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家高尔泰先生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美是自由的象征。在油画艺术家张继渝这里,自由首先是一种行为上的选择,其次,它既是创作的手段,也是目的。正是基于这一思想与创作的脉络,张继渝的艺术作品成功地从美与和谐迈向了艺术精神的崇高。
当然,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命运的轨迹,每个艺术家都有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和独立的艺术风格。在艺术家这个群体中,张继渝的与众不同是多方面的。
毫无疑问,在中国当代艺术30年的壮观历程中,张继渝属于继“伤痕艺术”之后的“乡土美术”一派。众所周知,乡土美术开启了全球语境中东方身份与本土意识的话语形态。张继渝在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山那边》为代表的一大批油画作品,在《山那边》这幅作品中,画面上朴质的彝族牧羊女,含蓄温婉,若有所思,表达了艺术家对自然、人与生命的诗意的赞美。作品同时也体现了艺术家扎实的基本功和艺术才华。
再现、逼真、写实等艺术手法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那时大部分艺术家的主要表现手段,许多艺术家也就此功成名就,张继渝也是在各类展览中屡获奖项。假如以此发展,在那个时代的流行价值观中,张继渝无论是参加各类展览还是以此名利双收,皆为自然之事。
然而,张继渝却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完全抛弃既有的成就,既有的视觉语言方式,开启了与流行价值对抗的艺术旅程。
与流行价值对抗,是一种置死地而后生的选择。失败的必然性远远大于成功的偶然性。在这一点上,张继渝是果断的也是幸运的。据他的朋友描述,转折发生在2008年的云南东川写生。“东川属于高原气候,天气瞬息万变,阴晴不定,对于作画极为不利,画家也被这样的情形所困扰,按照以前的画法完全不能胜任,但是云南那七彩的霞光,明朗的天空,落日的余晖都感染着艺术家,一种莫名的绘画冲动油然而生,他以最快的速度来表达那汩汩直冒的情感冲动,以适应那变幻莫测的天气,于是直接使用大画刀调色、设色,画布在手起刀落中显现出一缕缕、一片片藴韵别致的景象,似梦似幻,色彩重叠交错,情景交融,与自然与心灵共鸣,画家向自由之境开始迈进。”
从此,张继渝仿佛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推动,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到目前为止,便创作了600多幅以《中国风景》命名的本土油画大系列,其中主要包括《川西篇》、《川南篇》、《西北系列》、《云南红土地系列》、《安徽宏村系列》、《重庆偏岩系列》等等。从这些作品中,可以清楚的归纳出其技法创新与精神升华的脉络。
东川写生是张继渝艺术创作的重要转折。从那里开始,他拒绝了室内创作。他的每一幅作品都直接面对自然,激情挥洒,在写生与创作之间自由行走,交叉、互融、模糊边界,进而形成自己独立的绘画语言。
正是这一直接面对自然即兴而作的创作方式及其系列作品,完整地呈现出了张继渝独立的艺术特征:在色彩方面,张继渝凭借着天生的对色彩的敏感,和长期从事色彩教学的深入研究,成功地将色彩的应用从表现激情升华到了用色彩造境的高度。在追求色彩自身的纯度与响亮中达到浑然天成的和谐与美感;在绘画语言方面,笔法上虽然仍然是以画刀为主,但他引入了中国大泼墨与写意的手法,酣畅淋漓中不失匠心,笔触生动、大气,收放自如,在无序中见有序。在随意中驾驭那些偶然流淌的油彩,刀笔并用,肆意挥霍,大量的油色互破、渗化堆积成一种痛快淋漓的、藐视一切的视觉力量。因此,作品中自然而然地流淌着独特的东方气质——既有如向日葵剑走偏锋的色彩运用,也有如川西梨花系列作品别具构造的幽远意境和伤感情怀。
张继渝曾在自述中说:习画需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在逍遥自在中生发,在优哉游哉中感悟,既忠实于自我,又博采众长,唯有这样才会兴趣盎然,意气风发,且以平和而虔诚之心态关爱自然,善待万物……在正是基于上述独立的艺术特征和用平凡的眼光来对抗变迁的人生态度。使得他的作品在精神性上将中国文人写意精神同西方抽象表现主义非常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达成了中国本土油画创作的当代视觉效果。
艺术是一场战争,一场撕裂自我的决斗,这场战争没有尽头,如果看得见,那一定是生命的终点。在这条路上,许多人于纠结徘徊之中,早已半道上灰飞烟灭。30年的艺术人生,张继渝籍着平凡的心态,澎湃的激情,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与流行价值对抗,在别人尚未意识到之时,他从一开始就把写生绘画当做一种全新的创作形式来表现,而不再是对创作作品的补充,由此很快形成自己独立的风格,且渐趋完美,这便是他最大的艺术成就。
艺术批评家 石维
2016年于成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