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博
2003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2007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学士学位
2010 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交换留学
2013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现居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教师,上海美术学院岩彩绘画工作室课程教师
 
主要个展
2019  七个关键词的生日——孙博作品展,798桥艺术空间,北京,中国
 
主要联展
2019 周而复始——综合材料绘画学术邀请展全国巡展,吉林艺术学院美术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馆、重庆市美术馆、深圳大学美术馆、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
2019 遇见敦煌——圣地与朝圣者,朗空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9 伟大历程 壮丽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8 文明的回响——致时代,陶溪川美术馆,景德镇,中国
2018 时代肖像,太庙艺术馆,北京,中国
2018 光阴的故事,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展览馆,北京,中国
2017 丝路与世界文明——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7 丝路•岩语——中国岩彩绘画作品展,宁波美术馆,宁波,中国
2017 将岩彩进行到底——岩彩绘画作品展,锦都艺术空间,北京,中国
2016 旋构塔•青年艺术实验场,时代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6 丝路•岩语——中国岩彩绘画文献展,炎黄艺术馆,北京,中国
2015 文明的回响•穿越敦煌,太庙艺术馆,北京,中国
2015 青年艺术100,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中国
2014 “十年一验”实验艺术教学十年成果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4  来自水墨的新语境,寺上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3 “千里之行”2013届优秀毕业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3  新风景II,季节画廊,北京,中国
2013  没有天空的城市:青年当代艺术展,元典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2 “年轻力量”第三回展,环铁时代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1 “和而不同”实验艺术文献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1 “东南西北”油麻地文化艺游,西九龙,香港,中国
2011  第四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0  “东方色彩 中国意象” 岩彩作品展,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中国
2009 “中央美术学院素描60年”大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中国
2009  现代艺术DRAWING展-景-,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馆,东京,日本
2009  第五届拉丁美洲双年展,库里蒂巴,巴西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重生”的意义——葛玉君中央美
· 岩彩使创作者自身升华
· 时间与自我:艺术家孙博“七个关
·  七个关键词的生日:孙博作品展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重生”的意义——葛玉君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在当代艺术的语境当中,岩彩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顾名思义,岩彩之“岩”,即代表矿物质粉末,强调其材质属性,而“彩”则指涉色彩。岩彩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彩陶、帛画、漆画以及古代壁画的创作中。宋元以降,以水墨为主要媒介、语言的文人画兴起,进而使岩彩画逐步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
因而,在当下对岩彩画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一方面,对岩彩画的历史溯源及所塑造图像背后信息的探究,在某种意义上为我们研究其所传递出的文化、哲学等历史讯息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与窗口;另一方面,对岩彩媒介所表现出的色彩谱系的梳理,在一定程度上则是对中国绘画色彩体系的一种重新认知、考察与建构;与此同时,将这种绘画媒介引入到当下的艺术创作当中,媒介本身及其所带来的文化属性,无疑会给当下创作注入一种新的可能性。换言之,一方面可能带来的是媒介本身的“重生”,另一方面则是传统色彩体系的某种“重生”,当然更为重要的则是“岩彩”所蕴含的文化属性的“重生”……
 
本次展览的艺术家孙博先生就是岩彩画创作的一位重要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在我个人看来,在他的创作中,关于岩彩的研究和运用,大致可以分为几种形态。其一,是具有岩彩文化属性的创作。比如《海神》与《鹿王》这组作品的灵感就来自与对龟兹壁画近一个月的临摹,在那段时间中,孙博每天都跟一千多年前的壁画近距离接触。每一幅壁画的形象塑造、媒介材质、语言特色都是他研究的重点,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幅幅壁画背后封存怎样的历史记忆,怎样的佛学智慧,怎样的文化指向?则潜移默化的为孙博进一步的创作打开另外的思考空间。我们可以看到,在《海神》与《鹿王》中,孙博正是对古代壁画进行的意义与图像上的重新解构与组合。通过对壁画创作中的元素进行整合,一方面展开了对色彩的重组,对图式、布局的重组,另外一方面则是对内容的重组。通过这一系列的重组,孙博不仅在媒介材质、形式语言上对岩彩有了深入的认识和研究,更为重要的是,对岩彩背后所表达的图像内容和文化属性有了更深刻且宏观的整体关照。而作为主体之一的岩彩画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上的指向,在某种意义上直接影响到作为另一主体的艺术家孙博先生在绘画创作中所诉诸的意义与价值。实现了一种所谓的美学“移情”。
其二,在孙博的创作中体现出一种对色彩谱系的高度关注。他2013年创作的《第七日》系列,尽管在命名上借用《圣经》中安息日的象征含义,进而表达“既是结束又是开始”的意思。但在我个人看来,这系列创作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对岩彩色彩体系的研究与运用。而这一研究的价值则在于对岩彩的文化审美特征的呈现。在孙博的《第七日系列》中,他的岩彩创作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虽然使用的材料都是矿物颜料,但是其所表达的则更加具有当下人的视觉意识,充分传达了艺术家的对当下生命状态的一种折射与反思。在画面中,孙博分别运用了红、黄、蓝等不同的色调,来表达他对时光、对历史、对记忆乃至对人生的“凝视”,在这种“凝视”中,既有理性的塑造,同时又包含了忧伤、无奈、憧憬与期待……
其三,作为媒介的“岩彩”的现代表达。对岩彩的研究,更为重要的并不是要回到古代,而是将其运用到当下的绘画创作当中。在我个人看来,孙博的《石空》系列,恰恰是一种岩彩媒介的延伸与运用。在这批作品当中,孙博采取“石空”与“时空”隐喻的关系进行创作。画面中,用岩彩这种传统的媒介,塑造了多个具有典型的文化特征的太湖石的形象,不仅将太湖石的瘦、漏、皱、透等特征表现无疑。同时,还使画面具有肌理感、立体感和穿越感。而且在这种基础上,孙博用一种带有硬边、棱角的,产生于现代工业文明以来的直线形式对画面进行破坏,与太湖石形成一种紧张的博弈的关系。而正是在这种对抗和博弈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新的秩序和新的建构,以及新的意义上的表达,一种令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的话题。
当然,在我个人看来,孙博最为重要的创作则是2019年的《须弥》系列和《重生》系列。这是因为,在这两个系列当中,孙博将其对岩彩从临摹、写生,再从媒介材质到形式语言的运用,最后融入到自己的理解和对当下的感受之中。《须弥》《重生》的创作,呈现出一种具有当代意义的岩彩画形态。我们知道,“须弥”一词原是梵文音译,为印度神话中的名山。在佛教观念中,是诸山之王,世界的中心。而在孙博的创作中,他将矿物质颜色的特点充分的进行了呈现,并且将古代壁画中的题材进行了片段式的塑造与重组。壁画中的形象以及形象背后蕴含的历史,仿佛都在告诉我们一个曾经的、丰富的、复杂的、多元的历史记忆。将这系列片段进行重组之后,我们会发现它所带来的一种当代性的视觉冲击力,同时更表现为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关照:我们对一种片段式的破碎的文化传统该如何对待?如何再现、融入与重构?一个当下敏感的话题。关于《重生》,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我想一方面表达了孙博对于岩彩画的重生的理解,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他经过了这一系列的研究之后,真正意义上在自己的绘画创作上得到了一次“重生”。《重生》系列作品,已经不像《须弥》那样,还有局部的形象塑造,而这些形象被各种个样小的色块儿所代替。而这些色块儿被无序的排列在一种钴蓝色的基调氛围中,而整体画面又被塑造为不同的石头的形象。正是通过不断的重组和不断的塑造,在一系列丰富性与复杂性的支撑与依托下,最后形成一种与众不同的看似“平静”的画面效果。
因而,对孙博先生创作的解读,我想不仅仅是一种对传统技法以及媒介属性的追问,也不仅仅是一种对传统色彩谱系的研究性考察。而是一种对当下的、深层的生存状态的敏锐感知与学术探究,一种个体生命体验的注入。而这种感知与注入的背后却是对丰富的历史编码与文化讯息的追溯。我想,这正是孙博这批研究性绘画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基于此,岩彩的媒介及其文化意义上的属性以及孙博对艺术的理解与对当下时空的体验,在某种意义上,在其画面中都得到了“重生”……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