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世纪中叶,人文主义思想开始复苏,西方人走下沉重的十字架——把对宗教的顶礼膜拜转向大自然,绘画的使命从为神服务转变成为人服务,水彩这一画种也由此诞生。并于五四运动前后进入中国,从而使中国画家在传移摹写、意象审美的基础上,有了另一只眼睛的参照。在近代美术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上,也有了强调实境、朝丛深空间拓展、逻辑性、秩序感的新思维。水彩画的用水、用笔与中国画又有相同之处,因此,在接受该画种的同时,中国水彩画家将汉民族的传统审美精神和法则注入西方绘画的写实技巧,从而使原本属于西方的水彩画在整体上将其技术加以改造并与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人文心态、自然感受、审美理念相结合,出现了新的面貌,传递出无限空灵的中国诗境的水彩画模式。
机缘巧合,上世纪80年代,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时任系主任的吴德隆先生是中国著名水彩画家,他让我担任水彩画的教学工作。从此,我走上了这一画种的研究与创作之路。为不误人子弟,我每天“戏水不止”,从被动接受,到深深热爱这一画种。在教学上也非常投入,为浙江乃至全国培养了许多水彩画人才。余知辛就是当年我的学生之一,数十年来她笔耕不辍,从毕业以来到现在取得了娇艳的成绩,从2004年《画架上的毛衣之二》入选全国第十届美展、2009年《城市音符》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城市音符——大工业时代》入选第九届全国水彩、粉画展、2011年 《春暖花开》入选全国第二届小幅水彩画展、2014年 《城市音符——大工业时代之二》入选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2016年《城市音符——午后的阳光》入选第十一届全国水彩粉画展。2020年《花语》入选第三届全国小幅水彩画展、《城市音符——地摊经济》入选第十二届全国水彩粉画等全国各类重大展览,并多有获奖。显示了一个优秀画家的素质、毅力和信念。她的成功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一句谚语: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我与余知辛接触有数十年的时间,她一直很努力,很早就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了。她的绘画素养很好,对水彩画的透明性、水色交融性和气氛意趣把控的很好,尤其对色彩特敏感。在水彩画的表现形式与题材内容上,余知辛一直努力探索该画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学范围内意象之间的关系;探索西洋水彩画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水墨画二者之间存在的美学联系;试图通过“水与彩” 的表现力营造出画面的形式空间。“最初是喜欢水彩那种水色交融、酣畅淋漓、澄澈明净的视觉效果。画得越久,越是着迷于那些水色之间律动的韵味、笔痕的意趣,作画过程中的奇妙多变,已知的、未知的因素足以带给我更多的欣喜与期盼。”(摘自余知辛的创作手记)
这些年来余知辛创作了大量的水彩画,早期的水彩作品多以写实为主。随着她的不断成熟,对绘画形式语言方面的探索成为其显著特征。正如画家本人所云:“我觉得在大美术的范围里,任何一种绘画给人的第一印象首先是点、线、面这种绘画形式语言的构成方式,其次才是内容、绘画的本体语言的表述等方面。”从题材上上分有“城市音符系列”、“花卉系列”“风景系列”和“静物系列”。
根据余知辛的创作轨迹,我想就她的几个题材和作品做一点分析。
《风景系列》,主要是画家的对景写生的作品。水彩画作画工具简便,余知辛喜欢旅行写生,其中《岱山港》等,集中体现了画家与大自然对话交流的真挚情感和写实的基本功。表现了明暗氛围和远近的色彩空间,并能快速捕捉到瞬间的完美印象。渔船的结构、透视等都交代的很清楚,准确但又不失生动。透明感、流动感是水彩画语言的灵魂所在,构成了“有意味的形式”,但该画种的技巧难度和功力也在此,倘若发挥得不好,就会带来轻浮、松垮、简单等弊端,在表现效果上会受到较大的限制。水彩画颜料比任何画种的材料都要透明。这种透明感使得自然景色通过画家的再创造,达到更为纯净的境界。然而,如果反复叠加或者涂来改去,会使画面变得混浊污秽。充分发挥水与彩的特性,也是余知辛水彩画表现和刻画形象的重要手段。有色无水的作品,类似于用水彩画去追求油画效果;有水无色的作品则又像水墨画。余知辛驾轻就熟,体现出她在审美、视觉、结构、空间、手段等语言建设的格局上,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面貌。
《静物系列》,或许缘于艺术家对纤维艺术的热爱,也或许是女性对毛、棉、麻线这些材质柔软、蓬松、温暖的喜爱。她借助于毛衣这一题材反反复复地对画面进行结构和形式语言上表达的追求,完成了《毛衣系列》的创作。绘画题材给画家的艺术表现带来了诸多新的课题,她在寻找形式语言:在作品中,余知辛用写实的手法表现了画架与毛衣那种硬朗与松软在质感上的对比;利用画架分割而成的大块、小块的空白与毛衣镂空形成的白点的疏密在画面构成上的对比;画架的湿画法与毛衣干画法的对比;画架的多种直线和毛衣曲线的对比;在在技法表现上画架用一次性画法,一气呵成,气韵贯通;毛衣的表现则层层叠加,追求丰富细腻,背景大块留白,给人以透气,这样,点、线、面、色、形、体、质等绘画的形式元素在这里得到了尽情的发挥和营造。这一时期的作品,画面简约、大气而有韵律,的确有一种形式美感。
《花卉系列》,体现了一个女性画家性情温和,多愁善感,丰富生活的细腻情感。余知辛虽然生活中也常有彷徨,但更多的是执着,在坚定中前行。她热爱大自然,喜欢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现在居住的“山水人家”和“良渚人家”,她亲自参与设计、督工和装饰。对她而言,整个过程虽然很累但也享受到了亲手营造出来的那一份温馨。我去过他的这个新家,布置得情趣盎然。尤其是门前的一个小花园,百花盛开,生意盎然。作品中是这种自然生活的投射。这,也是她对水彩画艺术追求的第二个阶段,强调了水意的酣畅,色彩的滋润,用笔一气呵成。比如《蓝色咏叹调》等作品,在原有的基础上,她在这些作品中追求水彩画的写意性。“写”是绘画的最高境界,也符合东方人的审美情趣。中国绘画讲究“气韵生动”,取意气神韵之所到。水彩画中,水,是其生命内核。这一阶段余知辛的追求正是中国人追求的审美意境、浪漫主义精神。当然,水与色产生的变幻莫测的效果技术难度很高,是在湿润的底子上洗出小块白底、或加以干裂的线条、点等符号丰富画面,提升艺术感染力。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作品通过控制画面整体气氛强调主观感受,以笔意取胜,充分发挥了水彩画的独特优势,看似漫不经心,实是用心经营。
《城市音符集市系列》是余知辛近几年创作的主要题材。应该是她水彩画研究的第三个阶段,这个系列,我认为是余知辛最为成功和最成熟的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超脱于物象之外和东方灵性。看似随意,其实是精心推敲。作品通过集市密集人群的疏密处理,营造出了都市意象的整体气氛,有一种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感。她以写意与气韵来创造画面形式上新颖的视觉效果,从而在创新的合理转换中寻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比如,2020年创作的《城市音符•出行》和《城市音符•创意集市》,用集市中的图像碎片重新组合,打破了时空局限,把不同时间不同场景的情景安排在平行的二维空间里。从形式到内容都经过了画家主观的高度提炼和概括,将纷繁的都市人物进行归纳。点线面构成感很强,而画面色彩完全是主观处理,富有装饰性,笔触直接、富有张力与洒脱。让观者对这种日常司空见惯的都市场景有了一种新鲜的视觉体验——用严谨而自如的水色表现对话自然,构筑心中意象,所谓“市井生活气,人间烟火味”。
通过以上简单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传统与当代、情感与身体、反思与矛盾、自我与世界之间,余知辛有着属于自己的审美和平衡意识;她的个性也融入了自然生命与艺术精神的共性——艺术家从第一自然中挖掘出第二自然。水彩画艺术带给余知辛有快乐,有辛苦,同时也体会到了这条道路的遥远。她在一篇文章中说:“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更注重创新,认识自我,找到自己的艺术个性,并不断强化。这条道路注定充满艰辛,充满磨难,我们需要坚持。”
行文至此,我想起了德国时任荷尔德林的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大地。”我觉得形容余知辛的艺术与生活是再恰当不过了。她曾对我说:“对于我来说,画画是一种很好的生活状态。画画最大的好处是能让人抛开一切杂念,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在笔与纸张、颜料的游戏中传递着对美的一种感悟,一种心境,在作画的过程中体味着激情流露的快感与欣喜。画画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寄托着我的审美理想。”的确,她热爱生活,在丛林与高山之下、在平原与大海之间行走。于是,无声的生气在酝酿,诗歌般的韵律在涌动。即使是一花一草也启示着欣欣向荣的生命萌动,优美的自然景色更是唤醒了余知辛对生活的渴望。她在水彩画这一方天地里流连,把自己的内心生活交托给它,并与之契合交融,作为人生的安歇处。这一画种为余知辛提供了一种与轻快自由的心情相匹配的表现手段,她诗意般地栖居着。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美术报》原副社长 蒋跃
2022年春于杭州山水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