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崇涨(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省水彩画家协会主席)
卫风在大学毕业下乡那年和于洪两人第一次去了西藏,到了拉萨,去了羊卓雍湖和纳木错等地方。那年的进藏经历对于一个刚二十出头的小伙来说是铭记一生的,我想那边的很多藏区事物对于当时的卫风来说也是极其新鲜刺激的。他说他当时被西藏感动的流泪过,也很难确切地说清楚那是一种怎样的情绪。他在藏旅途中画了一些画,拿着老式凤凰胶卷相机拍了很多照片,一路上经历了很多趣事险情,交集了很多朋友和故事。每当说起这些经历,即使岁月飞逝了将近二十年,也物是人非了,但卫风对西藏的情结,从他那述说的真实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某种力量在影响着他。我想这也是有很多画家在画西藏的原因吧!
他的《大昭寺广场》系列水彩作品是西藏回来后若干年在整理照片时慢慢开始勾画创作的 ,他一边回望着当年进藏的经历,一边推敲着画面。往往我们去过一个地方所能留存下来的物件且令人神往回忆的就是那些照片和记忆了!在其创作期间,卫风又有几次进藏区收集资料、补充所需素材。艺术家创作作品都是个慢慢劳作的过程,有艰辛也有惊喜,逐步地,《大昭寺广场》系列作品也就有了现在的模样。
《大昭寺广场》系列作品画面人物众多,型态各异,形式新颖。其实画面所体现出来的也无关乎绘画技巧,而更多的是在流露那种对西藏、对信徒、信仰的尊重。他把创作《大昭寺广场》当做一种修行状态去瞻仰西藏和膜拜虔诚的信徒,同时也是去释怀他自我内心的杂念。在画面的表现形式上,《大昭寺广场》力求宏大场域的叙述,采用俯瞰视角,以众多人物的罗列铺叙,再摒除一切场景背景的交代而仅留信徒叩拜的各种动态,其都是为了能让画面主题更突出,更直接体现作者的意图。画面具有很强的形式感和当代性,脱离出水彩画原有的模式范本。
《大昭寺广场》的创作一直在探索和延续,之前的创作作品也获得了很大的认可。有获得过“首届和美西藏美术作品大赛”优秀奖,并赴德国和澳大利亚进行巡展,还有参加了“深圳国际水彩画双年展”、“浙江省第十四届水彩粉画展”、“第二届南京国际美术展”、“第六届新星星艺术节”、“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等等一些重量级的美术大展。其实卫风的《大昭寺广场》系列作品能获得认可,更多的应该还是在其精神指向上的意义。因为我们现代社会在精神信仰方面的缺失,周遭又处处可见唯利是图的人和事,缺乏个体行为的自我道德约束,丢失普世价值观的底线所带来的种种社会影响和伤害,都是需要我们每个人来警惕和焦虑的。我们心怀救世主的片言只语,以创作诸如像《大昭寺广场》这样的作品来做出本能性的回应,其实也是艺术家们希望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善意的一点绵薄之力。
传统性水彩讲究用水用色,而现当代水彩艺术结合着观念的表现。在传统与现代艺术夹缝中生存的艺术家们既要有传统艺术的底蕴又得时刻怀抱打破传统的信念,寻找着更适合自己的形式风格,秉承且发扬自我所擅长之优势,能创作出“形神皆备”的佳品实属不易。宋卫风就是在努力践行并不断靠近这种理念的艺术家,在探索和磨合的历程中力求完善,希望他越走越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