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时常到大山间去喊叫,随之而来的是阵阵回声感到太有意思了。后来,在梦中回声时有出现。而且突然惊醒,觉得非常有趣,年过半百了,多年没有这印象。但看了郭兆祥的中国画《回声》,又引起了我无限的回忆与幻想。
您看那云雾弥漫的大山峡谷中,有一个牧童牵着老黄牛面对大山峡谷在高声喊叫,在画面上我们虽然听不到声音,但“此处无声胜有声”从这饱满的构图里,在那横山纵谷以及云雾的穿插中特别是在人与牛的动态上,让观众感到了回声在山谷中震动,万山回应,如雷贯耳。
这幅作品可以说气势博大,气韵生动。画家在“经营位置”上是下了功夫的,画面里没有天空更显得峻岭重重,而留白的云雾让人“透气”,感到生动自然。在“应物象形”上,画家用写实的的手法来描绘,让人一看就懂,且如身临其境,在“随类赋彩”上,画家用花青同一了色调,既表现了群山的本色,又烘托绿化的山川。而人与牛之桔黄色,则起了“万绿丛中一点红”的作用,比例虽小,反而显得更为突出,在“骨法用笔”上,画家有传统功力,但他不用传统的皴法,而是吸收了新的表现方法,采用反复皴纸的技巧,将山岳形态表现得十分自然又恰到好处。还应提到的是,作者郭兆祥是一位支援大西北的上海青年。他从小热爱书画艺术,虽然没有进过高等美术院校,但他虚心向前辈请教,刻苦钻研,特别是近三年来入学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平凉分校,有很大进步,被评为优秀学员,并留校任教。他的书画作品具有大西北粗犷、宽阔、浑厚的特点。作品同时又具有清秀、灵气之因素。因此,他的一些作品在北京、广州、深圳、西安、兰州等地展出后,受到观众与专家的好评。
朱冰(甘肃美协常务副主席)
《兰州晚报》1989年12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