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刘爽丨从全景到街景 ——从里斯本东方艺术博物馆藏“十三行潘趣酒碗”看“长卷式”城市视野的形成

时间:2021年05月24日 作者: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图12 圣十字修道院祭衣间东墙装饰,1612-1624年,科英布拉
 
图13 原科英布拉大学墙面装饰复原,18世纪,科英布拉卡斯特罗国家博物馆藏  
 
 
      对于欧式风格建筑发展尚且有限的广州港来说,“十三夷馆”早已被视作一个能够展现城市国际地位的街区形象。但在西式建筑知识有限的条件下,外销画家常常依据个人理解对部分细节进行“改造”,如在里斯本所藏的潘趣酒碗上,由于英国馆的白色大理石拱廊尚未完全建立,绘制者虚构了完成后的建筑形象(见表1):一层拱廊变完全变成四面围合的空间,完全忽视了英国馆的廊柱结构,这种做法显然来自对于拱廊结构的陌生,从而结合本土建筑对最终的样貌作出了合理推断。在荷兰馆东侧,从本土商行延伸至水面的部分建筑便能为这一形象提供相应的图像参照,前者的封闭性结构不仅与英国馆的一层建筑相近,一侧栏杆与主体建筑所形成的直角空间同样与二层柱廊相呼应;而与之配合的是,这一固定出现在十三行主题潘趣酒碗上的本土商行从本件瓷器的图像装饰中悄然隐退。
      这种对主体景观的改造同样体现在建筑细节上。如在对荷兰馆形象的建构上,绘制者对其在图像中的“标准”形象进行了局部改造(图14):二层的阳台栏杆不仅仿照同时期的其他建筑作出了调整,以此迎合画面和建筑的主色调,在形制上也进行了局部夸张,波浪式的结构与上、下层的门窗形成错位,在立面上显得十分突兀,但这种表现全然来自绘制者的主观想象吗?
      在这一时期,广州十三行的商馆建筑名义上是十三行行商所提供,实际上是由外商出资兴建,而荷兰馆等建筑的材料甚至直接从西方进口[25],成为岭南传统建筑与西方风格的一种融合。“十三夷馆”多为三层楼的砖木建筑,虽然屋顶多为传统的硬山两坡面结构,但柱廊、西式外立面、英式山墙、带顶的阳台、镂空栏杆和窗套等被添加在已有的中式结构之上,形成一种中西合璧的造型语汇——“中式巴洛克”(Chinese Baroque)风格。正是这种南粤民间的巴洛克式建筑构成了十三行建筑的主体[26],成为岭南地区“竹筒屋”乃至“骑楼”的前身。
      在《广州全景图》、十三行主题潘趣酒碗一类的图像当中,这些商馆开间小而进深大,形成狭长的外立面,一层设有多重大门,二、三层建有带“镂空护栏”的阳台。18世纪之后,这种竹筒屋逐渐发展为中式巴洛克风格的重要载体,以装饰性的西式结构丰富传统的建筑形象,并在当地引发了对西方建筑构件的模仿,包括拱券、西式山墙、立柱、涡卷、浅浮雕、弧形阳台等。以此来看,绘制者在潘趣酒碗上对于荷兰馆阳台所作的夸张表现,实际是对这一建筑的新古典主义形象进行了巴洛克式的改造,从而将阳台上的笔直栏杆改造成更具装饰性的弧形结构,而这种两边凹陷的结构以及阳台与立柱的组合正是现今十三行街区建筑(图15)的一大特质,并在外商抵达广东之前早已在其他国际港口推行,从而为潘趣酒碗的图像装饰提供了图像参照。
 
 
图14 荷兰馆,十三行潘趣酒碗局部,1770-1775年,里斯本东方艺术博物馆藏
 
图15 广州竹筒屋弧形阳台,出自易振宗:《南粤民间巴洛克建筑艺术研究——以广州十三行历史街区为例》
 
 
      正是在这种图像的摹写过程中,一种区域性的“中国风”形成了,它统领着十三行街区的各式建筑,并且随着“长卷”的展开,“重塑”了广州城的形象。即使如此,正如十三行主题潘趣酒碗上的建筑景观所揭示的,中式巴洛克风格在广州地区仍然处于萌芽阶段,那么在图像参照十分有限的前提下,这种独特的视觉趣味是如何进入广州的外销艺术当中的?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