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雨享
1965 出生于景德镇
1989 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艺系陶瓷专业
现居杭州,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陶瓷艺术系主任、教授
主要个展
2015 造物养心—— 戴雨享陶艺作品展,澳门全艺社,中国澳门
2008 大瓷大杯—— 戴雨享陶艺作品个展,杭州大瀚画廊,杭州,中国
主要联展
2023 宽度——2023第二届武汉国际陶艺邀请展,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
2022 燚社第一回——当代陶艺作品展,恒庐美术馆
2022“温度”佛山当代陶艺邀请展
2022 见素抱朴——当代手工艺术展, 钱江湾美术馆
2022 “宋韵千年——百馆联动展”,南宋官窑博物馆
2022 北京艺术周展览
2022 明州问陶——2022宁波国际(中日韩)当爱青年陶艺家作品展
2021 2021界•尚——第六届中国当代陶艺实验作品邀请展
2021 赛博涌现——NFT加密艺术展,北京隆福寺文化中心
2020 余杭•陶----2020年度当代陶艺邀请展
2020 “瓷的边界”2020龙泉国际陶艺邀请展,龙泉青瓷展览中心
2019 三重阶—中国当代手工艺学术提名展,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杭州,中国
2019 《艺术上海》国际艺术博览会,上海展览中心,上海,中国
2019 巴黎2019法国当代创新艺术双年展,巴黎大皇宫 ,巴黎,法国 
2019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陶艺展区,中国陶瓷博物馆,景德镇,中国
2018 《跨界东方》国际陶艺协会 IAC会员展,莺歌陶瓷博物馆,台北,中国台湾
2018 学院陶艺十年——武汉国际陶艺邀请展,湖北美术学院,武汉,中国
2018 大道成器”——国际陶艺邀请展,清华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8 泥土之相——2018杭州国际当代陶艺双年展,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7 亚洲现代陶艺展,爱知县陶瓷美术馆,名古屋,日本
2017 佛罗伦萨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达巴索古堡,佛罗伦萨,意大利 
2017 缘•陶--京畿世界陶瓷双年展•中国展,南宋序集,杭州,中国
2017 界尚-第四届中国当代陶艺实验作品邀请展,山东博物馆,济南,中国
2016 源•归2016杭州国际当代陶艺双年展,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中国
2016 四方水土----青岛首届国际陶瓷艺术展,青岛市雕塑馆,青岛,中国
2016 实验场•新课堂“2015亚洲现代陶艺交流展,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中国
2016 凝•器—— 亚洲当代陶艺邀请展,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中心,成都,中国
2016 第二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6 醴陵瓷谷国际陶瓷名家邀请展,醴陵瓷谷美术馆,长沙,中国
2014 亚洲当代陶艺展,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杭州,中国
2014 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3 界•尚中国当代陶艺实验作品邀请展,山东博物馆,济南,中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 深见器重
相关评论 更多
· 莫若释怀------观戴雨享陶
· 空山新雨——戴雨享的陶艺
· 抱一天下式 :戴雨享的现代陶艺
·  从“唯美”走向“求真”---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空山新雨——戴雨享的陶艺>>
殷双喜
 
戴雨享的陶艺一如其名,渗透着浓浓的中国传统文人的山林气息,但是又具有当代人对现代生活的感悟。我将戴雨享的艺术看作现代陶瓷艺术中的文人画,在这些作品中,他试图重现中国先贤的生活理想,重塑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态度。他的陶艺作品并不是他的艺术终极目标,重要的是他在陶艺的研究与创作过程中,力求追寻中国古代先哲孔子对于艺术的理想,这就是“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中国古代的文人讲究“修身、治家、立国、平天下”,个人的人性完美与人格修炼是人生最基本、最重要的理想,艺术只是他们修身养性,达至圣人之道的途径之一。所以古人将琴、棋、书、画、茶、陶均上升至“道”的境界,不因善小而不为,戴雨享的陶艺创作体现了他对于陶之为艺的清醒认识,在他的作品中,蕴含着现代社会所缺乏的东西,即人的精神生活所必须的对于世界万物的体察与品悟。
 
明洪武年间,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北京,钦定在浙江龙泉大窑村建立官窑,调集最好的陶瓷艺人烧制龙泉窑器,这些瓷器只有基本的五种类型,且瓷器形体巨大,一个大盘可以放下整只羊,显然是为着为祭祀所用。这些瓷器的一部份被作为皇家的礼品,赐给外来的使节贵宾,流传于海外。由此,我们可以获知,在中国的陶瓷艺术史上,瓷器曾经作为玉器的替代品,具有礼器的功能,它是官方举办重要的祭礼时所必需的物品,凝聚了官方的意识形态,这从当时对出窑瓷器稍有瑕疵即行打碎,不许流传民间,可以见出陶瓷所曾经负载的重要文化内涵。与这种官方礼器相对,陶瓷在民间所起到的礼仪作用,就是我们前面所述的修身养性的功能。陶瓷器皿的存在,无声地表达了中国人的精神性生活方式,即超越物质生活而具有较多精神品格修养的生活方式。在中国文人的生活中,酒与茶,一向是十分重要的具有精神意味的饮品,可以说是中国文人的精神液体。而陶瓷制作的酒具与茶具,则使中国人在把玩品评器皿之间,体味到其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的融合所具有的身心和谐的玄妙天机,中国人将善饮酒者称之为“酒仙”,将品茶发展出一套完备的仪式,称之为“茶道”。而中国文人的书房中有许多陶瓷器皿不仅具有视觉艺术的形式之美,更具有文化情趣陶冶的意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精神的物质载体,所谓“厚德载于物”。
 
由此可知,陶瓷为小道,亦为大道,其中有人生的领悟,有对自然的遥想。而戴雨享的梦想就是空间的想象——通过内在精神的某种先验,来改变物质世界的视觉印象,用陶艺的方法将精神的想象固定下来,将思想与主题转变为抽象意味的器物。
 
90年代后期戴雨享的作品保留了传统器皿的外形,但过滤掉了其中的实用性功能,将其主要的功用转化为人对自然物质与艺术造型的静观。正如同中国的先哲所说,一棵大树如果不把它当作木材砍伐,它才可以让更多的人遮阴蔽阳,所谓“当其无而有其用”。戴雨享的作品,有壶的造型,但不符合壶的力学原理。他创作的瓷盘,一半釉色闪耀,一半孔状突起,并不能盛物,而是如阴阳相抱,体现了天空与大地的融合,以抽象的材质表述了意味深长的人文情怀。他所作的三足鼎,也与传统的铜鼎形制迥异,重在材质对比与形体空间的表现,其中的蜂巢状的孔洞与绳状物的穿织,成为戴雨享的基本风格符号,表达了一种自由的出入与隐显的生命状态。
 
在2001年以来的作品中,戴雨享开始了对传统陶瓷的解构性重组,即对传统陶瓷器皿的造型进一步抽象化,除了过滤其实用功能,更打破其造型框架,而在材料与肌理的层面,表达对待自然与人生的体悟,以充满节律感、方向感的形体结构,表现出生命的内聚力,在抽象的形体表现中走向纯净的境界。他的《有字天书》、《时间简史》、《科举题文》等作品,已经进入了观念陶艺的领域,在形体更简化与材质更朴素的同时,却加大了对历史与人文的感受与复杂性,有些作品更是直接以陶泥造型,在平面上显示出从泥向陶,由陶向瓷的变化,体现出一种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表达时间的历史意识。如作品《泥释》(2003)挣脱了器皿的外壳,直接用陶土呈现山水造型,并与手绘的传统山水画面并置,显示了艺术家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理想的重新阐释的价值理想。
 
戴雨享试图借助泥土来寻求语言的自然表现,在语言方面,既想避免粗糙,又想避免刻意纯化,从而使自己在陶艺与人文之间,艺术与工艺之间,保持了微妙的平衡,这是一个困难的选择。在中国当代陶艺的发展中,偏向传统的工艺装饰陶瓷,保持了继承而乏于创新,在中国各大城市百货商场出售的手工精细的西班牙瓦伦西亚瓷偶,是这种晚清以来“罗可可”陶瓷风格的现代版代表。而受西方现代艺术影响的现代陶艺,注重雕塑式的空间造型与现代形式结构的创新,却往往忽视传统陶艺自身的艺术特质。戴雨享的近期作品中再现因素越来越少,而想表达的观念似乎越来越多。面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强烈冲击与影响,他试图从中国当代水墨画的发现中借鉴陶艺的创新之路,衔接现代与古典,不去片面追求“现代性”,以一种宽容的机智坦然地面对时代,在开拓陶艺的媒材魅力的过程中去寻找现代陶艺的艺术主题、艺术符号和表达方式。
 
艺术是将人类情感转变淡一种具体形式的情感交流工具,与现实中的话语不同,它是建立在某种模糊性与不确定性的半开放式的结构之中,在陶艺中更是如此。创造过程中的原始冲动,直接诉诸于心手相应的劳作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塑形的过程即是触摸感性的过程,感觉在形体的塑造过程中逐渐明晰。创作中的偶然性、随机性,有意识的破坏、自省与思考、痕迹与体验,都能够转化为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乐趣,从而陶冶艺术家的心灵并进而影响观者的精神情趣。戴雨享将陶艺为一种材质、一种概念、一种工具、一种文化的感觉,借陶瓷材质与釉料及烧成上做文章,在文化差异和环境中探索与自己朝夕相处的文化,以象征性的造型符号表达个人对现代社会的反思,重新诠释传统的文化内涵,寻求一种融合古典美学与现代艺术语言所构成的新境界。
 
当代陶艺界有一个关心的共同话题是“泥性”,无论是感觉泥性、演绎泥性还是超越泥性,都非常注重艺术家面对陶土时的当下感觉,而我在这里提出“物性”的概念,即我们对人造物体的认识。当我们把所有的陶瓷器皿都作为人的创造物来看待时,我们会对“物性”产生新的认识,这种人造物的“物性”实质上是“人性”的凝聚。艺术家也是劳动者,他的创作与劳动者创造产品有共同之处,即他们的劳动不仅凝聚了自己的生理和技能,也凝聚了他们对“物”的认识和态度。在古德语中,“物”这个词意味着聚集和统一,特别是对于考虑言说中的事情,一种争议的聚焦。对于艺术家来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不是创作的技术,而是创作的视野,即对于物的选择,对物的选择就是人对物的意义的基本把握,是重新敞开人对于物的关系,回到事物本身去,回答生命的原始呼唤。如海德格尔所说:“走向物,就是从描述中抽身,走向回答和回忆的思考。”
 
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世界陶艺大国,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也只是20世纪80年代才展开的新兴事物,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陶艺家面对世界上特别是美、日等国迅速发展的陶艺奋起直追,已经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一个电脑日益普及的信息化时代,面对海外文化艺术信息的过量涌入和频繁的信息交流,个人艺术观念的形成不仅缩短了周期,而且加速了变异的可能。由此,中国艺术家就更需要经常回到自己的历史文化之源,从东方哲学与人文精神的深处吸收和培养艺术的基本理念,在这一过程中,超越材料与形式,进入文化与历史,是中国青年一代陶艺家不能回避的成长之路。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