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峰

1977  生于河南
2001  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并留校任教,曾被公派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访学,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现居河南,任教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主要个展
2013   杨海峰油画作品展,香港当代美术馆
2013   杨海峰油画作品展,祥和斋画廊
2012   杨海峰油画作品展,艺盛空间
2002   杨海峰油画作品展,河南大学
1995   杨海峰油画作品展,郑州师范学校

主要联展
2013   二月二龙抬头----孟新宇 杨海峰新春油画作品展,兰亭会馆
2012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中原行作品展,河南美术馆
2012   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油画精品展,广东美林美术馆
2012   超以象外——中国当代中青年油画邀请展,甘肃省美术馆
2012   挖掘·发现——第三届中国油画新人展 获奖提名,中国油画院
2011   艺术家眼中的当代中国——中国油画艺术展,关山月美术馆
2011   大爱之光——当代中国油画名家救助贫困母亲捐赠作品展,北京时代馆
2011   艺术郑州第一回合展,艾格斯艺术中心
2010   新中国60周年纪念展,韩国
2009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大东方当代油画作品展,东方艺术中心,上海
2009   中国美术世界行,中国艺术中心,法国巴黎
2009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湖北省艺术馆
2009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辽河美术馆,辽宁
2009   挖掘·发现——全国油画新人展,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北京
2009   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美术奖·创作奖暨获奖提名作品展览,中国美术馆,北京
2008  第三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08  第三届全国青年美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08  第三届风景.风情全国油画人物画作品展,刚泰美术馆,上海
2007  中国新锐绘画作品奖作品展,炎黄艺术馆,北京
2005  全国第七届水彩、粉画展,优秀作品全国巡展--郑州美术馆,河南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 瓦当
· 杨海峰自述
相关评论 更多
· 汲取传统精华 抒我胸中块垒——
· 聆听
· 再看”她”一眼——随录画者海峰
· 画家杨海峰读记
· 印象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画家杨海峰读记>>

  一老朋友推荐我一定要看看杨海峰的画。我们见了面,话语投机,一上午倏忽而过。读他的画并其有关资料,不觉竟日。有两个意象在我心中拂之不去。

  我所熟知的李伯安《走出巴颜喀拉》,其人其画渐与珠穆朗玛峰融为一体……我发现,其身后有一后生背着画夹,健步走来,渐行渐近,走进广袤的中原。远方海面上有一角尖山浮出,冰峰渐浮渐显,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注意。这两个意象中的主体形象,正是我对画家杨海峰的印象。这样想,这样说,是否对一个青年画家褒奖太过?或者,因为我对画界孤陋寡闻,把平常的人物放大了?我追问自己,又否定这追问。

  虽然,杨海峰刚过而立,真正画画也就十年多一点,其作品只是崭露头角,但我以为,他解决了一个艺术家所要解决的如何掌握世界、掌握艺术、掌握自己这些基本问题,可以“大胆地往前走,不回头”,然后就是出成果攀高峰了。

  先说掌握世界。艺术家多是“好高骛远”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何?不只是心性狂野,而是掌握世界的需要。杨海峰闯过西藏,游过欧罗巴,虽然还不能说遍历大千但“登泰山而小天下”,已经感受到不见高山不知平原、不到西方不知东方的意味。虽然只是在一定意义上入乎其内,但有了出乎其外、超乎其上的更多可能,可以放眼世界,更可以俯瞰脚下了。世界被自己掌握的这种真切感觉是进入艺术堂奥的第一大关隘。胸中有世界,然后才能画里有乾坤。具体的表现对象置放于了然于心的宏大背景下,所谓主客体的融合才能自然而然实现。

  中心是掌握艺术。艺术家安身立命之本是作品,而决定作品生命根基的是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方式。多元时代给艺术家的选择以充分的自由,同时艺术家也面对逼人的挑战。杨海峰的艺术求索之路先是痴迷于宋元,他对绘画的很多看法渊源于此;然后欧洲古典艺术的“饕餮盛宴”使其震撼。但杨海峰是一个“思者”,一个敢于“自树其帜”的“作者”。在比较中,他意识到,各个画种都有非常经典的伟大作品,要想办法把它们互相融合,借用河南农村方言,把它们“搅泥”在一起,就有意思了。从艺术层面上,他主张借鉴西方艺术精神,学习西画技巧,运用西方的工具和材料,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绘画语言,从而画出有别于西方的表现中国观念中国审美精神的中国作品。杨海峰不掩饰自己强烈的“中国情结”,不断申说自己从情感上更倾向于中国的艺术作品,愿意自觉地回归中国的传统艺术,尤其欧游归来之后,这种意向更加坚定,中国的皇天后土才是自己无限艺术创造的源泉和动力,是地气,是根基,在此“找到自己的调”,才是自己的艺术理想。

  这些见解看上去并不“先锋”和“新颖”,但由于它是来自自己的艺术实践和独立思考,在自己的艺术生命中扎了根,应当说是大自觉。一个艺术家,一旦有了艺术自觉,其创造力是不可估量的。关键是掌握自己。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艺新潮中有一句俏皮话:我被创新的狗撵得连撒尿的空儿都没有,其实艺术领域永远都是思潮翻涌,追风逐浪,但是艺术森林里牢牢站立的是有定见且有定力的艺术家。许多大家都看出杨海峰是为画画而生的,为了艺术他不光有创造精神,而且有献身精神,与其恩师李伯安一样,他们的精神气质中有一种“纯粹”的东西,这使杨海峰画作人物的眼神中往往闪现这种纯粹的灵光,其作品整体则闪耀着诗性的光辉。而这里所传的神正是作者心灵之神。艺术家的这种纯粹使其目光和心灵具有洞彻肺腑的穿透力,也使其艺术有震撼灵魂的打击力。这种纯粹使人宁静和专注,能够为艺术献出一切,而不会被艺术所伴生的名利所左右。我十分赞赏杨海峰一直以恩师李伯安的一句话做座右铭:放弃生活中许多表面的东西,不与别人争得太多,应该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坚定地走下去。我相信杨海峰能够像其师一样做到做好,为了高远的艺术理想。

  读杨海峰的“红帆船”,我似乎隐约看到,李伯安《走出巴颜喀拉》之后,又一巨幅长卷《走进中国大平原》正在创作之中。从乡村人生“最具包孕性的时刻”——婚礼起始、展开,由各式各样人物特写、民俗片段构造,逐渐地由乡到城,生活场景、山水、人物联翩而出,一起活动起来,贯穿古代与未来……这是近可与《走出巴颜喀拉》,远可与《清明上河图》相比较相接续的大作,作为中国油画或者中国水彩在21世纪凸显的又一峰峦。

  我觉得现在常画小幅的杨海峰是适合做大画的,上面我想象中的大画才是杨海峰的“红帆船”。我想用两句诗作为结语:

 

 


                                         孙荪

                                   2011年12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