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5日 11:24
来源:中国西藏网 作者:杨涛
宋卫风,中国美术学院青年教师,在首届“和美西藏”美术作品大赛中以一幅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大昭寺广场》打动了大赛评委,获得优秀奖。这位青年实力画家是怎样走上了绘画之路,又是怎样与西藏结缘呢?本网记者专访了这位充满活力的画家。
趣之所使,必有所获
1978年,宋卫风生于浙江嘉兴的平湖。他从小就对绘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父母虽然并不懂美术,但是看到他对绘画的这份痴迷,也就不去过多地干涉,这给他绘画兴趣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空间,他常常沉醉在自己五彩斑斓的绘画天地之中。
进入初中后,宋卫风遇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位伯乐——他初中的美术老师。老师非常喜欢这个对绘画一往情深的男孩,开始对他进行了美术上真正的启蒙,由此他也开始了比较系统的绘画学习过程。初中毕业时,在美术老师的大力鼓励下,他放弃了考高中的机会,而选择了一所美术中专。这个选择对他来说可谓是命运的一次重要转变,因为在此他遇到了自己的又一个伯乐,一位在美术界很有影响的前辈成为了宋卫风的美术专业教师。在他的指导下,宋卫风的绘画技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眼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开阔,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激活,为自己的绘画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四年后,对艺术执着追求的他在老师的鼓励下做出了人生道路上的又一个重要选择——报考中国美术学院。趣之所使,必有所获,经过努力,宋卫风终于如愿以偿,进入了中国美术界的最高学府,实现了自己的新跨越。在这个专门培养美术人才的学校里,他像一块海绵一般,除了学习自己的版画专业知识外,又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各种知识和技能,同时中国美院具有的国际性视角的学术环境也使他自身得到了一个全方位质的提升。
情之所至,有感而发
谈到创作,宋卫风变得严肃起来,他认为自己的美术创作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有感而发,是来自内心最深处、感情最真实的流露的外化。他深情地说,他将每一幅作品都当做自己的一个孩子一样,每一幅作品的完成都像一个孩子的诞生,都是自身生命的一种延续。自己创作的“生•发”系列作品就是这一创作理念的生动体现。之所以命名为“生•发”,就是因为这些作品的创作灵感完全发自内心,而不是应景而作或者是为了迎合别人的观点而作。
他告诉记者,他的作品也许暂时并不能为别人所了解和接受,对此他很坦然,因为这就是他创作的本源所在,也是他作品的风格所在。这就好比一个初出乐坛的歌手,如果没有自己特有的风格,而只是去为了迎合当前的流行口味而刻意模仿周杰伦或刀郎,那么结果,或是他永远也不可能超越他所模仿的歌星;或是他也不会有自己真正传世的作品。他说作品只有发自内心,首先感动自己的东西,才可能感动其他同行和观众,也才可能成为历史的经典。
心之所向,感动西藏
宋卫风由于创作采风,曾先后两次去过西藏。谈起西藏,他眼中透出一种心驰神往之色。他说西藏天高云澈,雪峰晶莹,草原从容沉静,处处彰显的魅力都是创作的绝佳素材。多彩的民风,虔诚的信仰,人与大自然和谐的天然画卷无处不让人透露着感动,此次他的参赛作品《大昭寺广场》就是源于他在拉萨大昭寺采风时的有感而发之作。他希望通过这幅作品展现西藏人们对宗教所表现出的那种深沉的情感,对信仰的执着追求。信仰已成为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他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大昭寺广场》由此得以成型。同时他也希望通过这幅作品,作为给现代人信仰缺失的一种警示。
宋卫风谦虚地说,虽然这幅画作此次获了奖,但是重新审视,版画专业出身的他对此次的水彩画之作,仍感觉有许多可以改进之处。谈到此次“和美西藏”画展作品中所流露出的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宋卫风谈到,西藏是中国的西藏,也是世界的西藏,是全世界共同的财富。一方面,西藏传统的艺术绘画手法应得到充分的保护,另一方面,也应当利用一切优势来表现西藏,美化西藏,对外介绍宣传西藏。同时现在的世界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已经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世界村。各种文化、各种艺术流派只有做到百花齐放,做到相互包容、相互促进,这种人文情怀表达出来的西藏也才能被更多藏区以外的人所接受。
最后这位青年画家希望通过中国西藏网这个平台,能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西藏文化,实现文化间更加深入的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