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武
1960 生于河北省唐山市
1986 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
现为上海美术学院岩彩绘画工作室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北省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艺术委员会主任;河北省保定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中国岩彩绘画课程构建者
 
主要展览
2019 溯源重生——当代岩彩绘画创作展,上海,中国
2017 丝路岩语—中国岩彩绘画文献展,宁波,中国
2016 学院与当代艺术——2016当代河北省艺术邀请展,河北,中国
2016 丝路岩语—中国岩彩绘画文献展,北京,中国 
2015 岩语—2015中国岩彩画邀请展,北京,中国
2015 岩彩—东方画家作品展,北京,中国
2013 北京意象—创意大兴,北京,中国
2012 北京意象—大美房山,北京,中国
2011 素.色—张新武岩彩画作品展,北京,中国
2011 北京意象—山水怀柔,北京,中国
2009 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武汉,中国
2008 吾对材质——中国岩彩绘画邀请展,北京、武汉,中国
2008 记录当代——中国美术家代表作品邀请展,北京,中国
2008 北京风韵——古都新貌,北京,中国 
2007 张新武作品展,波士顿,美国
2007 北京风韵——山水清韵,北京,中国
2006 悉尼国际艺术节“面孔.中国制造—中国青年工笔画名家肖像展”,悉尼,澳大利亚
2006 莱恩阿特当代艺术展,比利时
2005 上海春季艺术沙龙展,上海,中国
2004 中国工笔画精品邀请展,北京,中国
2004 学院工笔——首届全国美术院校青年名家精品邀请展,北京,中国
2003 精致与精微——中国工笔重彩小幅画作品展,北京,中国
2003 回顾与展望——中国重彩画邀请展,北京,中国
2002 融合.互渗——当代中国画家新作展,上海、武汉,中国
2001 与世纪同行2001年工笔重彩艺术精品展,北京,中国
2001 西部.西部——全国综合材料绘画邀请展,西安,中国
2001 首届中国重彩画大展获优秀奖,北京,中国
1999 河北省美术作品精品展览获银奖,石家庄,中国
1999 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上海,中国
1998 首届文化部重彩高研班师生作品展览,北京,中国
1998 第四届全国工笔画大展,北京,中国
1998 98中国国际美术年.中国山水.油画风景展,北京,中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 案边随笔
相关评论 更多
· 隐约幽谧的情致—张新武画作观感
· 悸动的心灵 自由的品质——张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隐约幽谧的情致—张新武画作观感>>

张 智 慧 河北美术家协会理论艺委会

 
 
离开了对自然形态的简单描摹,淡化形的意识,径直走向了情感与精神的直接表达—张新武的作品—开始就站在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上。
 
    起点既高,视野必宽,在丰富的艺术遗产面前,新武清醒的认识到,任何一位画家,已不再苦恼没有合适的载体传达自己的情绪。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己的情绪与观念,应该用怎样的艺术语言来传达,而这种语言又区别于他人,又无法被他人轻易的克隆或借用。当然,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当是保持艺术语言的整体性,也就是说,随便抽取艺术语言中的任何一部分,当它离开了艺术语言的整体语境,被抽取的部分立即成了无生命的材料罗列;其次是艺术语言的纯粹性与画家精神境界的完美结合,即无画家的人生阅历,情感经历以及画家对自然万物的切身感受,多么鲜活的艺术语言都会逐渐僵化与扭曲,成为毫无生命力的空壳。
 
    从以上两点看新武的作品,就能深刻感受到其作品艺术语言的独特性与风格化。其独特性在于,他对自己使用的岩彩的鲜润光丽,以不同颗粒的趣味表现为切入点,将岩彩的表现力,做最大限度的挖掘。他这样做,不单纯是为了“形而下”的画面效果,而是赋予材料“形而上”的精神内涵,而此延伸下去,使创作逐步风格化的同时,既能对工具材料娴熟驾驭,又能使画面不失灵动,洒脱的效果。新武艺术创作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成功的做到了这一切。
 
    新武是一位既勤奋又极有艺术潜质的画家,他的画,亦虚亦实,如梦如幻,飘渺清虚,闲寂神秘。他创作的《静物系列》,《山系列》,《浮游系列》等,以不同的手法从不同的角度,传达自己面对自然的独特感受,他的每一个“系列”,材料运用与艺术趣向有很大差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每个系列的完成,都牢牢把握着载体的有限性与精神的纯粹性的结合,而这一结合,恰恰是其作品暗示性与隐寓性的源泉所在。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新武的作品里,以抽象因素为主导的绘画模式的出现,几乎是必然的。他的作品,叙述性,寓言性被压缩到了几乎消极的程度,这使解读他作品的人,如不暂时从以往的欣赏习惯中走出,就难免有几分沉重与迷茫。他精研西方古典绘画,但只是提取其中的和谐因素;现代绘画光怪陆离,但多样的图式,开放的思维,心理因素的进一步介入,艺术对生活干预等方面,仍对他有所启发。比如,他喜欢表现主义绘画的个性张扬,但不喜欢它过份的夸张与绝望;他欣赏波洛克的随意,蒙德里安的冷峻,但回避前者的表面化,后者的几何化。在借鉴这一环节,他既审慎又目光独特。他喜欢在看似随意的创作过程中,始终对位于内心的某种感受,画面上每一块颜色的填加,都使心中的某种情愫有所消解,在略显粗砺的原始意味中,体现出高雅深沉的趣味来。
 
新武是一位很有激情的画家,但他不喜欢画面的戏谑感与呼啸感,他关心人们的基本需求,注重身边看似平淡却意味深长的日子。因此他的画含蓄,隐忍,在精微与冷静中,构筑自己的不同凡响。
 
 所以我觉得,想从他的画中寻找技法,明晰构成,完全是徒劳的。因为构成他作品的每一部分,完全不是确定的实物所指,而是主观化了的内心模仿,是沉思与偶得相结合的产物。在这里,色彩关系,画面节奏,颗粒粗细,整体均衡等,都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而这些隐退的功能,经过新武别巨匠心的组合,又以全新的面貌,昭示众人。
 
我不知道在他的生活中,究竟有多少次刻骨铭心的震撼,只知道他经历过七六年的唐山大地震,亲眼目睹了自然暴怒的一瞬间,人类的脆弱如同蝼蚁。为此,新武深深感到人生如寄,聚散无常,生命迅忽,去如逝水。我不知道这一经历化作了他意识的哪一部分,但我觉得,新武作品中的神秘,多释,不确定与淡淡的忧郁,多少与这段经历有关。他的《浮游系列》似山似水,又不是山水,你能从中读出很多感觉,却无法说出你究竟读出了什么,隐转迷茫,画意流动,你的心,好象被莫名其妙的缠绕,碰撞,抚摩之后,忽然感悟孔子所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读新武的画,在低回与感叹之余,你会对人生本质有一份切实的体认,在对自己灵魂的自主中,更能感受生存的快乐。
 
所以新武不肯轻易离开自己的岩彩与图式,因为那是他隐约幽谧的情致所在,也是他精神落脚的神秘家园。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