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恒贵
1962 出生于中国安徽
1989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1998 入读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
现居北京,职业艺术家
主要个展
2012 叶恒贵作品展,阿特画廊,北京
2008 重造,少励画廊,香港
2000 叶恒贵油画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画廊,北京 
2000 中央美术学院同等学历研究生班作品展,并获中央美术学院王家廉油画奖
1998 叶贵恒油画作品展,北京世纪艺苑画廊,北京
1996 叶恒贵油画作品展,香港艺术中心
主要联展
2011 中国当代艺术七人展,阿联酋迪拜艺术中心  
2009 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当代艺术展,北京饭店
2008 第二届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歌华美术馆,北京
2008 香港艺术漫步,少励画廊,香港
2006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中华世纪坛,北京   
2005 “简体”香港展,香港
2005 “阁” 当代艺术展览 宋庄艺术大本营,北京
2005 “翻手为云,俯手为雨”展,TS1艺术中心,北京
2003 犀锐艺术中心当代艺术展,北京
2003 “聚焦中国”—参加由西门子公司策划的中国扶贫基金会组织的的“母婴平安作品义卖行动” ,东方新天地广场,北京
2001 首届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中国军事博物馆,北京
2000 中央美院研究生班毕业展,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北京    
1997 世界艺术品博览会,新加坡
1996 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1995 现代中国油画展,东京美术馆,日本
1994 第二届中国油画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叶恒贵:平凡生活的诗性维度
· 绘画已死和不可替代:叶恒贵谈绘
· 启发平凡:叶恒贵的绘画
· 世界越变化,我們越抽象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叶恒贵:平凡生活的诗性维度>>

 

艺术家叶恒贵的作品拥有直击人心的力量,他画面特有的碎片化场景和日常化处理,却拒绝惊世骇俗,连情绪都不会刻意植入,但却拥有抚慰人心的能量。

 
他让人惊艳的艺术履历和创作才情,并没有让他很热烈地去迎合这个时代,反倒一直是返璞归真的像个隐士般生活。
 
作为一个情绪内敛的人,纷乱繁杂的各种主义对于他来说都是身侧的浮光掠影,他的作品不服从于任何主义。
 
一直以来,叶恒贵始终在默默的作画,他的岁月被定格在目光穿越的任何可能之中,有时候画面中的不可名状感如同他亲自编织出的视觉大网,里面有艺术家所有的隐忍、铭记,甚至那些看似毫不相干的碎片化场景,皆被牵扯于他创作的脉络中,被画面定格。
 
1989-1998  •背影
 
80年代,正是前卫艺术风起云涌之际。正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的叶恒贵身边有很多同学被各种新思想、新潮流裹挟着踉踉跄跄地寻找着自己的艺术表达。而叶恒贵却总是沉浸在自己的画室里,这造就了叶恒贵身上一种不同寻常的沉着和冷静。
 
也是基于这样的性格以及思考方式,叶恒贵对卢梭等法国“稚拙派”艺术一见倾心。叶恒贵认为“稚拙派”是西方现当代艺术的源头,对它的关注即可以对西方现当代艺术的流变进行有效把握,而更重要的是“稚拙派”以对原始质朴的追求实现了对绘画语言的发现与再造,犹如“凤凰涅槃”式的在否定之中而脱胎重生。
 
1989年,叶恒贵从中央美院毕业,被分配到湖北武汉的华中师范大学美术系工作。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日常抒情,创作了大批颇为雅致的作品。此后不久,叶恒贵连续参加了几届中国油画展,因其作品带有的优雅气质,以及将日常事物引向形而上的诗性追求,而开一种淡雅古朴的画风,被专业界所关注,由此崭露中国当代画坛。     
 
不过,9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处在敏感地带,从关注艺术转向了关注社会。这是“玩世现实主义”、“政治波普”和“艳俗艺术”等艺术潮流泛起的背景,也是玩世、泼皮和调侃之风盛行的原因。
 
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背景下,尽管叶恒贵的艺术因为塑造了某种悠远的诗意,而受到不少专业人士的关注与认可,但由于与整体的艺术潮流不符,却始终处于某种边缘地带。那些年,叶恒贵就是这样坚持逆流行走,有足够的自信远离时代潮流,在自己的艺术风格中默默地潜行,创作了不少有意思的作品。
 
1998-2006• 表情
 
“表情”系列亦是如此。90年代末期的叶恒贵得到了回到母校读研究生的机会,毕业后,他决定留在北京,成为一名职业艺术家。叶恒贵意识到图像的重要价值,并开始在自己的创作中进行有效“利用”。他以现实中的人物肖像为描绘对象,借用了流行图像中最突出的“大头贴”形式,但是艺术家又以“表情”作为创作关注的焦点,在现实图像的基础上进行大量“扭曲”和“变形”,使之达成某种匪夷所思的效果。
 
事实上,叶恒贵对于图像的肆意利用,表面上或许被阐释为以画家的身份对图像真实性本身的怀疑,然而在更深的层面上,这也隐含着他对现实生活的审视眼光和质询态度。沿着这样的思路,叶恒贵逐渐展开了自己的艺术创作。
 
2006-2013 •社会
 
在这一时期,叶恒贵执着于对自我表达的探索,他尝试了很多关注现实社会的题材。
 
“大场面”系列,通常是中国社会生活中引人关注的视觉焦点,它涉及了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叶恒贵选择的“大场面”,大多是普通人的生活部分,一方面刻意回避了与“大事件”或者“大新闻”之间的现实联系,一方面艺术家也认为这些普通人的生活才是中国现实生活中最真实的组成。
 
在这一系列中很多的场景都与“天安门广场”联系在一起,而描写的对象大多是匆匆经过的“游客”。为了制造所谓的真实性,画面的图像刻意呈现出了某种的不完整性,仿佛是随手的拍摄甚至是“偷拍”的效果,譬如明显偏低的镜头位置和仰角的视线角度。
 
“风景”系列是在看似平静如水的画面背后隐含着艺术家独立而自在的创作态度。艺术家有意识地利用了“对焦”的日常经验,刻意将远景表达得清晰明了,而将突出的近景表述为朦胧的一片。这种反向的处理方式,充分利用了摄影术的原理,但是却与现实生活的体验背道而驰。
 
对于叶恒贵来说,这个时期是困惑的,在艺术的世界中,叶恒贵徘徊与犹豫。也在将创作观念与当时流行题材当中感到迷茫。
 
但是,在寻找和尝试中,叶恒贵始终在自我反思,其反思的结果,就是回到原初最本真、最朴素、也是最自然的表现状态,既不被主题所约定,也不被风格所规范,而是由心出发,去捕捉生活中隐藏的激情和流逝的诗意,创造属于自己的自然主义艺术观。
 
2013-2023• 日常
 
从2013年开始,叶恒贵开始放慢自己创作的速率,并信奉一种自然而然的因缘际会。很多的创作仿佛重新回到了起点,譬如他的“静物”系列,其题材令人联想到他90年代初的《静物》,但画面已经清净得只剩下一件物什,单纯得只有了一个颜色。
 
叶恒贵似乎已经触碰到了所谓真实性的真实本质,它无需基于死板的逻辑,它也不依赖于刻意的推理,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才能够感受到它的存在意义。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