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 佳果图 设色纸本 画心 1948年作 95×35.5cm
文非
在上世纪中国,齐白石毫无疑问是最广为人知的艺术家。齐白石(1864—1957),名璜,字萍生,号白石,湖南湘潭人。这位农民出生的雕花匠 在“衰年变法”后,以质朴天真、直率老辣的写意书画获得了极不寻常的声誉和地位。有说,近世画学之变成就了齐白石的艺术。自“扬州八怪”以来,职业画家这 一群体可谓异军突起。不同于宫廷画家们的绘事职务,也不同于文人画家的闲情寄寓,职业画家依傍都市文化和商业文化而生,他们掌握精湛的绘画技艺,并多以文 人化为理想追求。由于职业画家群体的主要社会成分为普罗大众,同时也由于新时代思想的传播,文人画被注入了大众文化的活力和新意。随着王朝的分崩离析,官 宦文仕阶层也不复存在,但政治的动荡并摧毁不了民间职业画家的生计,影响职业画家更显见的因素是“市场”。正如近代画坛间曾流传的:“金脸,银花,要饭山 水”,画作越是通俗直白越是招人喜爱,越是价值高,一场长期的人物、花鸟画创作竞赛由此展开,齐白石即是最为集大成的艺术家之一。
齐白石一生创作了大量书画、篆刻作品,除了被国内外重要美术馆收藏,也被为数众多的收藏家所拥有;他的生平传记、画册图录被大量刊印发行;齐白 石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名人,老人标志性的墨虾、雏鸡等甚至已经成为孩童习画的入门教参。尽管被大量欣赏和习阅,白石老人的画作犹如被赋予了他的品格和时代的 精神,每每观赏,仍能被其中的朴实生活滋味和艺术探索精神打动。初读《佳果图》,见满满一提篮的新鲜荔枝和两颗透熟苹果。由于长期以来养成的深入生活、观 察生活的工作习惯,齐白石绝不画自己不熟悉的事物,看似信手拈来的写意小品皆是艺术家悉心观察酝酿而成的画面,白石老人认为“凡大家作画,要胸中先有所见 之物,然后下笔有神”,至于如有做到“胸中有所见之物”即是通过反复观察和写生。在中国传统三大绘画门类:人物、山水、花鸟中,“写生”的观念应是最早出 现在花鸟画创作中。正如中国绘画观念中认为“神”比“形”关键,“写生”作为“求形”的机械训练手段,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受重视。作为对“求形存理”的传 承,或出于西学东渐来的教育观念,“写生”在近代被各家提出倡导。但齐白石笔下的“写生”,首先是为不囿于古人,另辟创作蹊径,对于写生得来的花鸟,其言 “殊有生气,远胜画家死本”;更重要的是,写生的过程是表达着对生活的观察了悟,而这些体验往往是人民大众所共同拥有的。
恰如《佳果图》中艺术家以荔枝和苹果组成主体,称为“佳果”的并不是甚么稀罕特殊的果子,但画家笔下的鲜红荔枝定是肉汁甜冽,红扑的苹果已经清香四溢。尽管“荔”同“利”谐音,“苹”也有平安祝福之意,但这其中包含的对“小康”生活的回味更是意味深刻。
《佳果图》画面中两颗苹果尤为醒目,苹果由黄渐红的过渡,与水墨的晕染表现天然契合,鲜活生动。白石老人创作从来不避旧稿,与《佳果图》相近的 画作,有如《苹果柿子图》、《苹果荔枝图》等诸多存世,其中常见这种烘染皴擦相间、漂亮可爱的苹果。如再作深究便将发现,前代花鸟画创作中,少有将苹果作 为绘画对象。我们现在日常食用的水果,大多数在中国都有悠久的栽种历史,并时常出现在诗文书画中,但苹果可以说是一个例外。苹果原产自欧洲、中亚、西亚和 土耳其一带,很长一段时间苹果对汉地而言是殊品。在考据古代文献时,柰、沙果等不时混同于苹果,明代介绍植物栽培的著作《群芳谱》称古代“苹果”虽“光洁 可玩,香闻数步”,但“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过熟者又沙烂不堪食”。至元朝后期,棉苹果的一个品种从西域引进内地,时人开始借用佛经中的“频婆果”一 名称呼它;到明代后期正式出现了“苹果”这一果名。白石老人笔下的苹果,也是我们现在最常见的苹果应是19世纪中叶从美洲传入的新品种,海禁开放之后,苹 果树的品种资源和种植技术传入中国进而被大量种植。“写意画”常被与西方艺术流派中的“表现主义”建立对比参照,但或许写意画“现实主义”层面的意义也不 容忽视。《佳果图》既是人民画家对生活现实的观想,同时,西风东渐对民生和艺术的影响在老画家的笔下不自觉地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