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
有的批评家认为艺术家个人的创作只是个人思想、情绪的抒发,并不寻求政治的表达或并没有体现政治的影响,这是不对的,尤其对于当代艺术来说,政治性和批判性贯穿着作品的始终。
以肖鲁为例,男性批评家们常常会认为“枪击《对话》”如果仅仅是出于情感的话就会太狭隘,如枪击事件后唐宋接受采访时那样,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对于这件作品和这个事件侃侃而谈;而女性批评家们则认为“枪击《对话》”本身只是女艺术家对于自己的情感、自己的过去遭遇的回击,她们高歌女性情感的伟大,为女性的地位不平,对男性批评家或艺术家向作品硬套上种种标签而表示愤慨。其实,正如高名潞所说的:“《对话》不仅是对现代艺术形式的破坏, 也是个人情感的极大爆发,这个爆发也和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情绪相吻合。所以,没有个人情感的极大爆发, 也就没有肖鲁枪击《对话》所引发的时代情感,反之, 没有时代性的启发, 也就不会有肖鲁个人情感的爆发,这两种爆发之间的对话或许就是肖鲁枪击《对话》这一行为所表达的登义,尽管它可能是肖鲁无意的或者是直觉地感受到的。”
肖鲁个人的情感悲剧是她创作的动机,然而这个情感悲剧并不是唯一的,对于她来说,悲剧的对象是她自己,但造成这一悲剧发生的却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正是由于那个时代的压抑和痛苦才造就了她个人的情感悲剧,所以说,不是由想要与过去的诀别之情决定,而是这压抑的时代才让她实施了“枪击《对话》”这一行为。
同样的,Kristine Stile在文中最后说到,将《枪击》的这段历史放进视角中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抓住波顿负责任地行为的伦理背景的年轻艺术家来说(就像波顿的那个学生)。此外,在那段行为艺术越来越多地被对于其复杂性和历史环境缺乏知识的批评家扭曲,被美术史家不基于作品就给出的理论扭曲,被媒体和好莱坞靠制作行为的大场面来销售书和电影而扭曲。认真地考察像《枪击》这种著名的且饱受争议的作品的来源越来越紧迫。
我们在看待一件作品时,不能将目光停留在作品的形式上,当批评家和艺术史家在评判这件作品时,对同时期艺术家的影响和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在当代艺术史上的地位--------哪怕艺术家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克里斯·波顿的《枪击》(Shoot)和肖鲁的《对话》的影响和在当代艺术史上的地位,正是在于艺术家对压抑时代的有力回击。同时,这种回击使艺术家在肉体的疼痛中,在自身镜像的破碎中,也得到了释放和救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