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比全景式摄影更令人感动的图像,这是比宽银幕电影更令人震撼的画面,在艺术家曹敬平以画笔营造出的巨幅作品前,我们重新审视着这些带有浓厚中华美学色彩的风景,神游着历经无数风雨却依然秀丽壮美的如画江山。
中国宋代山水画大师郭熙在他的理论著述中曾经满怀深情地说:“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1纷扰杂乱的都市生活令人常常有远离尘嚣的愿望,而山水画正呼应着这种来自于心灵深处的需求,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对自然的崇拜也极大地影响着古代知识分子,作为一个品味极其高贵的类别,山水画在中国传统文人艺术中一直享有特殊的地位。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并曾经留学德国的曹敬平是一个年轻的绘画天才,近十年来,他曾以昆虫题材的巨幅绘画入选过众多国内外艺术大展,其精妙细腻的写实画风影响了许多画坛新人,那关注地球生态的环保主题更征服了无数观众,他的作品也已经被上海美术馆等多家艺术机构永久收藏。以充满诗意的激情为人文底蕴,以银勾铁画的线描为基本语言,2006年,曹敬平开始全面转向东方情怀的风景画创作。他执著于对中华名胜的描绘,春风艳阳下的北海白塔,灿烂夕照中的颐和园昆明湖,雪雾烟云中的黄山,澎湃奔涌的钱塘大潮,粼粼波光中的太湖石以及阳光中变幻无常的云朵,都成为他笔下令人感动的视觉诗篇。其实,这些中国人非常熟悉的名胜,曾为无数文人歌咏,也被历代画家描绘,已经是难以再出新意的题材,而曹敬平用当代艺术家的视角,峰回路转地跨越了“中国山水”和“西洋风景”的传统概念。他从西方照相写实主义的绘画语言入手,最终又突破了写实表象上的技巧炫耀,在融合了传统中国山水画的线描和皴法,又借鉴了西方绘画对光影和色彩的表现后,他的作品开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视觉魅力。
用来源于西方的油画手法表现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蕴,这种创造性的尝试本身就带有很大的风险,以色彩、光影和透视来表现空间的油画技巧与用线条、皴法和墨色来抒写意境的毛笔美学如何取得和谐,就成为曹敬平必须突破的重要关口。于是,敦煌壁画、民间美术甚至日本浮世绘都开始成为他的另类视觉资源,他对喷笔的熟练运用在渲染气氛方面发挥出惊人的效果,而扎实的书法基本功则令他可以直接用毛笔在画布上勾勒点染。在对马远的《水图》等一系列经典山水图谱进行深入钻研后,曹敬平笔下的线条出神入化地飞扬起来,喷绘、勾勒与晕染等技巧的重复叠加,创造出了空前动人的画面。这是油画和水墨画都难以表现的独特视觉印象,那些富有力度和节奏感的线条成为画面上当仁不让的主角,而这种以线条为主要造型语言的绘画样式,从一开始就渗透出了浓厚而独特的东方情怀。2008年,曹敬平又开始了在他的新式山水画中增添点景人物的探索,功夫高手、时尚游客与经典园林景色交相呼应,视觉形象带有强烈的当代感,这是一次具有冒险性质的探索,其结果很可能是开启一个全新的作品系列,我衷心期待着这个充满挑战的系列获得成功。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研习方法是以临摹经典为主的,与古人不同的是,曹敬平是一个酷爱旅行的人,他作品中的许多风景都是他挚爱的名胜。古人的创作大多是从文本到文本的,而曹敬平却更重视第一现场的切身感受,置身于壮观的山水之中,更能够激发他的灵感,借助写生和摄影,他把最鲜活的感受记录下来,即使在依据古代画法所完成的作品中,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他那独特的、直接来源于自然的情感经验。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各国流行文化样式也有着强烈趋同倾向的今天,曹敬平的作品,体现着一位中国当代画家对祖国传统艺术的文人式观照,愿这样的态度能够唤起观众们心底久违了的民族美感,这或许可以成为培养各民族文化自信,进而抵御“文化全球化”潮流的心理基础。宋代文学大师苏轼曾在他的著名词章中感叹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2如今,当时的豪杰已经杳然远去,昔日的江山依旧壮美如画。
李旭
2008年10月5日
注释:
○1 郭熙《林泉高致》第一篇《山水训》
○2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