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京肖像
向京 孔雀, 玻璃钢着色, 123x200x150cm,2007。
向京,专注于雕塑20年,逐渐从塑造自我的诉求,转向关注人性深处,而“好作品才是硬道理”,更是她颠扑不破的至理名言。对于这样一位日夜兼程、身体力行进行创作的高产艺术家来说,雕塑以及中国雕塑的未来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生命力在限制之外
《收藏·趋势》:从事雕塑20年,您怎么看待雕塑?
向京:今天的雕塑早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雕塑了,它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一些艺术家会觉得这种手段太传统了,他们会去做图像、做装置。雕塑圈里我们熟知的几个,比如隋建国、展望,他们已经做的不是简单的雕塑,而是综合了很多艺术手段。所以说,雕塑,没必要去设定一个概念,你可以当它是种手段。包括现在用综合媒介做作品的艺术家,当他们做雕塑的时候,也是要模糊掉这个概念,不按照原有雕塑的技术审美界定去做作品。只有模糊掉这个概念,雕塑这样的艺术形式才会更具有生命力。
《收藏·趋势》:您认为您是在做雕塑吗?
向京:说实在的,我不认为我是在做雕塑。我一直说,我是在做“人”。无论以前做女性,现在做“动物”,还是“杂技”,我都在关注人性,人在各种各样存在的困难中,呈现出来的状态。我会追究人存在本身这样一个终极问题。工作方法上也跟传统意义上做的雕塑有差距,雕塑有它规定的语言,我不去钻研这个,只是用雕塑的手段去做作品,随之发现我的问题。所以,我买的画册很多,但是雕塑很少。你说它就是雕塑,那就是吧。如果雕塑能有它的生命力在,也是因为它在概念上不断外延。
《收藏·趋势》:您认为雕塑不是一个艺术的分支吗?
向京:我认为不是,它只是一个艺术的手段。你不要把它当作一个行业。如果一定要分出来,雕塑只有死路一条。
《收藏·趋势》:您认为中国雕塑现状如何?
向京:我觉得雕塑一直都不好吧。传统雕塑是一个太古老的行当,从艺术形态上来说,还没有绘画,就已经有雕塑了。我认为雕塑早期的功能更具社会性。雕塑成为个人的艺术手段是后来的事情。像我们熟知的米开朗基罗、罗丹的雕塑,多数都为贵族定制而作,里面当然会有个人创作的色彩,但从功能上来说,那些是为别人作的东西,不是纯粹个人化的艺术作品。
《收藏·趋势》:那您怎么看传统雕塑?
向京:如果大家还在延续传统的做法,做美术馆里那样的雕塑,那么,雕塑可能早就死了,跟我们当下的精神性太没有关系了。有人说,也许有一天,雕塑没人做,雕塑就死了。我说,死了就死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