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骑自行车
来自英国伦敦的装置艺术家麦特·霍普先生已在北京生活了6年,去年年底,他花了一周时间,在工作室里打造出一辆“会呼吸的自行车”,部件包括一辆从沃尔玛200块钱买到的“阿波罗”牌自行车、一部小型发电机组、一个工业变压器、一条消毒导管、一个战斗机飞行员呼吸面具、一个摩托车头盔以及一个宜家垃圾桶,这个装置的原理类似于原始的工业除尘装置,100年前就被用于清洁发电厂烟囱里的烟灰。
雾霾是会呼吸的痛,要自带吸尘器出门——也,白,搭。
3.挖洞
图为透过“无雾洞”看到太阳的示意图
“无雾之洞”是荷兰艺术设计师丹·罗斯格德的狂想。远在数万里外的丹设计了一套名为“烟雾”的空气清洁系统,其原理是将铜线圈埋于地下,通电后城市上空将形成静电场,吸附空气中的污染颗粒,效果图大概如下↓↓↓
这位想象力丰富的先生宣称,自己已成功在一个5×5米大小充满模拟雾霾的房间里,造出了一个体积1立方米的清洁空洞,“如果北京也愿意这么来一下,人们就能重新在洞中看到太阳。”他说。
然后,这位艺术家就火了,主页菌稍微找了一下,发现英国《每日邮报》(DailyMail)、《卫报》(The Guardian)、和《时代》(Time)都对这个艺术项目进行了报道,《每日邮报》的报道很猛,其中称“这一项目已经获得了北京市的认可,可能在数月后亮相中国首都。”害的北京相关部门最后要出来表示“毫不知情”。雾霾保卫战,实在是相关部门内心的隐痛啊!
4.捡灰
对于来自佛罗伦萨的Ricci来说,令人咬牙切齿的雾霾是他的创作原料——他常年收集雾霾,并用其形成的灰尘作画。Ricci的雾霾创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那时他用雾霾在画满涂鸦的墙壁上写字。之后,在为佛罗伦萨大学环境生物系采集污染物样本时,他萌生了把雾霾当做绘画颜料的念头。Ricci用湿棉花在大理石和塑料物品等表面采集雾霾,然后便直接在画布上作画,主题往往是街景,或是他采集雾霾的建筑物。最后,Ricci会用天然树脂为自己的画作加封。
雾霾给了我雾霾的眼睛,我却用它看见美好。附上几幅Ricci的作品↓↓↓!
郊区的月亮
令人悲伤的水泥小棚
脱脂雾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