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艺术品与商品画等号,或许会让人感叹艺术的沦落,但这并不是对其艺术价值的贬低。艺术品的艺术价值是它成为艺术品的根本,它是独立的存在,只要有人去观看和感受艺术品,艺术的价值就存在;而只有在艺术品进入市场之后,它才会具有和显现出商品价值,它是社会经济发展赋予艺术品的附加价值,不是它的固有属性。离开了商业流通,艺术价值依然成就了艺术品独一无二的存在。
目前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天价频出、热度不减,很多人对市场的“过热”产生了质疑,认为其中掩藏着不可预知的风险。除去中国传统的文物市场不谈,目前让大家瞠目结舌的艺术品市场,只不过是在最近二十至三十年间起步发展的。那么,在这短短的二三十年的时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由于中国的艺术品价位——特别是油画作品的价位——在国际上比其他国家和地区要低廉很多,而在艺术上又反映了中国社会转型当中一些西方所关注的问题,于是一些艺术经纪人、画廊和收藏家开始关注中国艺术家及其创作。
1992年,香港佳士得推出中国当代艺术专场,1994年香港苏富比推出中国油画专场,这些事件标志着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正式进入国际艺术市场。而中国内地艺术市场的真正启动,则以1993年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的成立为标志。从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画廊业也在逐步兴起,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画廊区,而且其中一部分画廊是由欧美日韩等国的外国投资人开办的,还有一些著名的海外画廊看好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开始在中国开办分支机构。
一时间中国艺术品市场风生水起。在这个过程中,与艺术品相关的金融产品也在不断涌现。艺术品投资与金融、房地产并列为效益最好的三大投资产业项目,而且与其他两者相比,艺术品投资虽然具有周期较长的特点,但却是最抗跌的投资产品,它的增值与投资回报,最终还是优于其他两项。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优势,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形成了艺术品市场与金融资本的对接,目前看来,最新也最具争议性的例子就是艺术品份额化交易,即将艺术品资产包进行等额拆分,出售份额的交易模式。这可以说是中国独创的艺术品交易模式。
纵观这些年来的发展,不得不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增长速度,如同中国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一样,用几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所超越。急剧膨胀的过程中问题自然不可避免,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大多数人都将之归结为市场规范的缺失,这其中最重要就是因行业不规范而造成的艺术品价值判断标准的缺失。
如果从纯粹学术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并没有太大的困难,但是,这些标准是否完全适用于进入资本市场的艺术品呢?或者说当艺术品进入资本市场之后,仅仅依据这些标准来判定价值、确定价格就足够了呢?
当人们购买任何一件商品的时候,这件商品的价格是如何确定的呢?商家可能会采用的基本方法有成本加利润定价法、参照竞争对手的市场定价法、揣摩顾客心理的心理定价法,甚至还会应用高价策略,在短期内迅速赚取超额利润等非常规的方法。或许有人会说,这和艺术品定价是两回事。但是,艺术品进入市场的时候,同时也就具备了商品的某些属性。艺术价值的高低,已然不再是确定价格的唯一考量因素。一件“天价”作品的出台,它所带来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新闻效应、广告效应等多方面的影响,显然已经大大超出了艺术品本身价值所能涵盖的范畴。
将艺术品与商品画等号,或许会让人感叹艺术的沦落,但这并不是对其艺术价值的贬低。艺术品的艺术价值是它成为艺术品的根本,它是独立的存在,只要有人去观看和感受艺术品,艺术的价值就存在;而只有在艺术品进入市场之后,它才会具有和显现出商品价值,它是社会经济发展赋予艺术品的附加价值,不是它的固有属性。离开了商业流通,艺术价值依然成就了艺术品独一无二的存在。
在艺术品进入流通的过程中,会出现商业价值覆盖艺术价值的情况,会有二流三流的艺术家、二流三流的作品,以超出其实际价值几十倍、几百倍的价格出售。这种情况,仅仅依靠专业、学术和规范的力量,并不能得到扭转,因为其中包含着更为复杂的商业、经济和社会因素;让人咋舌的价格,也不会一味地增长下去,曾经炙手可热的作品和艺术家,也会遭遇流拍。这些都是市场自身的调节功能在发挥作用。艺术品投资虽然获利可观,但也同样具有风险,中国的艺术品投资者,需要保持冷静理智的头脑,他们走向成熟的那一天,也就是市场本身发展成熟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