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峰

1977  生于河南
2001  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并留校任教,曾被公派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访学,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现居河南,任教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主要个展
2013   杨海峰油画作品展,香港当代美术馆
2013   杨海峰油画作品展,祥和斋画廊
2012   杨海峰油画作品展,艺盛空间
2002   杨海峰油画作品展,河南大学
1995   杨海峰油画作品展,郑州师范学校

主要联展
2013   二月二龙抬头----孟新宇 杨海峰新春油画作品展,兰亭会馆
2012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中原行作品展,河南美术馆
2012   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油画精品展,广东美林美术馆
2012   超以象外——中国当代中青年油画邀请展,甘肃省美术馆
2012   挖掘·发现——第三届中国油画新人展 获奖提名,中国油画院
2011   艺术家眼中的当代中国——中国油画艺术展,关山月美术馆
2011   大爱之光——当代中国油画名家救助贫困母亲捐赠作品展,北京时代馆
2011   艺术郑州第一回合展,艾格斯艺术中心
2010   新中国60周年纪念展,韩国
2009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大东方当代油画作品展,东方艺术中心,上海
2009   中国美术世界行,中国艺术中心,法国巴黎
2009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湖北省艺术馆
2009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辽河美术馆,辽宁
2009   挖掘·发现——全国油画新人展,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北京
2009   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美术奖·创作奖暨获奖提名作品展览,中国美术馆,北京
2008  第三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08  第三届全国青年美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08  第三届风景.风情全国油画人物画作品展,刚泰美术馆,上海
2007  中国新锐绘画作品奖作品展,炎黄艺术馆,北京
2005  全国第七届水彩、粉画展,优秀作品全国巡展--郑州美术馆,河南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 瓦当
· 杨海峰自述
相关评论 更多
· 汲取传统精华 抒我胸中块垒——
· 聆听
· 再看”她”一眼——随录画者海峰
· 画家杨海峰读记
· 印象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汲取传统精华 抒我胸中块垒——与杨海峰谈绘画艺术>>

  人物:郑逸群、杨海峰

  郑逸群(以下简称郑):海峰兄,翻开你的履历,总要提到独自去西藏考察写生的事,谈谈你的那次经历吧。

  杨海峰(以下简称杨):我是在大一时去的西藏,拿着自己挣的八百块钱就去了。先是坐火车到西宁,然后又乘汽车翻越巴颜喀拉山。在返回途中,到西安钱就花光了,幸好我有一个叔叔当时在西安,得到他的资助后才回到开封。现在想想那时胆子挺大的,是独自一个人去的,到那儿还感冒了,在那边感冒容易引起肺气肿,一旦得肺气肿就死定了,据说只有拉萨才有条件治疗,我去的玉树离拉萨的路程很远!到了一个叫清水河的地方,那里海拔很高,听说第二天有活佛要来,所以我就留在那儿的一个小旅馆里过夜,准备第二天看活佛。结果晚上躺到床上突然感到呼吸困难,简直没法呼吸,我非常害怕;再加上吃晚饭的时候,听当地人说经常有外地人晚上在这睡得挺香,天亮时人却僵硬了。我就决定要离开清水河。当时天已经黑了,没有班车,心里有点慌,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离开这儿,最后硬拦了一辆拉货的卡车。司机是南阳人,多亏碰见了老乡,他带我离开清水河。司机室已满员了,我就蜷缩在货厢的帆布篷下,跑了几个小时的盘山公路,才算脱离险境,到了安全的地方。他还请我吃了顿手抓肉,现在想起来还很感激。由于高原反应,头疼得厉害,在那里只是勾了一点速写,拍了一些照片。当时就有那样一股二劲儿,别人上学越来越文,我上这么多年学,这股二劲儿非但没有减,反而越来越浓了。现在看来藏区之行也是一次难得的人生阅历。其实在此之前我还有一个更大胆的计划,就是利用大学四年的假期时间,分别到中国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游历,可惜没有完全实现,只完成了到西藏的远行,有些遗憾。

  郑:你虽然从事油画创作,却从作品中流露出不少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子。应该说,传统中国画对你的影响是很深的。

  杨:这应该从对传统的认识谈起。因为我一直待在开封,从上学到工作已经客居开封十几年了,而我对画的看法很多都来自对宋人作品的理解。我上学时黄瑞欣老师让我弄些宋画挂屋子里养养眼。从那之后我就开始迷恋那些经典作品,买了《万壑松风》、《溪山行旅》、《早春图》……挂在画室里。我画的很多画,包括《风陵渡》,都是从宋画受到启发。在上海看国宝展时,看到李嵩《花篮》图页,19.1cm×26.5cm,那么小的尺寸,画得美轮美奂,绝对是一种震撼,超乎我的想象。现在就不同了,展览上的画儿越画越大,精品却凤毛麟角。北宋绘画是中国艺术史里光辉璀璨的伟大篇章,那个时期的好画家太多了,且大多在开封生活过。我经常开玩笑说我的画室下面可能就是赵佶、李唐当年画画的地方,因为我们学校离龙亭不是很远,北宋皇宫也很大,这种可能性还是有的,我接了北宋的“地气”。

  郑:由于宋徽宗喜欢绘画,上行下效,那个时代的画家是很受礼遇的,画得好就能直接入仕了,张择端就曾在相国寺画画,被宋徽宗发现而进了翰林图画院。咱们现在看《清明上河图》确实是经典!

  杨:宋画确实养眼,我画《风陵渡》时拿它和宋画放在一起比较,感觉一下“味儿”对不对。关于人物安排的问题, 有人会问我画《风陵渡》的时候,是不是拍了一张像画中人物那样站立组合的照片,实际上不是这样,这些人物资料在收集时完全是散乱的。功夫就下在如何主观地把他们组合在同一画面上。西安汉阳陵出土小裸俑的自然组合启发了我的灵感。

  刚才说到对传统的借鉴,我认为当代人不要被各个画种的传统模式所束缚。所谓油画就应该是“油画”的样子,中国画就应该是“中国画”的样子,这样不好。第一个把水彩弄成水汽氤氲的画家让人尊敬,要是全国人民都那样画就让人恶心了。各个画种都有非常经典的伟大作品,你得想办法把它们互相融合,中国画、水彩、版画、雕塑甚至考古资料。把它们搅在一起就有意思了。一个西方人写的美术史资料上把中国画叫做“中国水彩”。这个叫法我觉得很有意思,每个画种都有很多种可能性,不要被俗套束缚。

  郑:古人的谈艺话语的确高屋建瓴,有很高格调。《石涛画语录》从一笔的阴阳说起就有很大一篇,而且整篇没有一句废话,完全是一个总结性的东西。这就不同于西方艺术评论中斤斤计较于光影明暗、局部透视,中国的谈艺话语是提炼性的、概括性的、指导性的。

  杨:东西方艺术各有千秋,中国的宋代和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都产生过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令我迷恋,但从情感上我更倾向中国的艺术作品。我们现在的美术教育受西方影响很大,就我个人而言,我用的虽是从西方舶来的油画工具,可我的绘画理念却是中国的,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自觉回归。我在上海博物馆看到郑板桥的文章,开篇写了“学者当自树其帜”。做学问首先要有自己的观点,要有自己的看法。画画又何尝不是如此。

  郑:谈谈你的《风陵渡》、《谁的红帆船》等代表作的创作情况,都参加过什么展事?

  杨:水彩组画《风陵渡》描绘的是东方的婚礼。2005年暑假在我的画室画了第一幅,光着膀子,穿着裤衩,画得非常过瘾。本来计划着要画大尺寸,结果弄出来的跟巴掌一样小,画的密度却叫人眼晕。断断续续画了四年,先后入选了第三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第三届全国青年美展。有一回让曹新林老师看画,曹老师给我提了一些建议。于是,就动了重画的念头。同题创作在美术史上屡见不鲜,伯安老师在绘制《走出巴颜喀拉》时,不满意的段落就重新再画,精益求精,追求完美。重画时为了克服水彩画的局限性,我选择了油画材料,对原画的色调、构图、形式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谁的红帆船》就是其中一组。这个名字的由来,还要追溯到我大学一年级的时候。记得第一次上德育课,老师为了防止我们早恋,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红帆船的故事。说的是一个住在海边的单身汉,每天远望大海,为的是等自己的心上人乘着红帆船到来。老师说每个人都会有一只属于自己的红帆船,不要着急。要是见了德育课老师,一定给她鞠个躬,嘿嘿,几年前老师讲的故事启发我现在给画儿起了这个名字,这就是教育的力量。其实《谁的红帆船》画的就是我自己,我把我一段时间的心态表现在这幅画里了。首先要感动自己,别人才会有感触,我想这也是能被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的主要原因。

  另外一些是我的肖像写生作品,尺寸都不大。其中《肖像》获得“第三届风景·风情全国油画人物画作品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项),并被上海刚泰美术馆收藏。《大学生》获得“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大东方当代油画作品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项),并被上海大东方艺术中心收藏。1月份又有一小幅肖像(40cm×40cm)初评入围了中国油画协会组织的“研究与超越——第二届中国小幅油画展”。

  郑:看《李伯安画集》附录的年谱中,在李先生去世的前一年,即1997年,写有:“5月,收学生杨海峰”。当时,你能和伯安先生结缘是什么情况?

  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有幸和伯安先生结为师生之缘,应该感激谢冰毅老师。是谢老师的引荐,我才有缘认识伯安先生。我从小就喜欢在本子上勾勾画画,上中学时才知道那叫速写。后来考上郑州师范学校,好像是1997年4月,我怀揣一沓速写,独自跑到省书画院请画家帮我看看画(那时我觉得省书画院的楼上住的都是大画家),门卫给我说了谢老师画室的位置,我没敢随便敲谢老师的门,是谢老师来访的朋友看到了我,好奇我为何在门口转来转去,问清缘由后转告了谢老师。谢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这个陌生的不速之客,看看我拿的速写,给我提了一些建议,我清楚地记得他还夸我“你将来一定能成气候”,这句话可是一剂强心针。又问我将来想学什么,那时我对水墨人物特别感兴趣,谢老师说他有个朋友水墨人物画得非常好,当即就给伯安先生打去电话,介绍了我的情况,说有个小孩画得不错,让伯安先生看看我的画,给指点指点,并约定了我和伯安先生见面的时间。从此我就有幸接触到先生,遗憾的是,一年后先生就去世了。伯安先生对绘画艺术拼了命的执著追求和待人的诚恳,对我的触动很大。他让我见识了啥才叫高人。

  郑:最近的创作情况怎么样?有什么构思和计划?

  杨 :最近正在画《谁的红帆船》的姊妹篇《何处尘埃》,已基本完成。我把这幅画的背景处理成纯黑色,人物面部却是金灿灿的黄,五彩斑斓的服饰都融入黄色调子中,和黑色背景形成强烈对比。这是我对自己的一个挑战。画面尺寸并不大,细节的处理尤显重要,有些地方画了数十遍之多。同时又画了几幅写生,在色调和形式上有了一点新想法。画写生对我来说意义很大,可以保持对绘画的激情。我画写生有很大的主观性,喜欢在背景上肆意狂涂,甚至像和泥一样搅来搅去,画得非常过瘾,得劲!

  近一段我会延续《谁的红帆船》的创作思路,画我熟悉的,画我感动的,在中国传统绘画里淘宝贝。油彩和麻布于我只是工具和材料,我想画出来有别于西方油画的作品。画画就像唱歌,不管唧唧歪歪还是声嘶力竭,都应该找到自己的调。

 

 

                                          郑逸群、杨海峰

                                          2009年12月于郑州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