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醉

1977 生于江苏常熟

现居虞山之麓,诗人,艺术家,策展人,创办诗乐现场图文工作室,现为虞山当代美术馆副馆长,九灵犀书画院执行院长,艺评网合作艺术家

主要个展
2016 “醒来无味-陶醉的书写日常”,江苏,中国
 
主要联展
2018 “萦回(2018)常熟油画学术邀请展”,江苏,中国
2018 “另一种选择2018水彩邀请展”,江苏,中国
2018 “春满虞城(2018)九灵犀书画院书画名家邀请展”,江苏,中国
2017 “左东右西-第四届中美优秀作品展”,上海,中国
2017 “望江南•艺术(常熟)作品展”,江苏,中国
2017 “朝向|风景的刻度”郑宝成 孙鹍 陶醉三人展,江苏,中国
2016 “望江南(2016)风景常熟绘画展”,江苏,中国
2010 “作为生命的艺术-乐山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四川,中国
1994 “慧光杯全国青少年美术书法摄影大赛”,辽宁,中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写陶醉
· 对“醒来无味”的一种表述--陶
· 区别:关于陶醉的“醒来无味”作
· 星空——陶醉的书写日常
· 关于一个人书写的笔记
· 醒来无味 --陶醉的书写日常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星空——陶醉的书写日常>>
庞培/文
 
回到日常对当今每个成长中的画家,都是心灵的抽象构成,都是新而又新的挑战。日常中有生机。日常中有耳畔流逝的时间。日常中有散文,更有诗歌。当这名日常之中的画家——绘画者——更专注于诗歌时,他会着迷于什么样的新的本能?他对何种形式更敏感?换句话说,什么对于一名诗人气质的画家愈加重要?这里,生活在常熟虞山脚下的画家陶醉回答:神圣的日常。
十年来,他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的第一个画展,竟是一种书写、书法相合成的空间。悖谬的是:此展览进入观者视野的一件件书法,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创作或临帖之后的“模拟经典”,也即:一幅幅现成的书法。他所展现的,是汉字本身的,古老流动的字序、体例、法度、细部。在陶醉画展的书法空间里,作为书写形式日常载体的一个个汉字,是以最平凡、朴素的面目出现、公之于众的:信札、随笔、眉批、诗抄、诗论……。它们都被作者以一种不经意的绘画般典雅的形式,一一书写在方便拿到手的各种纸张、纸页、纸片上。各种裁剪大小不一的薄宣、毛边纸上。吊诡的是:书法,是以可能的绘画形式——也许是抽象绘画——出现在观者面前的。人们在这里,在这一小帧一小帧泛黄抑或崭新的纸面上,通过不存在的书法,观看朦胧而又真切的现代绘画;同时,借助于心猿意马的绘画练习,饶有趣味地观看了一回中国笔墨的汉字日常使用。在这流动的不确定深处,或许,偶尔会有真正活着的颜真卿、黄庭坚、王铎们在幻象般的汉字象形背后闪烁不定(显山露水),但这一切,实际上画展主人的苦心孤诣是:一名江南读书人在今天的审美生活:
他习画(油画)多年
他旅行,四处游历
爱好音乐、书法
写诗
……
这样一种艺术工作者的日常生活,其内在的精髓,是什么呢?
文字。色彩。音符。旋律。汉字象形和书写之美。
在这个人们大面积地,虚假地习惯了“大师经典”,甚而恭顺地默认了“艺术之恶”的年代,画家陶醉坚持“在沙漠上种花”,手持一束废墟之花——中国书法回归到书写日常阶段性的视觉美和空间感——他神情庄严向人们走来,片言只语地走来,同时,亦以新诗中脍炙人口的一首首清新之作、撼世名作,细读式地向我们走来。或许,我们见证到……:“我们”和“你们”融为一体。一种诗学式的绘画经验,亦未可知。
诗歌为什么重要?
书法为什么重要?
绘画为什么重要?
……
在纳兰性德的时代。“醒来无味”或许更值得回味。“……我大约三年级时学写颜体,后来学王铎、何绍基。结果发现何、王俩人,竟也是学颜的……”(陶醉语)今天,我们是否到了真正醒来的时刻呢?
绘画、书法,在当今中国,都以不同的方式沦陷了。没有比今天的中国人,对李白、杜甫更陌生的了。
这是一个散兵坑。一座沦陷战场上的单兵出击。
——死在书法里的汉字之美,比死在汉字之美里的书法,敦优敦劣?
——死在绘画里的世界,和死于世上的绘画、哪个更甚?
——展览所见的作品,应像一架梯子,架在日常和神秘、心灵或现实之间,爬到南方水乡的屋顶,望一眼时间的星空罢?
 
2016年9月11日
 
庞培  1962年生,诗人,散文家。江苏江阴人。著有:《五种回忆》《乡村肖像》《黑暗中的晕眩》《旅馆》《帕米尔花》《少女像》《低语》《四分之三雨水》《母子曲集》《谢阁兰中国书简》《西藏的睡眠》《童年册页》等著作二十余种。誉为90年代“新散文”代表之一。有自印诗集多种问世。作品获1995年首届“刘丽安诗歌奖”、1997年“柔刚诗歌奖”。参加北京《诗刊》社举办的1998年“第十四届青春诗会”。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文、法文。[1]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