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汪斌: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的点睛之笔
时间:2022年02月17日 作者: 来源:打边炉ARTDBL
汪斌
受访:汪斌
策划:钟刚
采访和编辑:黄紫枫
两年前,我们和汪斌进行过一次对话。在那次的对话中,汪斌以第三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策展执行的经验,提出对“非临时状态”的公共艺术的思考,以及借助建筑项目管理经验,把一件公共艺术作品的落地规范化、专业化的工作逻辑。
近日,我们由她在上海虹口区策划的“城市奇遇空间艺术展”为契机,再次和她谈及公共艺术进入城市空间时,所要面对的问题,乃至艺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和上次对话不同的是,这次展览预计为期四个月,欣稚锋团队前期介入的时间也不过三个月,和永久性作品的落地工作周期相比,时间更为紧张。此外,展览位于虹口区四川北路和海宁路交界处,是由新式里弄的居民社区改造而成的商业区,区域内街道和建筑的面貌便不再像城市空间艺术季所在地杨浦区那般,集中在工业遗存之上,新式里弄街区、历史保护建筑,乃至即将盖起商场和超高层写字楼的工地,都浓缩在这一小小的地块之内,更具城市生活气息,也更“贴”人。我们很好奇,在展览工作节奏、面对的城市图景全然不同的情况下,汪斌和她的团队,又选择以什么样的工作方法如何面对地方?
作为土生土长的“老上海”,汪斌并不只是把上海看成一个建立在地块表面上的行政界定范围,这座城市扎根生长于她的心中,是她成长中的必然环境。对里弄社区天然的亲切感,熟稔于上海城市变迁的成长背景,使她能够天然地感受传统建筑空间和作品内涵之间更深层次的连接,找到“烟火气”和创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可能。而受建筑规划行业从业经验的影响,又让她选择先梳理分类建筑空间形态,考虑作品与场地的契合度,再去细化展览的主题。如此“倒过来做”的方式,扎根在地方的土壤里生长,和许多从理论框架出发的策展模式截然相反。
公共艺术作品应该遵循艺术家本人的意愿与创造性,还是环境特质与公众喜好的契合度?汪斌为这个问题提供了几个切入点:公共艺术要足够扎实,既能感动来者,还能在建筑间发挥其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力量;公共艺术要足够轻柔,既能与场域融合,又要保证其独立性不至于被场域所消解。在这之中找到平衡很难,也因为这样的挑战性,在聊“属于中国的公共艺术”这个命题时,汪斌的语调一直是激动、昂扬的。以下是我们的对话整理,文章发表前经过受访人审校,文中用图,如无特别说明,均由欣稚锋艺术机构提供。
“城市奇遇空间艺术展”主题板块及作品分布平面图
合适
ARTDBL:你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下以策展人的身份介入到“城市奇遇空间艺术展”的展览策划工作中的?
汪斌:“城市奇遇空间艺术展”在位于上海虹口区四川北路的滨港商业中心今潮8弄举办。这一街区保留修缮了许多具有上海文脉代表性的建筑,在今潮8弄的第一期建设运营中,就包括了分布在8条里弄街道内的60幢石库门和8幢独立建筑,未来上海文学博物馆和虹口区历史文化展示馆也将落户于此。其实我最初并不认得项目的开发商,我们参与到其中的时候,第一期的工程已经全部竣工了,房子还空着,正在进行招商运营的工作。因为要在这片区域做艺术展览,涉及到艺术品与文保建筑的衔接固定及空间使用的问题,恰好我本身的背景和建筑规划相关,一直做的项目也侧重于利用公共空间去做展览呈现,经人介绍后,我们才来到了现场第一次考察。
一开始我们也有许多犹豫,展览要在2021年11月底开幕,当时给我们的筹备时间只有两到三个月。起心动念也是因为我们去到现场看了一次,发觉整个街坊的房子很有记忆点,在这样特别的区域中做展览,怎么样把当代艺术跟石库门这样有历史特色的老房子做结合,既是难点,也是亮点,激发了我们的兴趣,于是就接受了这次邀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