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王萌:永恒的使命 ——戴泽艺术展的画学启示
时间:2023年05月17日 作者:王萌 来源:雅昌
《纳木湖畔》是一幅表现边疆和民族题材的绘画作品,它在画中人物的欢歌笑语中“横向”拉开了画面,前景的人物和羊群以“双一字”的构图稳定了画面,中景的帐篷和草原上星星点点的牦牛“拉伸”了空间,在“深远”的视觉域场中把纳木湖“远远”的那抹“蓝色”以一条“细缝”的方式描绘了出来,戴泽先生在这里并没有把内容的重心放到湖水上,而是将其置于天大地大“之间”,仿佛天地间“挤”出一抹蓝,挤出一片洁净的湖水。去过西藏游过纳木错的人,都能从画中感受到湖的现场感,这仿佛更加宝贵。这两幅画,一幅是革命历史画,一幅是民族和边疆题材创作,作品从不同类型的主题性创作的构图和叙事的结合上以及题材与内容在画面中的铺陈中,显示了画家处理画面的细微方式和宏观构思,也能够从细节处联系到整体,这很好诠释了戴泽先生的创作特点。戴泽先生成长于书香世家,他的绘画睿智简约、情感真挚,在他的画中,观者总能读到光和美,读到心灵深处的许多美的内容和形式语言。
本次展览还有几件作品,可以帮助读画者从具体的画面走近戴泽先生和他的绘画世界。同样展于圆厅的一张新中国战地主题性绘画作品《钢铁运输线》在构图与叙事的本体层面通过本次展览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和评议。此画近景是一辆“倾斜风驰”的战地汽车,它的“倾斜度”是表达“动感”的视觉语法,同时也是艺术家在画主题性创作的时候,特别是处理画面局部与整体关系的时候,表达“真实感”和有效性的个性化绘画语言。美术界都熟悉,在抗美援朝的时代,戴泽先生去了朝鲜,在战火当中他有切身体会,所以能够画出战场上的真实状态,那种气氛和那种场景都是源自现场而进行的艺术提炼。而今天主题性创作,就像艺术评论家们所指出的那样,尽管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不可否认存在一种概念化的创作空洞现象。很多画家很难把内心深处的“真情与真实”通过作品完成有效而精准的传达。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对创作主题、现场情况、时代内容没有直接认识,许多画家较多地靠间接经验和二手资料(不像戴泽先生这代画家们那样亲赴事件现场)。因此,今天的主题创作,尽管也有巨幅的作品,也有一部分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作品在叙述过程当中存在比较“平”的铺陈,如同讲故事式的直陈内容,缺乏饱满而感人的直接体验,特别是缺少那种来自现场的“生动感”。而戴泽先生的这件作品,整个画面可以说宝贵的东西很多,其中单就画面这个“局部”的处理以及在“构图与叙事”的精准构思和“艺术中的真实”这个课题的表达上,给整个主题性创作领域带来了具有艺术史刻度的参照价值。
戴泽 《农民小组会》 布面油画130X160cm 1949-1950年 私人藏
这张画远景的右侧让许多观展者想起了中国美术馆馆藏中的一张经典作品——《最后一根钢梁》,无独有偶,这可能是建设题材的绘画中比较经典的图式。这张画的中景是几个正在现场工作的人物,在车灯的照射下,观者看到了类似拉图尔式的光的映衬,在夜光中,有正在指挥交通的交通员和其他相关人物所营造出来的现场场景。拉图尔以烛光的形式表达光感,戴泽的这件作品用车灯和综合性的场景灯的方式,在观看效果的视觉性和“气氛渲染”上和拉图尔的“光感”营造方式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件作品对今天的主题性创作而言,无论是从艺术语言的角度,还是从感人、生动这样的角度以及组织画面的内容层面的“艺术真实性”这个角度上都具有启发作用。主题创作也有艺术语言和艺术生动的问题,也需要具有艺术的魅力,做到能够吸引人和感染人,而不仅仅是把一个故事通过绘画做一个宣传式的罗列。在今天,艺术作品的类型十分多样,但无论什么类型的绘画,都需要让观者看到艺术语言的魅力,因为这是一幅画作的本质所在。
《钢铁运输线》给当下的主题性创作带来了许多来自艺术内部的重要信息,也基于这一点,对于戴泽先生在主题创作领域的定位,美术界可能通过这次中国美术馆的展览,进行重新认识和研究,从艺术本身出发,做更加深刻、准确的定位。在本次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由美术界众多学者参与的学术研讨会上,形成了广泛的讨论,其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提出,那就是到底该怎样对历史画和主题性创作进行评价和研究,这同时也是“艺术评论”所需要思考的实际问题。当代艺术评论不能跟着曾经所谓历史中的同代人的评论而人云亦云,也不能在当下的艺术世界之中做泛泛的评论,而是要回到艺术本身,回到作品,回到艺术家,回到艺术现象和现场,在认真读画和研究的基础上,力求提供真实的观点和具有建设性的卓见。
戴泽 《风景(夏日树萌)》 1946 布面油彩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在圆厅的序厅,位于展厅左侧的《夏日树萌》这幅油画媒介的风景画也引起了现场观众们的注意,这幅画显示了戴先生在创作的时候,能够把树和油画的笔触结合得更紧密,这是画家在形象和笔触的表达中,思考如何把画家的“现场情感”跟“物象特征”建立共振关系的痕迹,笔触是画家内心痕迹的外化,也是客观对象的形象在画面上的显现,笔触在此解决了很多问题。在这幅画中,画家不是把树当做一个写实的对象去“抄”和“描”,而是用自己的心去体验树,体验生命,跟树对话,把画家在那一时刻所获得之“意”转化到画面的笔触和油彩当中。这幅风景画记录了画家融入创作者的“生命感悟”去表达形象探索的案例。虽然画的物象隶属于写实体系,但在这其中,“意入”了画家的主体感受,主客观因素在“意趣”与“境象”之间产生了真正的艺术化的关联。
戴泽 《小熊同他的妈妈》 纸本水彩 32.3×25.2cm 1951年 私人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