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汪斌: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的点睛之笔
时间:2022年02月17日 作者: 来源:打边炉ARTDBL
今潮8弄街景的石库门房子
ARTDBL:在现场竣工、整个街区尚处于变动的阶段介入其中,你会不会感到相应的担忧?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汪斌:你这说到点了,展览中四分之一的作品是委任创作的,四分之三的作品是借展,整个过程,我们难免紧张和焦虑,生怕时间紧迫,后面一点调整的余地都没有。因此我首先做的是基于三个策展分主题“城市森林”、“烟花迷宫”和“折叠未来”,划定艺术品点位的布局。最关键的是无论怎么做,都要保证艺术品点位的布局既能跟场地内的老建筑产生关联,又可以和当下的环境对话,而不是把一个全新的东西搬过来,完全脱离现实的语境。
展览所在处是一片建筑群,建筑空间的构成可被拆解为场地外部、建筑外立面、建筑内部、建筑内部的天井等,此外场地的北面还有一个广场。前期策划展览方案的时候,我们统筹艺术作品的布局,需要一一对应空间的特征进行调整。比如说广场作为外部空间,又是地铁10号线四川北路站三号口走出来首先踏入的区域,广场内有与场地建设中区域之间的围墙、高度达到一米的树尺矩阵、消防通道这些前期建筑、景观设计中所做的装置等等均是我们无法改变的现状环境。我们将这个区域整合成为“城市森林”板块,是希望在广场上融合动物、植物、自然生态、城市公共空间以及公共艺术多种元素,让观众进入这个空间之后,能有亲切的感觉。我们不仅着眼于平面的布局,也做了立面纵向的点位规划,比如袁侃的作品《翻越》是悬挂于四川北路武进路交界处一栋老建筑的山墙之上,这也是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及统筹后最终选择的位置。
所以整个展览做下来,前期的板块规划和作品点位的选择,是我压力最大的阶段,等到方案定下来以后,抢时间抓进度,和艺术家沟通作品落地实施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了。
袁侃《翻越》,展览现场
先定点,再发散
ARTDBL:板块和点位的规划着重于对展览街区的分类梳理,那么在同一板块内部,你又如何把握内容上的整合?
汪斌:我在前期策划的时候,就已经观察现场整体的空间环境、场景特点,考虑怎么整合相近方向和气质的作品了。点位的大方向定下来,确保了艺术品能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再回过来去想几个板块分别的内容,逐渐明确方案,落实展览,相当于整合的过程是倒过来做的。这样一个思路做下来,至少对于走进现场的观众来说,是比较容易接纳和理解的,不会概念先行,让人看得云里雾里。我们做这个展览的目的不像在美术馆或是艺术机构里面,更注重的不是独特性,或者一定程度的“突兀”,而是怎么把具有先锋性的当代艺术和这些老建筑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Julian Opie《耳机》,展览现场
ARTDBL:你之前是学建筑的,这样的专业背景是否也影响了你的策展方法?
汪斌:我在同济大学读的是建筑系城市规划专业,学了两年建筑、两年规划,毕业后去的设计院做设计,后来又进了开发商负责设计项目。我在十多年前就接触了艺术行业,不过切入点并不是展览,而是先在工作中接触到建筑、规划、结构、机电、景观、照明方方面面,而后才能更深切地感受到,当艺术品进入一个空间,会对空间氛围和气质产生多大的改变。所以我过去的工作经历,其实带给我对策展的体会、经验和方法是很不一样的。
其实真正说到实践,怎么做事情,这些都是在具体工作中要处理的问题,不过从理工科的学习来说,我们在学校里学到最重要的是逻辑思维,也就是整合事情、理清脉络的方式。我做任何事情,无论是策划“城市奇遇空间艺术展”还是其他项目,不会过于跳跃、反复改动,更加讲究逻辑的完整性,这已经是我潜移默化的一种思维习惯了。现在我一直在做当代艺术项目,并不是说不可以做建筑的项目,是我已经对建筑没有太多兴趣了,但原来专业影响我的东西一直都在。正因为有建筑、规划和地产开发的背景,再做这样的展览时,甲方说前半句,我就知道他这么做的目标和立意是什么了,对于沟通交流的工作来说,相对也更顺利些。
绘造社《彩旗下的弄》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