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78岁的清史专家阎崇年携新作《大故宫》再度出山,第4次登上《百家讲坛》,通过60讲为广大观众全景呈现一个宏伟瑰丽、价值连城的故宫。《大故宫》一套3本的同名书籍,也将陆续推出。
作为中国紫禁城协会的副会长,阎崇年研究故宫已经长达50年。他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民间有一种看法,认为故宫里价值连城的宝贝,都被运到台湾去了。但是在他眼里,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故宫绝非一个空壳,而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凝聚的一座圣殿,它的价值,无论怎么估价都不算高”。
开讲故宫如履薄冰
为了这次开讲《大故宫》,他在最近一年多的时间里,收集整理了几亿字的文字资料,多次徒步故宫实地测量和考察。
记者:你曾三度登上《百家讲坛》讲明清历史,这次开讲《大故宫》的缘起是什么?
阎崇年:5年前其实就有一个想法,希望能全景呈现故宫的精华,拓宽公众了解故宫的视野。为此,著名出版人金丽红还抽调了长江文艺出版社编辑,成立了“大故宫”工作室,配合我的资料收集、实地考察等工作。对于囊括了明清建筑、文学、书法、绘画、戏剧、服装、饮食等各类优秀传统文化的故宫,我觉得知识不够用,此间拜访了多位各个领域的行家。先当学生,仔细研修后再当先生,才敢讲给观众听。
记者:从2008年到现在,你“消失”的这几年都做了哪些具体的准备工作?
阎崇年:主要是收集资料,实地考察。像前几天播出的《午门凤翔》,虽然只讲了32分钟,书稿7000字,但是查资料就得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城到宣统退位,600年在午门中发生的大事情,都要查一下。然后再沙里淘金,把资料浓缩。有时候一集故事收集了几十万字资料,却必须浓缩成几千字观众感兴趣的。所以每录一集,我都觉得如履薄冰。
有一讲“三希堂”,要涉及三件法帖,这就难住我了。我就看《谢安传》等各种人物传和学术论文,和三个书法大家的作品,去看三希堂的环境。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我还专门去看原件,这才心里有了数。
这次讲 《大故宫》和以前还有所不同。以前主要是查阅文献资料,而这次是把资料和实地考察结合起来,讲的地方我都去过,而且不止一次。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去了至少8次。三希堂的整个碑我都看过。北京故宫有条中轴线,叫子午线,先有中轴线才修北京城,永定门、钟鼓楼,16华里。我们曾从永定门一直走到北头,体会这条线。故宫里面我也考察,是分片考察,讲哪块就去考察哪块。多次去,反复去。希望比较全面地反映故宫全貌。
故宫和故宫文物不可分割
在阎崇年眼里,故宫绝不只是一个空壳,它宏伟的建筑、丰厚的藏品以及它的典章制度等,对后人而言都是无价之宝。
记者:我们已经习惯了称紫禁城为“故宫”,这次开讲《大故宫》,“大”的涵义是什么?
阎崇年:当然首先是空间大。我第一次到故宫是60年以前,我惟一的印象就是“大”。那时候我们住平房、民房,到故宫一看,不得了。后来多次到故宫,渐渐知道故宫的面积是72万平方米,房屋9000多间。现在全世界所有国家现存的皇宫,就以北京故宫占地面积最大。此外,我觉得故宫的价值,不管怎样估价都不算高,它是我们中华五千年文化凝聚的一座圣殿。“大故宫”,不仅包括了紫禁城以及皇家园林、行宫陵寝,还有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文物。凡原内务府管理的范围,都在“大故宫”内。
记者:《大故宫》一共60讲。能否透露一下你将给我们呈现出一个怎样的故宫?
阎崇年:我希望能把故宫的全貌呈现出来,让人知道北京的故宫恢弘、光辉而且灿烂。这次的《百家讲坛》,我设计了6条线索。以空间为序、影像为长、文化为魂、合纵连横、史艺联通和中正安和等方面来表现故宫的方方面面。此外,我把沈阳故宫、台北故宫博物院、三山五园、承德避暑山庄等纳入了故宫的姻系,讲述了明清二十四位皇帝和一位“女皇”慈禧在紫禁城治居的历史,这些对于观众拓宽了解故宫的视野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