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受到西方现当代文化艺术的影响下,我们的生活、思维方式也基本上都是西化的,在许多青年人看来,现代就等同于先进,传统则是落后的代名词,不打倒传统就无法现代化,而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已经开始有少数文化学者及艺术家意识到了“中国性”建构的本土价值,也在努力回到自身的语境中,回到文脉、回到传统重新发现对于历史和艺术的一种思考。
刘俐蕴作为70后的年轻艺术家,同样对中国传统与文化寻根有着自己的独立思考,而随着艺术上的观念不断更新,以策划系列有关中国文化的沙龙,则成为了她近期的“新艺术”。
“穿越”战国琉璃与当代玻璃艺术品鉴,是刘俐蕴策划系列活动的首场,如果说这是一场有关战国琉璃的品鉴会,更不如说是一场对先秦文化的追溯与对应当代文化的反思。这是一场近二十人的小型文化之旅,包括古琉璃收藏家林树旺的藏品展示,以及女艺术家刘立宇的玻璃艺术品,著名文化学者阿城先生、艺术家隋建国先生、跨界艺术家建筑师邵帆、知深收藏家刘俐利女士、知名雕塑家于凡、雕塑家张伟、家具鉴赏收藏家及雕塑家杨靖、中台文化顾问公司发行人陈婉瑜女士等文化、收藏、出版、艺术界名人共聚一堂,于4月2日在艺术家隋建国的工作室(艾东艺术空间)举行。
传统文化寻根之旅 春秋战国与当下中国最接近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在艺术界很多的论坛中,都对隋唐、北宋的文化艺术流派进行过深入的学术探讨,而作为系列活动的策划者、艺术家刘利蕴对近期在热议的“回归传统”,有着独到的见解,她认为举办此活动并非是对某一种类艺术品进行简单的审美上、功能上的介绍,而是通过一个类别的收藏品来契合与文化相关的主题,通过聚焦一个点来对丰富的中国文化脉络进行梳理。
对于寻找中国文化传统的根在哪?她认为先秦就是我们要追溯到的根,在秦统一中国以前包括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这时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在那个时代出现了很多伟大的思想家,那个时代与我们当代有一个对应,以此找到对应点在哪,我们可以去思考当下中国与古代什么时候最接近,她认为最接近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是一个孕育、转变、重生、有新旧文化交替转型的时期,转型期间的每一个人在这个过程中都有一种思想上的变化,从旧有思维到求创造创新然后又遇到了瓶颈等。春秋战国时期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如此多的思想家以及专业领域的思想爆发出来,是有一个大的历史原因。而通过战国琉璃的品鉴,通过一个物件对考古的文化,收藏的文化,引申出来把文化的根源和起点做一个梳理。
收藏家林树旺主讲 一颗琉璃珠子传递的当代反思
作为主讲嘉宾台湾收藏家林树旺先生是琉璃艺术品收藏的重要大收藏家,在现场林先生展示了近30件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来源的藏品,其中有泼墨琉璃珠、双层凸眼琉璃珠、琉璃镯、琉璃蝉、费昂斯管饰珠等。林树旺先生是台湾人,现生活在西安,却因为对琉璃艺术的热爱奔跑于全世界。近些年,林先生基于兴趣和爱好,通过不断地学习与研究,在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再突破,了解老祖先的传统文化,并研究如何将这样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完美衔接,使文化的延续没有断层,尽力拟补文化传统中的缺憾。
中国琉璃也是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最早含钾锌的琉璃品种从国外传入中国、作为一种工艺在古来中国落地生根,其工艺水平臻于化境,不论在颜色上、造型上还是纹饰上最终都凸显了中国的设计及创造特色,这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最佳写照。而战国时期的琉璃创作与工艺登峰造极,成为了王公贵族不可或缺的饰物,有人汇聚各方人士展开魅力的文化巡礼。林先生的讲座中通过琉璃文物中兼容并蓄的工艺特色,与众人分享博爱至深的人伦道德,他认为,文化它没有国界,而需要传承,我们要传承就要回到根本的文化去找。
通过实物去了解历史,延续民族文明与文化精髓是此次小沙龙的成功之处,一颗琉璃珠子,让我们感受到了先人的用心,创作与灵感,从中得知古文明历史的社会结构和民情风貌,让生活在快节奏的人们,宛如品一口清茶,刷洗心灵的同时也孕育了精神深处的归属。
我们要思考现在问题的根源在哪,通过每个人去改变,一个人的改变去影响周围环境的改变。通过对一件琉璃艺术品的深入了解,可以让人的心安静下来,当人的心静下来才有智慧,心静下来才能体会到宇宙万物与自然的美好,只有真的静下来才能感受到我们古代伟大的文化,策划人刘利蕴想借这样的活动来改变人的价值观,改变当下人生活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