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培/文
回到日常对当今每个成长中的画家,都是心灵的抽象构成,都是新而又新的挑战。日常中有生机。日常中有耳畔流逝的时间。日常中有散文,更有诗歌。当这名日常之中的画家——绘画者——更专注于诗歌时,他会着迷于什么样的新的本能?他对何种形式更敏感?换句话说,什么对于一名诗人气质的画家愈加重要?这里,生活在常熟虞山脚下的画家陶醉回答:神圣的日常。
十年来,他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的第一个画展,竟是一种书写、书法相合成的空间。悖谬的是:此展览进入观者视野的一件件书法,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创作或临帖之后的“模拟经典”,也即:一幅幅现成的书法。他所展现的,是汉字本身的,古老流动的字序、体例、法度、细部。在陶醉画展的书法空间里,作为书写形式日常载体的一个个汉字,是以最平凡、朴素的面目出现、公之于众的:信札、随笔、眉批、诗抄、诗论……。它们都被作者以一种不经意的绘画般典雅的形式,一一书写在方便拿到手的各种纸张、纸页、纸片上。各种裁剪大小不一的薄宣、毛边纸上。吊诡的是:书法,是以可能的绘画形式——也许是抽象绘画——出现在观者面前的。人们在这里,在这一小帧一小帧泛黄抑或崭新的纸面上,通过不存在的书法,观看朦胧而又真切的现代绘画;同时,借助于心猿意马的绘画练习,饶有趣味地观看了一回中国笔墨的汉字日常使用。在这流动的不确定深处,或许,偶尔会有真正活着的颜真卿、黄庭坚、王铎们在幻象般的汉字象形背后闪烁不定(显山露水),但这一切,实际上画展主人的苦心孤诣是:一名江南读书人在今天的审美生活:
他习画(油画)多年
他旅行,四处游历
爱好音乐、书法
写诗
……
这样一种艺术工作者的日常生活,其内在的精髓,是什么呢?
文字。色彩。音符。旋律。汉字象形和书写之美。
在这个人们大面积地,虚假地习惯了“大师经典”,甚而恭顺地默认了“艺术之恶”的年代,画家陶醉坚持“在沙漠上种花”,手持一束废墟之花——中国书法回归到书写日常阶段性的视觉美和空间感——他神情庄严向人们走来,片言只语地走来,同时,亦以新诗中脍炙人口的一首首清新之作、撼世名作,细读式地向我们走来。或许,我们见证到……:“我们”和“你们”融为一体。一种诗学式的绘画经验,亦未可知。
诗歌为什么重要?
书法为什么重要?
绘画为什么重要?
……
在纳兰性德的时代。“醒来无味”或许更值得回味。“……我大约三年级时学写颜体,后来学王铎、何绍基。结果发现何、王俩人,竟也是学颜的……”(陶醉语)今天,我们是否到了真正醒来的时刻呢?
绘画、书法,在当今中国,都以不同的方式沦陷了。没有比今天的中国人,对李白、杜甫更陌生的了。
这是一个散兵坑。一座沦陷战场上的单兵出击。
——死在书法里的汉字之美,比死在汉字之美里的书法,敦优敦劣?
——死在绘画里的世界,和死于世上的绘画、哪个更甚?
——展览所见的作品,应像一架梯子,架在日常和神秘、心灵或现实之间,爬到南方水乡的屋顶,望一眼时间的星空罢?
2016年9月11日
庞培 1962年生,诗人,散文家。江苏江阴人。著有:《五种回忆》《乡村肖像》《黑暗中的晕眩》《旅馆》《帕米尔花》《少女像》《低语》《四分之三雨水》《母子曲集》《谢阁兰中国书简》《西藏的睡眠》《童年册页》等著作二十余种。誉为90年代“新散文”代表之一。有自印诗集多种问世。作品获1995年首届“刘丽安诗歌奖”、1997年“柔刚诗歌奖”。参加北京《诗刊》社举办的1998年“第十四届青春诗会”。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文、法文。[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