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华
1978 出生于四川省德阳市
2002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2006 获上海艺术博览会青年艺术家推荐奖
2007 获香港路易斯维登“杰出亚洲艺术奖”
2010 获第二届中国高校美术作品学年展(教师组)一等奖
现居深圳,职业艺术家
主要个展
2021 春秋,Art Labor Gallery,上海,中国
2020  社会寓言,祥山艺术馆,深圳,中国
2018  印迹,Art Labor Gallery,上海,中国
2016  周金华作品展,光州艺术博览会,韩国
2013  如梦,新画廊,台北,中国
2013  周金华艺术展,香港潮艺,香港,中国
2011  命运,少励画廊,香港,中国
2010  周金华,Neuffer am Park美术馆,德国
2010  真实的荒谬,百艺画廊,台北,中国
2009  当事情发生前,一切似乎都很好,康斯坦茨美术馆,德国
2009  齐物论,北京空间,北京,中国
2008  常 •变,北京空间,北京,中国
2007  不动声色,少励画廊,香港,中国
2005  我们,少励画廊,香港,中国
主要联展
2023 “一纸一境Ⅱ” ,ART LABOR画廊,上海
2023 “春景梧桐-城市拼图”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南头古城,深圳
2022 “阴阴夏木——多民族青年艺术家艺术品鉴展”,DCC文化创意园,深圳
2022 “龙门阵——西南谱系”,朗信艺术中心,深圳
2022 “方二波流”,瑞思文化艺术中心,深圳
2021 “节奏中的我们”,罗湖美术馆,深圳
2020 “一纸一境”,ART LABOR画廊,上海
2020 “浮生若梦”,述空间,深圳
2020 “没有人比我更懂——上下 ”,至美术馆,深圳
2019 “贵州礼物”当代艺术展,天海美术馆,贵阳
2019 “时间的边缘”2019湾区当代艺术联展,祥山艺术馆,深圳
2018 异乡人--当代族群经验研究展,祥山艺术馆,深圳
2018 “长沙礼物”当代艺术展,盈峰翠邸,长沙
2018 “湖北礼物”当代艺术展,外滩1861FAME空间,武汉
2018 “同砚别章”当代艺术六人展,张雄美术馆,厦门
2017 “拾爱”ART LABOR画廊十周年别展,ART LABOR画廊,上海
2017 自我赋译——当代艺术邀请展,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上海
2016 “另一种视野”绘画语言研究展,时代美术馆,北京
2016 “桃花源时代”黑桥十年当代艺术展,BA自在艺术创客,北京
2016 “无界之界”艺术群展,劳特斯辰艺术空间,北京
2016 “花火”,ART LABOR画廊,上海
2015 “ 璀璨之夜”,北京杜格私人艺术空间,北京
2015 “五月方圆”,艺穗会当代艺术空间,香港
2015 现实主义的幽灵-当代新现实主义五人展,AK艺术中心,北京
2014  同构.对画--两岸青年艺术家作品交流展,北京索卡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13  激变——新叙事性精神绘画展,北京当代艺术馆,北京,中国
2012  香港少励画廊20周年展《纬度•态度》,少励画廊,香港,中国
2012  第一届世界青年艺术节,诺丁汉,英国
2011  “那景 那影”凯旋人物系列收藏展,艺•凯旋艺术空间,北京,中国
2011  漫步,F2画廊,北京,中国
2011  “乡愁与相遇”巡回展,南京/杭州/成都/重庆,中国
2010  “断章取义”12个中国艺术家联展,北京梯级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10  The Tao of Now,白兔美术馆,澳大利亚悉
2010  中国欢迎您,奥尔登堡市立美术馆,德国,奥尔登堡市
2009  花好月圆,余德耀美术馆,印尼
2008  “一切皆有可能” 中国艺术家作品展,卢森堡
2008  生命的形状-《中国东。西》当代艺术主题邀请展,南京凤凰美术馆,南京,中国
2008  “中国幻想”铸造艺术馆开幕展,北京铸造艺术馆,北京,中国
2007  酸酸甜甜的一代”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展,德国曼海姆博物馆,德国
2007  “从西南出发”西南当代艺术展 1985—2007, 广东美术馆/广东,中国
2007  向上看,向下看,北京空间,北京,中国
2007  “遭遇绘画”10人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07  杰出亚洲艺术奖,香港,中国
2007  “你的观点,我的故事”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展,德国柏林
2006  2006上海艺术博览会青年艺术家推介展,上海艺术博览会,上海,中国
2006  中国油画新新力量第六回展,北京丹麦文化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03  首届全国美院油画专业优秀作品展,何香凝美术馆,深圳,中国
2003  “1+1”周金华,万艺生双人作品展,少励画廊,北京,中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周金华与他的社会寓言
· 鹰枭一样的眼睛 ——我看周金华
· 难以确定的张望 ——关于周金华
· 倾斜的生活场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倾斜的生活场>>
赵力
 
“场”,在心理学中往往被定义为外界的环境,而“生活场”所指的即是与个体行为活动相关的各种人、事、物。每个人都有隶属于自己的“生活场”,都在各自的生活位置上经历与感受着生活。虽然这是谁也无法摆脱的命运,然而形形色色的个体总是会在各自所处的生活场域中呈现出某种合理性及有效性的特征。亦基于此,“生活场”,既是人类生活的共有背景,又是个体经验的差异构成,既是界限明确透明的物质场域,又是充满协商竞争的人际空间。
 
“生活场”的变化是时刻都在发生的事情,只是这些变化在如今已经变得越发的剧烈,甚至让每个参与其中的个体都感到某种的手足无措。其实“变化”总是具有所谓的两面性,即“好”的一面与“坏”的一面,这是人类理智已经能够充分认识到的,但是如果“变化”的剧烈程度超离了人类的经验构成,则不仅会不断生成出不同的理解“视域”,进而也会导致出愈加强烈的危机意识。出身于70年代后期的周金华,同样也感受到“生活场”的那些变化,由此产生的危机意识也促使其不断以艺术为媒介而生成出自我的理解“视域”。
 
2005年的周金华开始尝试做出某些的改变,即便他的画室依旧偎依在母校川美的一隅,即便此时此刻的他对未来还没有什么清晰蓝图,但是他还是想以此与自己三年前的“川美本科时代”相告别。周金华的 “2005成长宣言”,包括了三个同时展开的序列,它们是“我们”、“美丽污染物”和“人”。
 
“美丽污染物”,大多尺幅不大,似乎带有某种实验性的特征,同时图像意义也显得相对直接。周金华显然已经认识到“现在我们谈到污染,已经不是以前的概念那么狭窄,已经不是污水和废气就能够代表洋洋大观的污染大军了,生化、放射、光、声音、泛滥的广告和咨询都对人们的身心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因此他以画面中显见的一块或多块的水渍来喻指那些现实生活中的“污染物”,而这些水渍往往一方面具有近乎夸张的画面比例,一方面则又呈现出不断向外渗透的肆意膨胀,由此构成了对画中人物的某种侵害性与压迫性。即便如此,周金华似乎仍在此刻精心维护着画面的那份美感,而不是将场景直接描写成“人间地狱”的那番模样,平涂而响亮的颜色对冲了“污染”的灰暗色彩,但恰恰是这种处理方式却格外不能让我们有所释怀,反而在美丽的表象之后隐含着更大的危机,正如周金华的自述——“天啦,这是一种让人绝望的美丽。”  
 
“人”、“美丽污染物”和“我们”存在着某种显见的关联。除了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平涂而响亮的底色之外,自上而下且倾斜式的视角是另一个惯常特征,周金华称之为“不符合常规的观察方式”。 事实是“人”和“美丽污染物”似乎要比“我们”显得更加得主观化。周金华在“自述•关于《我们》”一文中提及“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观察方式和图式是正常的,因为我从摄影出发的,摄影是科学的结晶,因此我的图式也应该是正常的”,然而自“美丽污染物”开始,周金华逐渐偏离摄影的所谓科学而真实的主轴,不再强调精确细致而是逐渐地概念化、主观化。 “我继续向四周不断扩张”,“希望得到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一张连续的画面”。  “人”的系列,有点类似于传统中国画形制中的立轴,是在纵向上的狭长展开。周金华尝试着将倾斜式的视角转化为某种具有控制力的“视域”,只是这个时候它的倾角还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客观性,其和常常在画面尽头出现的“地平线”一起,从容结构出的依旧是画家的“自然态度中”的“生活场”。“人”是以“我们”系列为基点的进展,虽然还是自上而下且倾斜式的视角,但是相对而言它已经变得更加得具有控制力,“当自己的眼睛远远超越平时的离地5尺后,自我被抽离,留下的是虚空,眼下的形形色色变成了荒谬。” 与此同时和自然态度相联系的“地平线”也被渐渐地抛弃,画面呈现出既与实在的客观世界相沟通,又“比实在的客观世界甚至它们的总合都多”的特质。
 
2006年的“人在黄昏”系列,延续了2005年的“人”系列的纵向而狭长的构图,周金华似乎在通过对“自然态度中的生活场”的继续讨论而强化了自我“视域”的确立。“在我的画里没有个体,最初我对此并不是很明晰,所以觉得需要用同一色去表现他们的共性,即群体感,但后来我发现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无论我怎么画,画面呈现出来的都是群体,所以后来人物色彩越来越鲜明,个头也大了一些,似乎每个人都开始张扬自己的个性了。” 于是,在“我们”、“美丽污染物”、和“人”中被无情删除了情节、细节而符号化的“芸芸众生”,在顷刻之间似乎即被周金华所激活起来了,在“人在黄昏”中他们的确拥有了各自的实在性,然而事实上越是如此,这些“芸芸众生”越像是“柏拉图洞穴中的那个囚徒,他被锁在事实的铁链上,只知直向地朝前看那个虚假的影像世界并自以为真实,而不知回过头来看那个更真实的世界。在这种‘直接的自然生活中’,他‘全部的目的都限定于这个世界,全部的认识都限定于由证实而确保的现实的存在者’,因此他就‘仅仅生活在实证中’而忘记了探询生活和生命的意义。” 
 
从“美丽污染物”的危机意识,到“人到黄昏”开始的对生活和生命的意义的探询,让周金华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艺术不是对自然态度中的生活场的折射反映,更不是把现实生活自然化、实在化和客观化的实践手段,它所要针对的是那个尚处于并永远处于构成之中的生活场,它尚未现成,也非实在,甚至可以说就是那个生活场永不停息的构成本身,正如周金华在“自述”中所做的比喻,“不停劳动的机器,如此灵活,如此强大,以至于我老怀疑它是一个怪兽。所以我长时间的站在楼上观察它的动静,但还是没有看出来它那么忙来忙去到底居心何在?” 而周金华作品所展现的,就是那些各个不同生活场的具体存在以及由此形成的那种超离现实的先验图景,在其中“荒诞、破灭与重生,像白天和黑夜一样的轮回,永远不会划上休止符”,“你和我渐渐得没有分别,时间与空间变得模糊,甚至现在和将来、将来和过去,根本没有分别。” 
 
于是,2006年以来的周金华找到了一种崭新的绘画方向,他的画面不再像之前的那样完全取消个体的“他们”而强制性地整合为群体的“他”,而是构成着“他们”,并将“他们”的“存在”显现于“他们”的生活场之中。
 
周金华甚至尝试着去“添油加醋”,“我以前的作品没有情节,是靠画面元素的安排来来说明一个现象。在新画中我加强了画面的情节性,但我始终和它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因为我知道一旦明确,那么画面所表现的将不再是我的本意”, 虽然他的做法仍然带有明确的控制力,但是画面情节性的添加无疑也给画家带来了艺术创意的无限空间。周金华开始从现实生活的“道具库”中随意地进行选取,而那些“添油加醋”的情节,越是接近于个体活动的现实场域的呈现,在整体的结果上却是显得愈加的荒诞不经。
 
周金华说道:“初看卡夫卡的小说觉得太荒诞,很多故事情节没有道理,但是细细想一下现实中的事就真的就有道理吗?” 由此出发的周金华,也开始引入一些更切实的现实背景,其中的一些甚至可以视为对社会新闻事件的某种介入,譬如火灾、水灾、爆炸、车祸、破坏森林、文物走私、城市拆迁、动物保护以及社会上的大吃大喝与见义不勇为等等。他不惜余力地“添油加醋”,以此不断强化出那种“不可理喻”的荒诞图景,而通过这些画面,周金华对“现实与荒诞阴阳同体”进行了有力的揭示。
 
事实是2006年以后的周金华,他所业已谙熟的“自上而下且倾斜式的视角”也从画面结构的层面转化为某种更具意涵的表达。“自上而下”,在一开始的时候只是一种观察点的别样选择,“(从学校)毕业时,我便开始了以高空作为观察点的绘画创作,” 之后则更多地用于“思考个体和群体的关系”, 而在近期的创作中则体现为对“距离”意涵的集中表述。周金华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所展现出的“距离”,并非仅仅是针对空间的距离,也不是针对心理的间隔,而是超离空间、心理的讨论之上的“别有用心”,“距离模糊了现实与荒诞,距离也混淆了现实与荒诞,这么说来,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看现实,也许现实本身就是一种荒诞。” 虽然有人说过周金华是“以‘上帝’的眼光看世界”,但周金华决不是所谓的“上帝”,而“倾斜式的视角”也正说明他与“上帝”无关。“倾斜式的视角”,不仅带有比平视或俯瞰更明显的角度感,带有更强烈的切入和洞察,而由此生成的图像也具有某种异乎寻常的角度与结构的变形,具有某种明确的虚拟幻象化的特征。而周金华关于“自上而下”与“倾斜式的视角”的有机结合,则将荒诞引向更加的荒诞,将对现实危机的质询导向了振聋发聩的程度。
 
周金华推崇卡夫卡式的荒诞,但更青睐果戈理的境界,“在果戈里的小说里,荒诞最好地表现出了现实的凄凉。” 在我看来,周金华的艺术也在追求一种超离表象意涵和惯常表达的个人方式,这在当下的语境之中显得尤其的有价值。他的“倾斜的生活场”,更让我们在人云亦云地活下去的同时,意识到了它有可能只是一种“俗套”,只是各种原本或可能的生活方式中的一个选择。“生活,从来不存在不可置疑的、客观存在的、唯一可能的方式”,西方的哲人如是说,而周金华的“倾斜的生活场”,在对现实生活进行批判的同时,也致力于在“完全超越于所有至今为止的生活经验之上”,确立起某种改变的雏形。周金华说“我喜欢高原的纯净,稀薄的空气仿佛松开了现实对我身心的束缚”, 或许对于一些观赏者而言,周金华的画也就是他们“高原上的稀薄空气”,可以让人们摆脱俗见,激发出自由、新鲜及全新体验的欲望,正确面对生活时代的真正变化。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