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中旬举行的中国民间收藏文化创新论坛上公布的数字显示,自2004年以来,中国艺术品收藏投资年回报率为26%,文物、古玩每年升值率为20%,已经超过风险系数较高的股票和房地产。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个人财富增长最快的金融、房地产、能源、高科技等领域,成为中国艺术品购买的主体。但业界人士认为其潜能仍远远没有被挖尽。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国强就认为,中国最富有阶层,还有九成没有进入艺术品市场,而且顶级艺术品,在藏家手中还有一定数量,许多并没有在市场上露面。专家预计,中国拍卖市场今年将有望冲刺1000亿大关,而艺术品交易总规模将达到3600亿人民币。若果如其言,比起《2010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中统计的2010年我国艺术品市场交易1694亿元的总额,几乎是翻了一番。同时从2009年到2010年,交易总额已经增长41%。
谈及收藏者的典型形象,今人常常论及的例子,有张伯驹、有天一阁。这些藏家以文化传承为乐、为责任,虽藏品价值连城,但并不以“变现”为目的。但资本市场则不同。有拍行人士指出,资本逐利有激情,但难有长性。因此高潮过后,必然是尸横遍野。吴树也认为,在“资本稳赢”的大背景下,中国的艺术品市场目前就是一种“击鼓传花”式的博弈,“接最后一棒的会很倒霉”。
中国艺术市场
话语权在国人手中?
其实参照苏富比、佳士得
吴树说,现在大家都在谈中国的艺术品金融化。虽然现在谈“化”还为时过早——根据一般的认识,5%以上的艺术品进入金融运作才能称为“金融化”——但艺术品进入金融市场,是必然的规律。艺术品金融化并无过错,不仅是市场的要求,也可以在一定阶段内“锁住”一部分流动性,有利于整个金融市场的良性运行。但目前国内的“金融化”模式仍处于很不规范的格局中,“不久前一位老前辈给我打了个电话,说感觉中国现在很像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样子”——那一时期日本公司买入了大量西方艺术品,但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的破裂和艺术品市场的调整,很多艺术品至今仍未能回到当初日本人付出的价格水平。也有人反对将中国当下的艺术品投资热与日本相比,“当时日本人买的主要是西方艺术品,对于这些艺术品他们没有艺术评鉴和价值认定的话语权,但现在中国投资者买的主要是中国艺术品,我们有话语权”,西泠拍卖的有关人士对记者表示。但吴树认为,这种说法仍有待商榷:“对中国艺术品我们有定价话语权?还不都是在参照苏富比、佳士得?另外即使定价权在自己手里面,又能说明什么?能保证在市场上流动的、受追捧的,都是真正的精品吗?”
通常而言的“收藏”,其实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别:学术类的、装饰类的和艺术类的。而能够进入投资领域的,主要是艺术类的收藏品。而对于什么是“艺术品”,则需要严格和专业的鉴定。就中国艺术品而言,外国人看重铜器、三彩、雕塑、佛像,而中国买家更喜欢名画、宫廷御用品、犀角玉器等。对于中国的上亿收藏者来说,其中许多人的藏品作为个人把玩和兴趣爱好是很有价值的,但要想进入交易市场,则并不容易。
在当下艺术品交易市场中,“比对法”常常被使用。很多人认为,与同时期的西方艺术大师们相比,中国大师们的作品价格仍然偏低。但这种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如何确保中外大师属于“同一级别”?二是在艺术品市场上,“国际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而现在很多拍场上,争抢一件拍品的都是中国人自己,甚至远在欧美的拍场中,也往往出现七八成面孔是“黄皮肤的中国人”的局面,这种被西方媒体称为“瓷器爱国主义”的行为,从投资角度而言其实有隐忧。
“十亿元泡泡”破裂
真正的收藏者复苏?
中国艺术品市场这些年来也经历了多次起伏:2003年秋天,中国水墨画出现了大崩盘,100万元的藏品,仅仅半年时间,价格就掉到了40万左右,而当代艺术品投资则开始欣欣向荣,价格飙涨,但数年之后,“F4”们的作品也经历了流拍之类的窘境,而对当代艺术作品价格的“泡沫”之声也从未中断。不过几年之后重新回头再看,发现这一领域中那些技法突出、创意惊人的艺术家的作品,仍旧坐稳了市场一线的位置。
台湾收藏家徐政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投资当代艺术品是投机,如果碰对了,可以翻几十倍上百倍的价钱,但是买对了也不简单,是一个大学问。而买古董是投资,只要买的是对的,就很安全。但由于信息透明,想用它做短线投资,买进卖出赚大钱,也不容易,比较适合长期投资。如今收藏已经变成资本市场,古董商和画廊都需要雄厚的资金实力,专家也要有真才实学,这也是规范市场的必须。
一位长期为北京数家拍卖公司提供藏品信息的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资产超过1亿的人士或家族,北京有8800人,上海有8700人,广东也在8000人以上。这些人是拍卖公司潜在的客户群体,“钱其实不是问题,但很多买家希望看到一个让自己不会太不放心的市场”。从目前中国内地的收藏交易市场来看,仍处于“自由竞争”阶段,拍卖公司数量极多而不规范。而从世界收藏市场的发展规律来看,大的拍卖公司、艺术机构进入稳健上升的轨道,而高水平的藏家和私家艺术机构、交易场所也达到相当数量的时候,收藏市场才有望进入一个规范发展的时期。
“市场还得往上走一段”,一位专注于收藏某位现代人物画家作品的广州藏家称,“但是就算接下来市场回调了,也只有好处没坏处。它把目的不单纯的人洗出去,剩下的就是态度端正的人了”。他自言自己这些年的收藏与其他一些人相比,“升值”的速度并不是最快,但玩成了行内公认的研究这位画家的行家,对画家、对艺术、对文化的推动,起了一些作用,“这些画我不打算卖。玩收藏不能光想着赚钱,更重要的是要想想能通过收藏做些什么事情。”吴树也认为,中国艺术品跨入“十亿元时代”之时,也是这一波“泡沫”将破的时候,但是他“不悲观”,因为这将预示着“真正的收藏者将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