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鲁与唐宋
根据上文,我们可以发现,波顿和肖鲁的这两件作品还是有一定的不同。波顿创作作品的动机来自于一个社会性的事件,即肯特大学屠杀案,是“很大”的。而肖鲁创作的动机则来自于她自身情感的爆发,是很个人化的,是“很小”的。那么,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波顿由一个“很大”的动机来想要实施打枪这一行为,最终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实现,并竭力避免与任何伦理到底法律相冲突,而肖鲁由一个“很小”的动机来想要实施打枪这一行为,最终却在一个“很大”的空间里完成,并惊动了整个艺术圈和所谓的“试探中国法律的弹性”。笔者认为,这也许是一种巧合,也是一种男女之异,亦或是一种东西之别,在此就不作赘述。
符号:枪
什么是符号?韦布尔英语词典解释说:英语中符号一词(symbol)来自希腊字symballein,意指把两件事物并置在一起作出瞬间比较。这个词延续到今天,已有了更加复杂的含义。滕守尧先生在其著作《审美心理描述》中写道:
符号归结起来,主要有下列几种:1.是指某种用来代替或再现另一件事物的事物,尤其是指那些被用来代替或再现某种抽象的事物或概念的事物,如代表和平的白鸽;2.是指一种书写的或印刷的记号;3.在精神分析学中,符号专指那些代表着被压抑到心理深层的无意识欲望的行为或事物;4.在神学中,符号是指某种抽象的教条或概括。
很显然,对符号的上述解释,是相当简单的、但也指出了符号的最根本的含义,这就是:它是一种用来代替其它事物或含义的东西。而枪,众所周知的,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一书中提到梦到枪或者武器代表着暴力、攻击与反抗和性。那么,对于艺术家来说,“枪”这一符号在他们的社会环境中代表着什么?想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两位艺术家完成作品时各自国家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气氛。
美国从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 在经济危机不断深化的情况下,劳资矛盾更加尖锐, 社会危机日趋严重。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人民反战运动和黑人少数民族的抗暴斗争在美国国内燃起了烈火。再加上上文中所提到的肯特大学大屠杀事件,整个国家社会气氛异常压抑,约翰逊被迫在一九六八年的总统竞选中放弃争取连任; 当选总统尼克松则在次年一月的就 职演说中公开承认, 美国出现了“ 分裂” , 存在着严重的“精神危机”。
反观中国,1989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同心同德,艰苦奋斗——1989年元旦献词》的社论。社论指出:在改革的第十年,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问题,最突出的就是经济生活中明显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幅度过大,党政机关和社会上的某些消极腐败现象也使人触目惊心。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十五次全体会议,指出社会治安问题,是多种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解决社会治安问题,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通过教育、管理、法治等各种手段,消除危害社会治安的因素,实行综合治理。而2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总统布什谈话时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同时,异常巧合的是,同年6月在北京发生了与美国肯特大学一样的风波。
我们可以发现,在两件作品完成的临近几年,美国与中国都陷入了不同程度上的压抑之中,在美国,对反战运动的被镇压和以资本为中心的、压抑人性的、冷漠的社会制度的不满存在于广大美国知识分子的心中,并想以各种方式打破这种桎梏。在中国,由于八十年代西方思潮的传入,自由清新之风席卷全国,这与当时中国贫乏的精神建设产生了极大的碰撞,不少知识分子和艺术家都意图做些什么、改变什么,但是却苦于不知如何表达这种冲动。而枪,代表着一种反击,一种不满,同时枪在中国还有某种层面的隐喻,而由于不管在哪个国家枪击他人都是违法的,所以两位艺术家都选择了枪击自己,而这种向自己的枪击更加具有张力,可以更好地表现出艺术家们对于压抑时代的最强回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