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孙振华:再造像——当代文化视阈下的石窟艺术
时间:2023年08月14日 作者: 来源:张家楼艺术公社
研讨会的学术成果
第一是本次研讨会的研究内容和成果。我觉得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部分就是对石窟造像现象的相对整体和综合的研究。我觉得这个研究内容里面大概分两种。一种相对整体的,不是具体针对哪一个石窟,哪一种现象的,是针对整体石窟艺术的。这方面的文章主要有下面这些,比如说第一个是响堂山石窟研究院赵立春院长的对我们响堂山石窟百年研究现状的整体回顾,这个非常重要。天津美院副教授黄文智对北朝到唐代佛教护法形象演变的肉身观的研究,北京工业大学雕塑系主任李惠东对丝绸之路沿线佛教造像面部造型的研究啊。还有中国美院教授朱晨从有机生命体的生长的角度来看佛教造像的不断本土化、民族化的过程。另外天津美院王朝勇从技法、材质和工艺角度,对邺城北齐佛教造像的研究。另外湖北美术学院教授李冰谈到对古代雕塑传统的传承问题,通过画诀、塑诀的一个传承问题。还有中国美术学院管厚仁对河北艺匠与青州背屏石造像表现形态关系的研究。还有响堂山石窟研究院李学峰对南北响堂山及水浴寺石窟神王像的研究。云冈研究院候瑞对云冈石窟供养天的研究。这些是相对集中对一种现象的研究。
![](/Upload/20230814_121344_007.jpg)
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 沙武田
![](/Upload/20230814_121344_008.jpg)
中国美院教授 朱晨
![](/Upload/20230814_121344_009.jpg)
四川美院教授 张强
第二部分主要是集中在对石窟寺艺术个案的研究。在个案的研究中,我们看到也有一些非常好的成果。比如说四川美院的张强老师对响堂山北齐神武皇帝高欢魂魄冢的研究,提出他新的非常鲜明的观点。另外还有陕师大的沙武田老师,沙武田老师以莫高窟b47窟为例,对石窟与丧葬关系的研究,我觉得是我们这次研讨会发布的非常有价值的成果。另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相对比较年轻的学者的研究。比如说,孟媛从视觉文化方法上对水浴寺西窟的视觉文化的研究。还有对响堂山石窟宝珠火焰纹文的研究,对云冈石窟第三窟寺外龛窟的研究。对武安千佛洞的研究,对江苏连云港六神台佛教造像的研究,对莫高窟第428窟五塔图的研究,还有对平遥镇国寺万佛殿的空间研究。还有对响堂山帝后礼佛图的研究。还有对全南殿关羽形象的研究。对安岳卧佛寺藏经洞的研究,对响堂山常乐寺遗址的研究。这些我觉得是比较偏个案的。
第三部分是新材料的发现。新材料的发现主要有对国立北平研究院考察响堂山老照片的发现和研究,这个应该是我们这一次研讨会所发布的新材料,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第四部分我觉得也是非常重要的,也可能是我们这一次研讨会非常重要的一个成果。就是石窟艺术的当代转化、推广和运用。这里头我觉得也可以分成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张俊沛谈到的以敦煌石窟的图像元素为一种图式来源,借助我们的文创产品来推广石窟文化,让古代的石窟艺术在今天得到活化。我觉得在今天我们谈创意文化、创意经济的时候,活化的概念在台湾、香港以及海外很早就得到了重视。我觉得我们的佛教造像实际上也存在一个如何走向当代、如何活化为今天所用的问题。另外,就是姚远发表的佛教艺术的当代转译,利用当代的数字化的手段,把石窟艺术来进行复制、传播,来进行保存。另外,她所讲的当代转译还谈到另外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就是我们在当代艺术创作中间把佛教的元素用上来,我们可以说它是挪用或者说是借用,甚至是恶搞,其实都会有这种情况。我觉得这两个情况也是其实是需要加以区别的。她举的例子比如黄永明、于红啊,其实西方也有这样的现象,西方美术史上也有给蒙娜丽莎画胡子,还有维纳斯长满了抽屉,像这样是对经典形象的再创造,跟经典的关系需要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但总的来讲,跟当代发生了关系,这是第二个。第三个是王凯在发言中谈到了对佛像之美的介绍。这个介绍其实我个人其实还是很震动的。我们知道在今天这个时代,纸质的印刷品四面楚歌,包括纸质的报纸基本上都混不下去。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表示佛教内容的一个印刷品,它能够在出版发行上在社会产生这样的反响。这种现象其实应该值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这就是说我们对佛教图像的欣赏,其实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的。而我们作为一个学者,作为研究者,在学术殿堂里要高度重视大众文化。在今天大众文化传播时代的背景下,我们怎么样把我们的学术成果,怎么样把我们这么精彩的佛教艺术走出高楼深院,走出我们的圈子,让他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知道。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同时,要跟产品结合起来,跟创意经济结合起来,我觉得这是都是很有必要的。
这四个方面就是关于我们研讨会所涉及到的内容和成果方面。
![](/Upload/20230814_121344_010.jpg)
清华美院博士 孟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