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
人文关怀,自然,饱含感情,表现方式多样,是田禾作品的特点。她用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将对于生活的感悟倾注于雕塑作品之中。在这个创作的小世界里,有欢笑,有泪水,更多承载的是田禾对于世界万千的热情和感动,她把自己看到的人和物通过雕塑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这种独特的“话语方式”讲述着一个个独立的故事。
正文:
田禾在大学期间的专业是油画,但是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她却选择了在女性看来是“体力活”的雕塑,从二维到三维的转变不是偶然。田禾的父亲是著名雕塑家田世信,父亲在工作室中忙碌的身影给幼时的田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选择雕塑的道路上,父亲对于田禾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艺术是生长在她生命中不能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只是艺术表达方式的不同,现阶段雕塑最能表达她的心声,各种艺术是相同而没有界限的。
在田禾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她对于生命的感悟,随着时间和阅历的增长,她意识到观察世界的最好方法就是从内省开始,观察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例如泡泡系列的《拾荒的母亲》,作品灵感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母亲靠捡拾废品供两个孩子读大学。这位母亲的担当与慈爱触动了田禾,她把这位母亲一些日常的生活用品单独放置在一个个吹制玻璃中,每一个玻璃就是一段故事、一个世界,这其中的喜怒哀乐都是田禾与这个世界发生关系的衍生品,是生命过程的体现。作品中的母亲虽然衣着并不华美,微微佝偻着背,但是却面带笑容,双眼望向远方,充满希冀。这位母亲的的生活在物质上是匮乏的,但是在精神上却比我们大多数人富足。对孩子的爱,对生活的坚定信念使她为了梦想而不断辛勤劳动,虽然贫穷却有尊严的活着。
泡泡系列的作品选材,田禾选择了她从儿时就十分喜爱的玻璃。玻璃易碎但是最重要的特质却是美丽,田禾在谈到玻璃时曾说:“玻璃透明,透明本来就是一种特别梦幻的感觉,它很美但易碎。它也是跟肥皂泡泡最接近的一种材质。小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吹肥皂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也都拥有吹泡泡的机会那就像你的梦想。”每个人心中都有梦想,每个人心中也都有童真。这份童真是每个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也是最容易被岁月抹去痕迹的部分,我们用“泡泡”将这份“真”保护在了自己的心底。田禾的作品颜色鲜亮、稚气,而从手法上来看又有极成熟的作品控制度,正是这种稚气与成熟的结合让欣赏她作品的人们,在重温童年美好回忆的同时,有夹杂着不得不长大的淡淡忧愁。好的作品不一定要体现的很严肃,它可以诙谐幽默又可以天真童趣,心中的严肃真诚才最重要。
田禾的作品中,最带着一种和她本人性格相呼应的精气神。从最初的获奖作品《十九岁》,到《美少年》、《南丁格尔》和《张爱玲》,这些作品中都演绎着我们为之倾倒的人类品格。《十九岁》是田禾在中央美院附中的毕业作品,昂着头的少年无所畏忌,颇有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感,是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味道。同样是少年题材,《美少年》则是另一番韵味。这件作品是对不锈钢这一选材的可能性的尝试,用不锈钢来体现少年光洁的皮肤。虽说是少年,但却有着儿时脑颅大的特征,介于男孩和少年之间,是一种对孩子渐渐长大的感悟。张爱玲和南丁格尔都是对田禾有过深远影响和触动的伟大女性。张爱玲的文字令田禾感动,她带领着她体验了世上各色人物的感情经历,所以在雕塑作品《张爱玲》中,田禾将这位命运坎坷的才女塑造的娴静优雅又略带感伤,微微低着头,好似在思考这世间的悲欢离合。作品《南丁格尔》则呈现了另一种伟大女性的形象,“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在崇高的人性中我们看到了田禾对于生命的尊重和讴歌。
对于雕塑,田禾评价道:“它会让我进入到自己的状态,它激烈,但绝不粗糙。我需要它吸引你,深沉、值得回味。未见得眼线、唇纹一定细腻,而是你知道什么地方需要放,什么地方需要收。在那个过程当中你已经不能用理智去思考,一切都是感觉。一件东西如果在你开始动手时就已知道结果,一定很没意思。”雕塑是一个在创作过程中重塑自我,同时也重塑世界认知的过程。作品中的“感性”、“自我”与“解读”,以及背后理性创作的把握促成了田禾与外界人和物,进行情感交流的独特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