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听起来就像音乐,其实也是家乡的口音,唐代贺知章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就是指的口音。我用此词作标题,是因为大山的回响有声音,吊脚楼的楼板有声音,雨滴落在屋顶瓦片有声音,土家大嫂做饭屋顶冒出的炊烟有声音,牛羊在山间吃草有声音,下河洗澡有声音,绿色生命在土里生长有声音……声音无处不在,就在那里,从未走远。只要回到我的老家,回到我魂牵梦绕的故园,我总是听到乡音在回旋。
“乡音”里有什么? 有这块沃土上飘扬的每声声响、有雨打芭蕉的闲愁之音、有三月鸟儿的低语、有花瓣落下的轻触、有水流的轻吟、有如雷贯耳的蝉鸣、有山茶花开的绽放、有万物生长的嫩绿,有土家人、苗家人、土地、庄稼、树林、小桥、木叶情歌和婚丧嫁娶等。几千年过后,乡音其实未改呀,只是表现它的方式不同罢了。
咸丰县地处武陵山东部、鄂西南边陲;位于鄂、湘、黔、渝四省(市)边区结合部,距州府所在地恩施98公里,距重庆市黔江区53公里。县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2017年12月26日,被国家民委评为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咸丰森林覆盖率高达77.2%,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2019年11月被生态环境部正式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这里有黔江至恩施的高速路,也有黔江到怀化的动车。从咸丰坐到重庆成都的快车也可以直接到涪陵南站下车,真的是方便了咸丰百姓出行,也是我们要是不开车的话回老家和返涪陵的首选。
我这次在湖北省咸丰县的“居家”,住在离咸丰县城中心约4里路的富泰大厦23层,从几个房间的窗前居高望远,视线都很开阔,四周都是山,好看入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导致我一家三口在湖北省咸丰县“居家”已经一个多月了。之前断断续续画完了9幅油画风景作品,那是以我2012年在重庆市酉阳县河湾古镇收集的素材画的。“居家”一个多月以来,因为不是在学校工作,晚睡晚起是常有的事,生活也就有点随意,每天早上10点左右吃早餐,喝着自做的咸丰特色油茶汤,吃着香喷喷的糯糍粑,然后坐下来开始画画。到下午三点左右吃中餐,晚上7点左右吃晚餐,看电影翻画册在手机里下象棋磨磨蹭蹭在晚上12点左右得睡觉。
那九张油画作品完成后,没有画框了,我把目光定格在了以前的两幅作品上,觉得还需要趁现在“居家”时间修改一下。那两幅画是 2019年8月我在现“居家”的家里靠窗写生的,当时觉得没有画完,就想什么时间给加工一下,没想到这几天又有事干了。这几天,靠着窗子边,摆上画箱,面对着23楼的窗外,往咸丰县城东边望去,一路全是钢筋水泥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建筑,在县城最东边的一排房产“东升未来城”尽收眼底,估计这距离得6里7里地吧。我眯上眼睛,想象着要是没有了这些建筑,会是怎么样一番情景呢?这样想着,睁开眼一看,天高云淡,我的眼里全是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的大山,一片一片不同的绿色,真是让人沉醉于其中无法自拔,感觉这样美丽的景色就像是在梦里一样。我心里想着这样的画面,先画了靠窗左边的山峦,那是一座不太高也不知道什么名字的小山,山下叫卢家沟,现在是一个公园。我把大片的房子舍弃掉,不是不需要房子,我一直都是喜欢画房子,喜欢画木结构房子,尤其是土家苗家吊脚楼。
我想说一下为什么这么喜欢画吊脚楼。我1962年出生于重庆市酉阳县兴隆镇一个木屋中,在那里成长到读完初中,没能够顺利升上高中,父亲想办法让我1977年在咸丰县第四中学读上了高中。这里得说一下父亲杨名贵,他1959年恩施师范中文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咸丰县丁寨中学教书,主要教中文和美术,因“文化大革命”画宣传画缺少好的美术工作者,父亲被调入县文化馆从事美术创作与美术辅导工作。看着父亲背着画夹、画箱和速写本,面对土家苗乡的风土人情,尽情地在画纸、画布上挥洒着他源源不尽的情感时,我就横下心,今后要为发扬光大民族艺术做出自己的贡献,立志长期深入到土家山寨、苗岭,脚踏实地的去辛勤耕耘,把自己深入扎根到武陵山区民族文化的沃壤肥土之中,画出一幅幅风格清新,朴实自然,富有时代生活气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美丽画卷。1976年至1982年,我多次从兴隆镇出发,走土坪、牡丹坪、大河坝、沙木塘、十字路一路走到咸丰县城,一般都是第一天晚上住宿来凤县的大河坝镇。前几次母亲带着我走,后来则是独自步行,翻山越岭穿梭在乡间田坎,具体往返了很多次倒是没有记忆了。但有一次从兴隆镇一路疾行,晚上10点多才到十字路,十字路离县城只有十几里的路程,两天的路程基本上一天就走到了,第二天一大早直奔县医院,父亲因重病住院。那时咸丰到兴隆镇也可以坐车,路途可就远,先到黔江,那时人流少,黔江到酉阳得第二天,酉阳去兴隆镇还得第三天,时间还没有什么,关键是没有钱坐车。在咸丰这块土地上,读高中,学绘画,考了4次才于1982年终于如愿考入四川美院。其间还到尖山供销社和大路坝供销社绘制货柜广告,这全靠父亲的学生陈晓阳和何泽法牵线搭桥找一点去重庆考学的路费。在尖山和大路坝呆的时间差不多都有一个月左右,对那里的吊脚楼、土司皇城、小南海以及其它风土人情有了些许了解。可以说从那时起就对吊脚楼有了很深的印象,萌发了用手中画笔一辈子创作土家苗家风土人情的志向。后来先后到过咸丰的黄金洞乡、小村乡、清坪镇、马河乡等地采风和写生,再后来,到过湖南省的湘西、贵州的黔东南和铜仁以及重庆的渝东南等地作画和收集创作素材。经过自己多年的艰苦努力,画了两百来幅反映土家苗家风土人情的绘画作品,得到了社会的肯定。2016年由重庆市美协和长江师范学院联合在重庆市文联美术馆举办个展“即将消逝的风景---杨贤艺作品巡展”,为配合展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大八开精装《杨贤艺画集》,《美术》杂志2016年第6期刊发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作家、时任重庆市文联副主席杨矿撰写的文章《做乌江激流中最后的守望者——杨贤艺绘画作品谈片》和我的作品多幅以及展览动态新闻。《美术》杂志2018年第5期刊发了我撰写的《土家族民族风情绘画创作短札》和作品多幅。
回到这幅作品的修改,我在画面中加上了三三两两的吊脚楼,画面一下就有了山乡旷野感,那些曲曲折折的小路,有些被小草掩盖,无人走过,仿佛没有路的存在。俗话说:“乡路,道无三尺直,路无一步宽”。这些山路或靠田绕土或爬坡上坎,或穿林翻岭,就像人的筋骨一样在山间四通八达,一群山羊从画面左边走来,在乡道上悠闲地走着,画面右边是家园,看样子是回家。第二天又修改第二幅,三四天循环往复地画这两幅写生作品。我看上靠窗右边的景色,那座山峰一直绵延到青龙山峰。思路与前一张画一样,眼里没有钢筋水泥建筑,又画了一个吊脚楼村寨,看上去画面乡风浓郁。
作画时,头脑中闪现的是窗外的景色,手中小笔触落在画面不同韵律的色斑和色点演绎着窗外的景色,我尽量让颜色单纯和鲜艳,画笔不断地在画面“点”啊“点”,笔触和色点的表现一定要有厚有薄,靠短笔触去丰富画面,用笔短小而厚重,那些色点就像音乐的节拍和鼓点,恰是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吟唱“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意境一样。大地、树叶、庄稼、小草、牛羊和山岗微妙而朦胧地交汇在一起,轻盈飘逸,润泽和畅,阳光灿烂,春色无边,一派宁静永恒的田园情调。
没有想到这次在咸丰春节漫长的“居家”,我认真创作完成了11幅作品,这些画面完整度还较高,看起来比以前的作品要精细一些。以前即使有一些写生,画完放车里就又是好久才在画室加工整理,这次漫长的“居家”时间,得以反反复复修改和完善,算是潜心研究艺术了。不断实践的同时,也在思考我自己应当如何坚守油画传统与当代创新的问题。年少成长于土家吊脚楼,武陵山土家族、苗族区域的地理基因在我的内心深处扎根,内化为我创作冲动的驱动力和兴奋点,背着画箱走进当代生活,“师法自然”,找寻自己作品中以前少有或没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个性语言。多样的绘画世界,是与多样的“民族”“地域”和不同画家的艺术修养积淀分不开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以及画家个性是具体到一个小地方和某个人,如果表达到位就具有大家常常谈到的当代性和世界性。
画完后我发给几个朋友交流,有朋友看了说是“城郊变乡村”,“《山乡巨变》油画版”,也有说是“一下把咸丰画成了解放前”,还有说“你这幅就成了历史的记录”!我在微信里发给他们微笑表情。其实无论是发展还是后退,我只想通过我手中的画笔呈现给当代人和未来人,让这些土家苗家人的天、地、物和不尽的人物故事在我那些大大小小画面中凝固和永恒,让乡音永远不停歇地回旋。
完稿于2020年3月1日于湖北省咸丰县高乐山镇大坝富泰大厦二期二单元23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