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王鲁炎:我是我的敌人
时间:2020年06月06日 作者: 来源:ARTDBL 打边炉ARTDBL
王鲁炎:《浮》,600X600X1200cm,玻璃钢、缆绳、钢筋水泥,深圳,2019
ARTDBL:这个作品“非此地不可呈现”的理由是什么?
王鲁炎:“非此不可呈现”是我提出的一种理念,其概念是由语境决定艺术家做什么,而不是让那些和语境无关的惯性工作室思维模式与创作方法决定艺术家做什么,如此作品才是未知的,艺术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才不会被既有经验所束缚,才能不断让新的语境迫使艺术家做出平时做不出来的东西。我希望作品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场域化的。
我以这一概念完成的作品有:2014年在摩纳哥海洋博物馆“鲨鱼与人类”展览的参展作品《网》,2016年在外交公寓12号空间实施的“交流”个人展,2017年在鸭绿江美术馆举办的“2017——2018王鲁炎”个人展,2017年在博而励画廊“朋友之间”展览与张伟合作的作品《张伟与王鲁炎》,2018年在CHAO艺术中心举办的“72个艺术家和他们的房客们”的项目作品《612⇌6XX》,2018年在澳大利亚国家海洋博物馆“鲨鱼与人类”展览展出的大型户外装置《被向下的向上体》与《被向上的向下体》,2019年在乌镇“时间开始了”展览中的《开放的禁锢》等等。这些作品都体现出了“非此场域不可呈现”的理由,都与我以往以工作室思维模式创作的作品不同。这次展出的作品《浮》也是此类作品,即一旦脱离其所在语境,该作品艺术观念的自洽性就不再成立。
王鲁炎:《被凝聚的面对者与背对者》,1300X60X210cm,瓦楞纸板、普通钢、墙体,鸭绿江美术馆,2017
ARTDBL:你的作品旁边是黄永砅的遗作《/&r——临时建筑计划》,我知道黄永砅是你非常欣赏的一位艺术家同行,你的作品和他的这件作品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你希望和他建立一种怎样的对话性?
王鲁炎:我知道我的作品将和黄永砅的作品同在一个户外场地并列展出,但是我并不知道黄永砅将具体做些什么。我没有产生过询问展方有关黄永砅作品方案的念头,如果我与黄永砅一样去现场看场地,一起交流和实施作品方案,也许我会调整甚至完全改变作品的想法和做法。但是我的作品完全是由展方代劳实施的,展览开幕之前我始终没有去过现场,在这种情况下与黄永砅进行作品对话是没有根据的。
这次与“时间开始了”那次展览不同,没有类似于与相邻艺术家卡普尔(Anish Kapoor)作品对话的条件。那次我到现场看了场地,并因为遭遇性地因卡普尔选择了原本给我的场地,而在双方沟通时进行了多次可视为“观念意义”的对话。我目睹了卡普尔作品的实施过程,发现了我与他的艺术观念、作品呈现方法、价值判断以及对所在露天电影广场场地理解的本质差异,这些综合性因素构成了与其对话的可能,否则,是无法将场地以及相邻艺术家作品作为 “非此不可呈现”的特殊语境进行针对性思考和创作的。
左:黄永砅作品《/&r——临时建筑计划》 ;右:王鲁炎作品《浮》
黄永砅的确是我喜欢的艺术家,他1980年代至1990年代时期的作品对我产生过重要作用。我与黄永砅一起参加过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1991年在日本福冈的《中国前卫艺术家展(非常口)》、1993年英国牛津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沉默的力量》展览,因此对他比较了解。他是思想性且具有深度的艺术家,作品具有独特的智性。每个人都会有自己认同的艺术家,但是能够对自己产生重要作用的艺术家则屈指可数,早期的黄永砅对于我是其中的一个。
黄永砅的《小转盘》,曾是我于1989年收藏的他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参展作品,黄永砅借用轮盘赌具规则,把绘画画什么颜色以及画在什么位置上的选择交给色子的偶然性来决定,以此消解艺术家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