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峰

1977  生于河南
2001  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并留校任教,曾被公派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访学,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现居河南,任教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主要个展
2013   杨海峰油画作品展,香港当代美术馆
2013   杨海峰油画作品展,祥和斋画廊
2012   杨海峰油画作品展,艺盛空间
2002   杨海峰油画作品展,河南大学
1995   杨海峰油画作品展,郑州师范学校

主要联展
2013   二月二龙抬头----孟新宇 杨海峰新春油画作品展,兰亭会馆
2012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中原行作品展,河南美术馆
2012   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油画精品展,广东美林美术馆
2012   超以象外——中国当代中青年油画邀请展,甘肃省美术馆
2012   挖掘·发现——第三届中国油画新人展 获奖提名,中国油画院
2011   艺术家眼中的当代中国——中国油画艺术展,关山月美术馆
2011   大爱之光——当代中国油画名家救助贫困母亲捐赠作品展,北京时代馆
2011   艺术郑州第一回合展,艾格斯艺术中心
2010   新中国60周年纪念展,韩国
2009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大东方当代油画作品展,东方艺术中心,上海
2009   中国美术世界行,中国艺术中心,法国巴黎
2009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湖北省艺术馆
2009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辽河美术馆,辽宁
2009   挖掘·发现——全国油画新人展,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北京
2009   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美术奖·创作奖暨获奖提名作品展览,中国美术馆,北京
2008  第三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08  第三届全国青年美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08  第三届风景.风情全国油画人物画作品展,刚泰美术馆,上海
2007  中国新锐绘画作品奖作品展,炎黄艺术馆,北京
2005  全国第七届水彩、粉画展,优秀作品全国巡展--郑州美术馆,河南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 瓦当
· 杨海峰自述
相关评论 更多
· 汲取传统精华 抒我胸中块垒——
· 聆听
· 再看”她”一眼——随录画者海峰
· 画家杨海峰读记
· 印象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再看”她”一眼——随录画者海峰>>

  一、海峰画事

  水彩组画《风陵渡》新颖独特,且极具争议。画家敏锐地借取了当代观念摄影“另类”的观察视角和表达方式,描绘了朋友的婚礼的场景,其中单幅作品尺寸很小,画中人物布局又非常密集,以5幅联排的形式展出,极易吸引观者的注意力。而该作也使用了照片图像为创作原型,在视觉呈现上又明显消解了水彩画水汽氤氲的画种特色而极具油画特性,因此成为展览中颇具争议的作品之一。

——摘自《美术观察》杂志关于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的评论

  当今艺坛纷繁无限,一件作品受到广泛关注和争议并非易事,批评与阐释各有路径,但对其深度的解读均离不开对作者的了解。下面就请随我来认识一下这位作者。

  这套组画作者杨海峰,河南荥阳人,一位已在画坛崭露头角的青年艺术家。海峰爱画,走近他你会马上嗅到一股画者的气息,画室里的油彩、画册的油墨、茶与咖啡以及日夜浸淫其间的一种工作味道。可以很确定地说,他就是画画儿的!他还不像今天许多“艺术家”一样同时忙很多事情,他就忙一件事“画画儿”!近年来,海峰在画业上斩获颇丰,作品连续入选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全国青年美展、全国风景•风情肖像画展(并获最高奖)、中国美术世界行(法国巴黎)、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等。除此之外,部分作品还被一些艺术馆和藏家收藏。其中《红星照耀中国》(系列)、《谁的红帆船》、《风陵渡》(组画)、《每天悬浮一秒钟》和部分人物肖像等作品受到画界关注。下面转引部分画坛前辈和同行的评语,以助观者了解。

  杨海峰……画得很细腻、很真实,他刻画的人物形象很典型,也很有生活气息和艺术感觉……杨海峰的人物画基本上是属于西洋画的,但整个一幅画的构成上也不完全是传统的油画人物。这种从透视观念来讲,是中国画的透视方式,也可以这样说,他打破了西画传统的构成和表现方法。

——丁中一(中国画家,河南省美协原副主席,河南大学教授)

  他是一位真正画画的人,具备了能画好画的各种素质,他不是一个投机分子,他本身一看就是一位艺术青年。

——曹新林(油画家,河南省美协原副主席,河南油画学会会长)

  杨海峰的《边缘》等肖像作品的品质我认为非常好,尤其是头发、脸比较概括的那些感觉,很见笔、见性情,我比较喜欢。通过最近几次入选全国展览可以感觉到他的绘画在形式语言上有了一定的探索。他的绘画在年轻人当中是很突出的,也很有前途。

——谢冰毅(山水画家,河南美协副主席,河南省书画院院长)

  他对绘画的品味和感觉都很好。与我们这一代不同,与更年轻的一代也不同,他画出了他这个年龄段的品位和水平,我觉得这一点他把握得比较好。他在画中对造型、色彩的运用以及绘画的形式感比我们那个时候要新一些,比年轻人更空的那一种表面的东西要实在。他把握住了自己的艺术地位,位置站得很好,作为绘画来说,他有挺好的艺术感觉。

——段正渠(油画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现代表现性油画教学与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

  二、边画边走

  海峰学画很努力,“采风差点要了命,画画熬到眼睛红,写生画到点油灯……”这是他工作的一个剪影,但也不要因此以为海峰画画主要靠卖力气,他是苦干加巧干,行为中颇有些大巧若拙的智慧。常规的学习之道大家都知道,但贵在踏实地去做,并且坚持,海峰首先是作“行动派”,多画自己满意的画,然后参加展览,交流互动中锻炼自己。

  海峰好问,绘画教学之余,他常做的事是专程求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有惑,问与达人,捷行大道。海峰师从已故著名画家李伯安,起点可谓不低,但他不拘于此,叩名师、访智者,虔心至诚,多获前辈垂青。近从丁中一、曹新林、马国强、谢冰毅等诸师长,远会靳尚谊、詹建峻、王宏剑、段正渠等名家,耳提面命之下,海峰更是倍行赶路,不敢怠慢。贤者我师,生活中德才兼具的同行、朋辈,认识的、不认识的他都虚心请教,并从善如流。

  “行万里路”是海峰笃信学画的另一条灵验路径,脚下有路,愿为行者。家乡的沟壑是海峰的起点,乡土是根,也是不解的缘,阡陌农舍、人情百态,给了海峰创作的冲动,也给了他观照世界的起始参照。“自从退耕还林后,俺家那块儿越来越好看了,沟里头、坡上,还有那日落时候……”,海峰说起家乡,很是动情,他的画中也自然蕴藉着虔敬“后土”的图式和情节。认识家乡犹如认识自我,是一个不断的过程,在海峰这里,家乡是个“本体”概念,也是一个不断扩大的场域;远方则是心向往之的“圣地”,纯粹的精神家园,或者偶像传说的原址。眷于家乡,遥望远方,身在别处,回望故乡,近观与远视交替,认识和体验就会与昨日不同。他去过的地方不少,两个地方值得一提。

  “我要去西藏”,1998年,海峰说去就去,独自踏上了“朝圣”之路,西藏的蓝天是一种精神指代,白云如歌环绕腰腿两旁。“玉树”、“清水河”、“活佛”、“货车”、“高原反应”、“感冒”、“小旅馆”、“老乡”、“天路”……一系列节略的词汇浓缩了一段他个人的传奇,也给了这个艺术青年一次刻骨铭心的人生洗礼。

  2010年,海峰公派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访学,给了他又一次难得的“朝圣”机会,他要从俄罗斯开始,向西,到意大利、梵蒂冈、北欧列国、荷兰、德国,然后到法国去,看美术馆,看大师原作。埃尔米塔什美术馆、俄罗斯国立美术馆、冬宫、翡冷翠的乌菲齐美术馆、梵蒂冈的西斯廷教堂、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和梵高美术馆、巴黎的卢浮宫……。他去了,看了,恍如幻觉,兴奋,很满足:“俄罗斯的艺术很好,但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比就逊色多了,巡回展览画派的作品很好,但和法国的艺术相比就显得少了才气,拉斐尔的画很高贵……伦勃朗、哈尔斯、梵高都是真正的大师”。他很有感触地说:“一直误以为梵高中年学画,技法粗率,只是用激情感染了观众。当面对他描绘的田野,无边的花林,才恍然大悟,真是谬误,梵高客观描绘的才能在欧洲绘画史上是如此的出类拔萃而成就卓著!笔法娴熟,冷峻严谨,空间处理自然得当”。一提到法国,他便抑制不住对德洛克罗娃的赞美:“看到他的作品是我欧洲之行最大的收获,每一笔都饱含激情,整体画面又非常完美!我站在他的画前由衷的赞叹,伟大的德洛克罗娃!相比之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也黯然失色,安格尔则变成了一位冷冰冰的肖像画家……德洛克罗娃和哈尔斯的作品都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是的,他有自己的偏好,有自己的看法。面对大师之作,仰观俯视,细查揣度,海峰将观摩与临习结合,眼睛、画稿、相机、笔记……最终全部身体和心神都融入到这种静观、默会当中,时有难耐的激动,“画得真好……我只有深呼吸”。

  海峰有幸,贤者大爱,行者无疆。

  三、“眼”中意象

  海峰爱画人物,形式以两类居多,一是群像组画,二是独幅肖像,人物造型生动有型,姿态、服饰、情绪都能凸显主题意蕴,道具、细节着意而自然,背景则多空旷单纯;画中下笔概括、练达,笔触凝重、质厚,色彩明艳、爽利。其画面布局讲究空间构成,求大疏密之比;透视不限于“焦点”和“散点”,随意随情,求得自在,画面整体氛围取丰富、热烈、明晰,与静穆、内敛和糅杂的并立统一之势。海峰之画很耐品读,形式和内容皆有意味,既有初看之下“抓人”的惊艳,也有细看之下趣意盎然的精微表现,和可供揣摩的“背后”叙事。

  如果较细地通览一下他的系列作品,从“红帆船”到“风陵渡”,再到“少女”和“老乡”,你会发现,他的画中有“眼”,一双双个性分明,眼眸清澈,轮廓清晰,线条刚硬,质感强烈的眼睛令你印象深刻。的确,这是海峰作品的“画眼”,也是他创作的“心眼”。美国艺术理论家阿恩海姆曾提出以“眼看”为中心的心目合一的视知觉理论,主观照艺术的整体性认知。海峰对此似另有所悟,希望通过由此及彼的睹视观察与描绘,“眼”观世界。他说“只要你仔细看,眼睛最真实、直接,看法、生活现状、经历,还有念想都在里头了,总也看不完,我爱画他们的眼神”。

  海峰画中人物可分三类,农民、民工、女学生,三类人物反差极大,眼神各有不同。其画《风陵渡》中婚俗场景中的乡亲代表了父老、至交、乡党,内中有家乡的“地气”,画中人物的眼神多是“质朴”和“无忧”,海峰画得真切而又感伤。肖像系列中的“民工”形象则是海峰乡土情结的延伸,他认为“老家弟兄有些外出的就是这个样……他们干很重、很脏、很底层的活儿,挣得也不多,生活很无聊,劣质的烟酒、无聊的娱乐、坑人的赌局和也很不容易的‘小姐’打发了时间和刚挣的辛苦钱……”。画他们海峰画得较为生涩、沉郁,这些“兄弟”的眼神也空洞而苍茫。“和他们接触经常很郁闷……当然,这些可能只是生活中的局部,我喜欢美好的东西,尤其是看一些让你感到沉重的事情后,你想透透气,我也想画最最纯美的东西”!纯净的心、干净的外貌、清新的气息……这样的图像在哪里?海峰生活在大学校园中,在青涩女生的眼神中海峰似乎发现了这种气质,他想画出来……

  海峰画人画得极努力。有次他携新作与我共赏,画得有农民、有女生,诚问如何?我说很好,复问该当如何?我说好像还要再看看,他和我握了握手,说:“谢了,我就是感觉还有一眼没看到”,我们一同又握了握手:“对,那就再看‘她’一眼”。艺术的表达要求超越,深度的挖掘是纵向的深潜,背后的隐喻并非总是情节;艺术中情感的超越即是人文的关怀,境界有时是一种大悲悯,无奈并非终极。眼睛是一汪洞开的天地,透过虚浮的表象,可以映照朴厚、可以映照阴霾,同样可以映照清纯和简约。

  海峰画中“纯真”之眼其实更像是一种密境寻找,画人画心、画人画己,在画中他以诚恳的态度与“人”交流,期待彼此领会,发现更为本真的“此在”[①]。为此,他总是看你看我,看了再看。

  四、心中有条“红帆船”

  海峰初学国画,尚宋元韵致,好古雅逸趣,后事油画从中获益。其作品《谁的红帆船》即是一例。这是一幅低吟浅唱式的乡情图景,众亲朋乐融融的团块群像与我思我在的“本我”意象相互映照,意味深长。画呈纵向“1+1”并列,描写人物众多,但却分左右疏密,对比“险绝”,娇小尺幅却显见大气象。喜庆婚俗于静穆高古氛围中形成互衬,众生之相与虚幻镜像形成疏离,众声“欢娱”与孤芳自赏形成反差,加之画中绵密的描写,着实让一些业内观者过了把瘾。仔细品味其中,不难发现,其绘画材料没有成为表意的阻隔,技法也未受虚实的限制,传统文化之内里与西方精微写实之表象很好的达到了统一。海峰另一代表作《风陵渡》也是如此,不过更有超越。此画先后画了两套,分别以水彩和油画两种媒材完成。同一内容,都是很小尺幅,形式变化也不大,精描细绘,反复推敲,历时数年,这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语言磨练过程,也是一个为艺之道的探索过程。“……这组画稿来之不易,偏爱尤佳。同一幅作品重新再创作,会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把问题研究的更深入,领悟的更多,事半功倍……”海峰在自己博客中如是说。最终该组画在十一届美展中得到获奖提名,受到关注。这些关注中多有肯定和褒奖,作品小型化的精致模样,和复杂、密集的人物布局对比强烈,构成了极具能量的视觉冲击,加上其严谨深入的造型刻画,沉郁质朴的传统气息,以及带有观念性视角和图像“隐喻”的意义也都颇为引人深思。谈及此画时,海峰将其解释为一种并非刻意的自然表达过程:“开始时只是画一种情谊、感怀、忧伤等朦胧的感觉,内容是具体的……画得很慢,画着画着情感变得深沉起来,最后就有点现实主义了(笑笑)……”。

  海峰的绘画描写现实,但显然不是对“巡回展览画派”、或是“库尔贝”的沿袭,画中没有刻意的“深刻、纪实和批判”,更不是对现今徒有矫情、浮躁和逃避的“玩世现实主义”的借用。“我有我的真实……”海峰的绘画带有的是新现实主义色彩,有批判意味,但不张扬,形式和内容表里一致,克制情感的释放,又不乏个人的主张。画中主题关注现实的生存欲念,也体谅后现代语境中的多元状态,绘画语言力求实在表达,但亦内外求变。“今天的艺术概念已经和‘昨天’和‘前天’都有不同,‘死一式’[②]肯定不行……”,走出去过的海峰这一点很明白,有想法、有目标,才不会走弯路,接下来的路往哪里走,海峰的眼睛总在向前看。

  国内有影响的双年展、三年展海峰参与了多次,深感其中“意义”不凡。学术介入、观照生活、参与议题等展示思路,以及观念、装置、材料和实验等手段、样式,所体现的新、“炫”和“活”能让艺术成为“很有意思的事儿”。视觉文化背景中,让图像文本“吸引人”、“有意思”并不容易。是什么让这些作品有了意思?情节、叙事,还是方式,绘画“手艺”并不具备显见的“时代性”,不变不行,怎么变是个问题。现在的艺术环境很热闹,给大家提供了很多展示、表达的机会,不过也有许多乱象……“知道自己的目的、知道自己的长处,就不会乱”,在这一点上,海峰自认明智。新东西要看、要学,可以借鉴,但不能模仿,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就是浮云。喧哗声起,要的是淡定,无论如何,他喜欢“画”,“写实”是本钱,继续锤炼语言,探索形式,在更广的范围内思考问题是关键。

  其实,海峰还有一个重要的本钱,那就是他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没有因为见过繁花而飘在远方;他爱自家的家乡,这里有着他执着的立场。常吃“四味菜、原油肉[③]……”就比别人更了解这儿,这里人的“眼神儿”画不完。确实,河南人的“眼神儿”曾被“误读”[④],虚妄、无端猜忌与谣传也曾使每个生长于斯的人郁闷不平,阴霾散去后,中原却多了一些自省,多了一些自我审视,横看成岭侧成峰,细微处见精神,华夏文明发祥地的精气神到底是怎样的?从父老乡亲的眼睛里能看到过去、现在和未来吗?在画中意象这些是海峰的愿景,但并不容易,思想、技艺和信念都是持续的修为,画者心中有一条“红帆船”,能将过往之路与明天之路联接,驶向透着光亮却薄雾迷茫的未知远方。

  前一段时间海峰受本地驻军之邀创作两幅大型军事历史题材画,他像往常那样,背起行囊,沿着“历史”和文化的路径去考察,写生、采访,然后画小稿、推敲……这种工作的态度和方法今天看似乎有些太“老实”了,但海峰认为要想画好,找到感觉,期待激情,只能这样,“画画我就画那股劲儿”……他很认真,他相信执着。在近期,海峰将继续画一些以乡村婚俗庆典为主题的作品,他似乎对这一仪式感很强的本土文化图式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构思。那天下午遇到他背着大包和相机赶路,见到我就隔着马路喊:“去周口,看老乡结婚去,穿婚纱坐轿,可有意思……”。看来这段时间他的画作还会是接着“欢娱”、继续“孤芳自赏”。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