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伯特:总地说来,是生活之悲剧。
乔治:我们很走运,那些没发生在我们身上。
吉尔伯特:生活大多半是复杂的,并不容易,伴着悲剧的发生——试图整理出来。
乔治:狄更斯的小说中最恐怖也是最好的一本,也是最少有人读的一本是《艰难时世(Hard Times)》——了不得。
ARTINFO:当下可算是“艰难时世”?
吉尔伯特:不!
乔治:不!我们觉得我们正生活在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好的世界。我们都享有那么多的恩典。我们愿意提醒自己和年轻的朋友们,正享有怎样的恩典。
ARTINFO:“图”的规模真把我吓了一跳。以这种方式将其“纪念碑化”背后有怎样的观念?
吉尔伯特:这些还不算最的大呢。在伦敦的大得多!我们希望图像能够俯视、言说、洞察观看的人。我们通常都是到美术馆看作品,但在这里是作品看你。
ARTINFO:走在画廊中,我强烈地感到那些作品对我的压迫。
吉尔伯特:压倒一切,就是这样,我们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乔治:在某种程度上,是颠覆。
吉尔伯特:我们总是想做非常大的图,因为我们总觉得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抓住观者,我们就失去他了。
ARTINFO:环游世界,将“伦敦图”放到香港、纽约、巴黎去展览。因为它们都是关于伦敦的,在不同地方,观众对作品的反应是否有不同?
吉尔伯特:有时这让人头疼。不是所有的藏家都愿意弄一幅叫《大叫(Shout Out)》的作品挂在墙上,所以它们必须拥有某种认同感,必须自负,并通过那样的图像,自己去面对观者。
乔治:有些人喜欢被挑战。因此你会去买一本或许不太一样的书来读。我们并非总想要世上最好的东西,并不总是如此。年轻人喜欢被挑战。我们有在伦敦印招贴,在画廊里卖,10到20磅一张——他们都愿意买张招贴回家去气气父母什么的,是不?人们说,其中最不同的是关于伊斯兰的一幅,他们都去买,停下来说:“我得着个伊斯兰!”
吉尔伯特:我们在伦敦卖出好多招贴,绝对令我们震惊。因为我们做了,好嘛,我们总做招贴,但在纽约没做,因为我们觉得卖不出去。这儿没有这个传统。但在伦敦有这种传统,所以我们做了七种,四周就卖出四到五千张。棒极了!
ARTINFO:你们持续作为“活雕塑”(每日行为)的存在对创作这种平面作品有何帮助?
乔治:这些图大概比我们做过的任何东西、过过的任何生活都费事。我们必须去行动,偷走那些招贴。装进自己包里,风雨无阻,即便雪天,也得每天去抢救那些招贴。看着工作室里堆满那些噩梦般的主题,然后创作作品,所有作品都是我们亲自做的。我们想着这些人、成年人、小孩、退休的老人,被狗咬的人——以一种特别的方式经过我们自身。
吉尔伯特:但你知道,活雕塑很有意思,因为当我们发现这整个观念——我们作为有感受、意图、理解、快乐、哀愁的作品实体,即便在如今,我们还总是说我们将一些东西留在身后,在墙上。我们不可能常年呆在画廊里面。这便是我们对世界的视角,我们的情书。所以起初,我们开始留下这些大幅绘画。这些大型作品基于年轻人、醉酒、屎等主题,有如传教士谈论他感觉活着是怎样的。这便是我们感到作为活雕塑的意义所在:谈论感觉活着是怎样的。甚至在这里也有我们的精神,生活场所的感受——每幅图中皆有。我们的幽灵在文本背后。
乔治:不是每个艺术家都愿意做“性魔”图,但我们愿意做。
吉尔伯特:这有点儿像写小说。你就是和你说话的主人公。
ARTINFO:接下来你们会做什么?
乔治:这是个大秘密。我们知道又不知道。
吉尔伯特:目前我们只是试着将这个展览卖掉。
乔治:甚至我们不创作时,它也总是在场。
吉尔伯特:这是个总体观念。邀请函、布展、明信片,全是我们做的。不是团队做的,我们没有助手。我们只有个小伙子——一个人给我们帮忙。
ARTINFO:有别人帮你们收集海报么?
吉尔伯特:没有,这是艺术!一切都与我们正做的艺术有关。
乔治:有过一次例外,有个人发来过一张招贴。
ARTINFO:算是作品提议么?
乔治:怪得很,就是发来而已。我们想好说永远不用别人选的,所以我们觉得如果这是规则的话,那这一张就是例外,所以我们用了。
ARTINFO:你还记得上面写着什么么?
乔治:嗯,很棒:“屁股上惊现一支枪”。
责任编辑:刘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