暖2018俞中保艺术展,上海电信博物馆泓盛艺术空间
2018 海上文化中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集体作品展
2017 上海中华艺术宫自由职业艺术家主题艺术展
2017 美国纽约哈德逊艺术中心国际驻访项目
2012 第五届中国当代版画文献展
2010 上海世界博览会意大利馆中意艺术家交流展
2008 纽约亚洲当代艺术博览会
2000 上海•仁川美术作品交流展,上海美术馆
1994 第八届全国美展
1987 中澳青年美术作品展一等奖,澳大利亚阿米代尔艺术博物馆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 《庚子悲怆• 玉龙雪山》
相关评论 更多
· 评论
· 雪域高原的人文情怀——俞中保西
· 中保先生:
· 具象与意象、天赋与认知---论
· 评论
· 用音乐的眼光看画——《俞中保画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具象与意象、天赋与认知---论俞中保绘画哲理 >>

数万年前,人类创造了造型艺术;数千年前,人类确立了哲学理论;数百年前,人类开始了科学研究;数十年前,人类推出了认知科学。这是一个从外在具象的感官认识到内在抽象的逻辑思维的人类认知世界的发展过程。 众多世界艺术大师的成长轨迹也是如此,他们从具象模仿前人的作品到创新属于自我的艺境,从提炼艺术人生的哲理到从心感悟自然的本质,无不经历了由表及里、形入神化和天人合一的艺术认知过程。“江山代有才人出”,出生于上海的艺术家俞中保从酷爱与研习艺术到驾驭与享受艺术,正在实践着这一过程。俞中保与他崇拜的委拉斯开兹、德加、高更等大师一样:在平凡生活中捕捉震撼瞬间,从具象描写中揭示人的心灵。疏理俞中保的艺海轨迹和赏析其画作精髓,可以得知他已具备孕育大师的内在基因、造就大师的外在前提和走向大师的认知心智。

    1,孕育大师的内在基因——个性与悟性
艺术大师需要的是个性与悟性,这是艺术大师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原动力,这也是艺术大师形成艺术概念与自我观念的内在基因,正是这个起决定作用的内在基因导致了艺术的丰富多彩和精气神合。如果说文艺复兴的多数巨匠们大多借助宗教艺术表现内心中的自我的话,那么巴洛克时期的大师们则更多地以各自的悟性描写社会生活来抒发各自的个性;如果说印象派与后印象派在本质上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具有对光影的共同兴趣而后者是按艺术大师观念的个性化和悟性化进行演绎的话,那么20世纪的野兽派、立体派、抽象派和超现实派等等艺术更是大师们个性与悟性不断张扬和胜利的结果。
俞中保承接良好家境的美育,得其父系聪慧和母系纯厚的遗传,造就了他外柔内刚和大智若愚的性格。小学时代崭露头角的艺术天赋孕育了俞中保对绘画的兴趣与爱好,从此他踏上了一条探寻艺术真谛的不归之路。就在报考艺术高校落榜的第二年,俞中保创作了《幻想》(1982年),从中透射出的是他对艺术的不懈憧憬。同年,在俞中保的另一幅油画《生命》(1982年)中,他不仅融合了两位象征主义画家莫罗的神秘性和夏凡纳的典雅性,更是彰显出自己对艺术生命的渴望与呐喊。倔强的内心使他在高中毕业后的第六个年头终于如愿以偿地考取了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本科的油画专业。达到深造目的后的俞中保在他的习作《老人》(1988年)中自然流露出了自己淳朴中见思想的个性:饱经沧桑的老者似乎没有丝毫对现实表示不满,而只是为自己的过去在反思。同样,在他的《静物》(1990年)中,尽管窗外阳光明媚,但是画中的坛子、瓶子和辣椒等物缺乏光泽,画面没有一丝矫饰之风,只有众多厚实之气,真可谓画如其人。
1990年获得学士学位的俞中保开始融入社会,之后在“陈逸飞工作室”里磨练过技艺的他,当然知晓如何修饰妇女。“人体系列”作品(《人体1991年》、《人体1992年》和《人体1994年》等)的常规摆姿和细腻描写没有超越教科书中的成规旧习,他的个性使他失去了对此类习作的兴趣。此时,俞中保的悟性开始芽生:在现实社会的冷酷和复杂中,母亲的慈爱和厚德给了他挥之不去的记忆和温暖,他的内心深处感悟出了要画自己心中的女性形象,他终于在传承的基因中涌动着创作“母子系列”的热情。如果说1990年的三幅《母与子(1~3)》只是个性释然的话,那么1992年的《母子情》开启了他悟性作画的处女航,1996年的《珠穆朗玛》更是他个性与悟性碰撞的结晶。
俞中保擅长自我调节,他集沉稳含蓄的个性和敏捷活跃的悟性于心智之间。2000年5月,他应邀前往东南亚采风。自小在上海大都市里长大的他立刻被印度尼西亚的原始激情所感染:“印度尼西亚给我的印象是充满了生命力。……尤其是巴厘岛,覆满热带植物的茂密丛林,弥漫着幽深的神秘气息,生命的活力在这里萌发。这种气息激发我强烈的表现欲望,有时一瞬间的感悟,仿佛会终生难忘。”然而,脚踏实地的他在两年后才开始巴厘岛风情的系列画创作。2002年的《巴厘风情(1~6)》系列画洋溢着绚丽的色彩和欢悦的身影。翌年,他理智地平衡了自己沉稳的个性和敏捷的悟性,同样是系列画《巴厘温泉(1~4)》,他摒弃了缤纷色彩和眩动身影,以更加粗放和浑厚的笔触,着重刻画了棕褐色的原始魅力和健壮型的生命活力。温泉画系列简洁而有张力。
艺术大师描绘女性,只是了解和钟爱女性还不够,要感悟和升华女性。悟性源于先天的内在基因。俞中保将自己的悟性发挥在艺术创作时说过:“有感觉的东西我都想去画”。同样是母与子的主题,他在2006年画的《空山新雨后》中,以全景冷色调烘托青藏高原的寒冷,以母亲紧抱幼儿的身形渲染母子心心相印的温暖,以后边依依不舍的小牛深化关爱的魅力,最后幼儿帽上的红色恰似画龙点睛之神笔。这不是简单的具象模仿,而是内心感悟的再现,即如果没有对母爱的深刻感悟是难以表现的,如果没有将这种对母爱的深刻感悟表现为具象作品的内在悟性的话也同样是不行的。这幅佳作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俞中保具有孕育大师的内在基因——个性与悟性。

2,造就大师的外在前提——学习与创新
引领21世纪的四大学科之一的认知科学对人脑的研究表明:人脑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主要和最高级的组成部分,统治着人的思考、记忆、意识、语言、学习、创新和感情等高度抽象的精神活动。在学习前人的前提下加以创新进而实现超越的艺术传承之道正是无数世界艺术大师的成功之路:最具个性化的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在文艺复兴的影响下开创了光影色调技法,之后的鲁本斯、伦勃朗、委拉斯开兹等都在学习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其中25岁的伦勃朗来到阿姆斯特丹开始接触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众多艺术巨匠的绘画作品,并萌发了要与这些巨制一比高低的意念。他开始学习和研究前辈们的艺术,挑战并成功超越了自己老师的历史画、拉菲尔与提香的肖像画。从毕加索到康定斯基,从达利到波洛克,他们都是在学习与超越的前提下造就出属于自己意境的新艺术或新流派。在俞中保的艺术旅程中,也清晰地留有学习与创新的印痕。
上世纪的80年代,俞中保阅览了大量世界艺术大师的画册,虔诚地临摹大师的名作。他当然知道风格主义的娇涩、巴洛克的辉煌、罗可可的华贵、印象派的闪动、抽象派的集约与超现实的幻觉,但凝重质朴的个性再次使他聚焦具象和关注平凡。《酒神节》(1984年)是俞中保崇尚委拉斯开兹的结果:具有双重性格的卡拉瓦乔是画纯洁与堕落合二为一的酒神的开拓者,委拉斯开兹则在生活中寻找酒神的原形,他正是被委拉斯开兹的平民化酒神所吸引而研习此作。考入艺术高校的第二年,俞中保又将目光投向后印象派的高更,《下山》(1987年)就是他对高更笔下的原始土著民产生共鸣的一个佐证。这一时期,俞中保只是形神兼备地临摹大师的作品。
俞中保在艺术高校毕业的前后阶段,开始理智地考虑他自己的艺术定位。他之所以选择从外形到内涵与他接近的印象派大师德加作为楷模,是因为德加沿着正统的艺术道路取得了成功;也是因为德加爱好摄影,常用冷静理智的目光去观察模特而被誉为表现动态人物的绘画大师这点是与他自己的特性相当吻合的;更是因为德加作品取材于社会中下层、能在平凡中寻找不平凡这种朴实无华而又透射智慧的艺术品格是与他自己的品行接近无疑的。毕业前夕,俞中保创作了《笑》(1989年),在明快主题的背后蕴藏着他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在尝试怎样在描写平凡中刻画本质,进而达到超越平凡的艺术境界。俞中保的慎重选择是基于学习前辈和研究自我的基础上的,所以他才会勇于多次到西藏去寻找纯朴和灵感。
上世纪90年代,大都市的压抑生活与画市陈规触发了俞中保要远离烦躁和寻找原味的意识,他开始了从临摹大师图册到学习真实生活的航程,他将世界之颠西藏揽入怀抱。这是俞中保师法自然和生活的坚实跨越,因为这里的风土人情滋润着他的厚实心田,这里的真纯圣洁激荡着他的创作笔触,这里的熔融变迁呼唤着他的全新突破。新世纪到来的前5年,俞中保兵分两路(自然的山水画和生活的人物画)集中创作了大量作品:《侧岔风雪(1、2)》(1996年)、《夏河》(19  年)、《冬日的夏河》(19  年)、《朝鹿》(1995年)、《佛光》(1996年)、《对恋》(1997年)、《零下二十》(1997年)、《红袍》(1997年)、《拉萨河》(1999年)、《祈福》(1999年)……他的这些作品在选题上还是师法德加的生活志向,但在表现手法上已开始了自己的创新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受美国里根总统图书馆的委托,俞中保绘制了《里根肖像》(1997年)。他当然知道此画的意义,细腻的笔触和神韵的刻画将学院派的经典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作品被图书馆永久保存并得到南希夫人和图书馆馆长的好评,但是俞中保深知这只是他继承传统的一个结点,走向世界的一个起点。他学习传统是为了超越传统,是为了自我艺术的创新,所以他准备放眼世界。
2000年11月的欧洲之旅,为俞中保的造就大师的外在前提——学习与创新取得质的飞跃奠定了基础。这是他“零距离”接触世界顶级大师作品的绝佳机遇:在意大利乌菲奇博物馆里留下了他缅怀文艺复兴巨匠们的虔诚足迹,在奥赛博物馆里映射过他与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大师心灵感应的崇敬目光。正如他自己事后感慨的那样:“印象特别深的是法国和意大利。自从学画起这两个地方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去处。走进塞纳河边的街道,一幅幅十九世纪法国绘画的画面,在我眼前跃动,仿佛又把我带到了过去的梦境中。卢浮宫博物馆、奥赛博物馆和蓬皮杜艺术中心的观摩,对我最近的创作很有影响。博物馆内的大量藏品我都在画册中见过,看到原作有特别的亲切感。”
与大师及其作品直接对话,不只是形、色、美的外在对话,还应是精、气、神的内在对话,更应是理、智、魂的认知对话。三个层次是由外而内、从模仿学习到自我创新的经典途径。俞中保之所以能在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巨制《沙达纳帕路斯之死》前驻足半个小时之久,是因为他与大师的对话是在学习技艺的平台上探索艺术精神的真谛:“德拉克洛瓦在表现手法上加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夸张了每个人物的造型,但又不过火,虚实结合,色调统一,这种震撼力在画册中是无法感受到的。……德拉克洛瓦的精神如实实在在永恒存在的力量推动着我。”
在藏画系列中可以说《经幢》(1999年)是俞中保上世纪的代表作:和谐互补的色彩,动静相宜的构图和情节神态的传达都恰到好处。回国之后的他开始了不断创新的实践。从《山谷》(2000年)开始的系列画:《云》(2003年)、《牦牛》(2004年)、《藏花》(2006年)、《正月》(2006年)、《圣途》(2007年)和《嬉水》(2007年)等,有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在《经幢》中的草原和云海消失了,以前背景面面俱到的描写被模糊了,人物主题或人物情感得到充分的突显。这是俞中保自己的绘画哲理初见端倪的标志,这是俞中保从写实学习到具象意化的创新,这是俞中保感受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超越巨人的真理的开始。

3,走向大师的认知心智——艺境与心境
    艺术随天而生,随地而异,随人而变。画家不仅要画出眼里看得见的东西,更要画出具象背后的感知和哲理。要成为大师就要揭示人(物质)、艺术(精神)和心脑(认知)之间的和谐关系,就要用认知心智去和谐内在基因和外在前提,就要对艺术的美的表象感知和认知心智之间相互作用的本质与过程进行主观哲理的和逻辑科学的研究。换言之,走向大师的认知心智就是要有超越前人的艺术语境和心脑认知。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画家、建筑家和雕刻家,因为他们都有一个精神导师阿尔贝蒂。集建筑家、画家、古典文学家、诗人、科学家、数学家,马术师和武术师于一身的他在以神权/王权为社会核心价值的时代,提出了一个超越前代的哲学理念:一个人只要想做,他就能做一切事情。这种理想体现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基本原则,即人是宇宙的中心,人的发展能力是无限的。委拉斯开兹将自然主义风格融入他的艺术语境,通过多变的笔触与和谐的色调,将轮廓、质感、空间、光线和气氛完美统一,进而成为17世纪最重要的西班牙画家和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法国画家、版画家马奈在创作题材上开创了从现实生活和自然风光中取材的先河,他提出的纯绘画理论(强调绘画的色块安排要超出或高于描绘作用)首次淡化了主题内容对绘画的重要性,并成为印象主义哲理的先河。俞中保自然娴熟于这些大师们的绘画理论和艺术实践,他在心中构思着如何将这三个时代的三种艺术哲理加以完美和谐,他正在以藏画系列实践着这个梦想。同时,他和许多大师一样游离于时尚与流行、虚拟与跳跃和市场与炒作的诱惑世界之外,以出污泥而不染的心态提炼着走向大师的心境。
出生于南方水系的俞中保,对江南水镇忠贞不渝。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西塘、周庄和乌镇等风情常驻足于他的画布之上。尽管如此,“汇流”系列是俞中保倾注近十年心血创作的一个主题。1997年他以江南水镇为背景,创作了多幅《汇流——江南水(1~2)》(1997年),画面看似平淡不惊:一批不同国籍的外来游客汇聚于小镇的河畔或游船之上。其实正是这些游客打破了小镇本来的宁静,正是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与汇流震撼着俞中保的心灵。正如他自己认知的那样:“题材不应该是局限画家创作的因素,对题材的表现应视自我的感受程度而定。”对于俞中保而言,汇流的真正感觉依然来自于青藏高原。八年之后,俞中保再次创作同一题材的《汇流——青藏高原》(2005年)和《汇流——米拉山口》(2006年)。青藏高原的汇流所表现出来的藏汉文化差异与交融无疑打破了他以前藏画中主体单一的局限,形成了多元思维对语的新认知。他知道更高的艺境与其说是藏汉民族多元文化的同时存在不如说是多元文化的和谐汇流。这是一次由形式走向艺境的转变,也是一次从感觉走向哲理的飞跃。
艺术的精髓在于以无所谓无与无所谓有的心智去揭示灵魂的本质。荷花系列是俞中保陶冶心境和表现自我的完美作品。《荷花(一)》(2005年)色彩明艳,构图和谐,开合有致,俨然以荷花的典雅达到拟人艺境。《荷花(二)》(2005年)视角放底,光影透视,花蕾待放,恰似厚劲 薄发和低调处世。《荷花(三)》(2005年)主体鲜明,杆挺叶润,花朵纯洁,预示着自强不息与淡薄名利。荷花系列是俞中保排除杂念与自我鼓励的互色生辉,是对绘画认知和对大师心智和睦统一的奉献。
认知心智是走向大师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与大师作品齐名的是大师的哲理。俞中保说过:“最难的在于能否找到一种最恰当、最符合对象、最妥善的表现方法,使作品的语言能与观者对话。”如果说汇流系列实现了他绘画哲理的首次飞跃的话,那么在近年作的《臧戏》系列(1~3:2006年,4、5:2007年)则完成了他绘画哲理的第二次飞跃。藏戏是戏曲与舞蹈融合的无形文化遗产,场景气氛随着主题变化而激情洋溢。动态场景如何静态表现?在俞中保的绘画哲理中,整体与局部、动态与静态、技法与内容、情感与理性是否能够加以合理而完美的表现是至关重要的:“通常我先画一些草图,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想法,不过是很模糊的,有时一闪而过,等到后来创作大画时,越进行想法就越清楚,主体也就渐渐明确,对画中每个局部,每个细节的表现越充分,主题在整幅画里起的作用也越明显。”《臧戏》系列画是他将各种整体局部尽情调和、各种情节舞姿凹凸再现和各种主题观念有机化合的系统集成,《臧戏》系列画是他走向大师的一座里程碑。


    俞中保是为数不多的真正用心在探索具象绘画哲理并走向大师的艺术家。


上海历史博物馆馆长,博士
                         胡江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