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香港国际艺术展的发展也得益于中国近几年迅速发展的艺术品市场,近年来,香港成为继纽约和伦敦之后世界第三大艺术品交易市场。佳士得卸任主席John A. Floyd以其多年经营经验总结出,高密度地创造买家,前提是要找到下一个买家群的所在地,而香港正是亚洲买家群的聚集地。
打造世界一流艺博会
如果仅仅依靠政策优势,也无法成就一个世界顶级的艺术博览会,香港国际艺术展的名声在外,还与其国际化的操作和规范化的运作密不可分。
一个好的艺术博览会并非凭空诞生,它是由艺术家、画廊、藏家构成的大系统。博览会组织甄选委员会要保证参展画廊的高质量,而展览现场不仅包括顶级画廊的展位,还有博览会特展、系列讲座和研讨会,以及精心策划的私人藏家和艺术机构的参观活动。
2011年,香港国际艺术展吸引了38个国家的260家画廊参展,6.35万名观众前来参观,比上一届增加了38%。今年,申请参加艺术展的画廊数量达630家,最终确定的参展画廊为266家,这些画廊都是由独立选择委员会根据国际通行的遴选规则,严格评审出的。伦弗鲁说:“这是一个独立挑选的过程,我们不会以地方的影响力或市场标准作选择,好的画廊非常重要,其画廊定位、选择的艺术家、如何经营、有什么特色、画廊之前的参展经历、作品品质和艺术家的知名度都需要考虑,而最主要的因素是画廊未来的发展。”
此外,一定要看重参展作品的质量。香港国际艺术展的成功并不是依靠位置和大力宣传,也不是依靠高素质的游客或有钱的赞助方,而是因为世界上最好的画廊将最好的艺术品带到了这里。
为了体现香港的地理位置,亚洲元素仍是香港国际艺术展的一大卖点,“亚洲一展馆”就是为此而设计,2011年的展览大受好评,今年再度登场,而且会移师到展览馆中心举行,49家亚洲画廊将各自为旗下一位亚洲艺术家举办个人展。
香港国际艺术展也关注艺坛新秀和香港本土艺术的发展,并有其自身的策划,“艺术世界之未来”部分主要是推出年轻艺术家和新兴画廊展区。今年,这一板块也会像往年一样,评出一名新晋艺术家获得“艺术世界之未来”大奖,将从成立不超过8年的画廊及35岁以下的艺术家中选出。
香港国际艺术展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以其服务沟通东西方艺术界,“曾经亚洲买家要求很大的折扣,这使得西方画廊很尴尬。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经营方式,我们希望买家和画廊了解这种文化差异,使他们能以一种可能的途径得到沟通,而不是相互之间变得尴尬。”针对亚洲的特点和文化,香港国际艺术展召开研讨会,出版小手册,告知参展的西方画廊应该如何在香港售卖艺术品。
将文化沙漠变成文化港口
曾有外媒评价香港国际艺术展,“香港国际艺术展正在将香港从一个文化沙漠变为一个文化港口。” 伦弗鲁也相信,艺博会不仅是一项艺术品交易的商业活动,最好的艺博会也在推动文化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在伦弗鲁看来,香港国际艺术展任重道远,还有很多可做之事。比如,与西方画廊相比,亚洲的画廊尤其是内地的画廊处于弱势地位,因为其经营时间短,艺术家和画廊的关系比较松散,画廊对艺术家的推动缺乏力度和计划性。伦弗鲁希望,从某种程度上,香港艺博会可以保护和鼓励亚洲画廊的发展。“艺博会不是仅仅为了利益而销售作品,而应在推动画廊体制改革、促进画廊和艺术家形成更良性的合作关系,以及画廊体系的良性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怎样吸引美国、欧洲甚至世界其他地方的藏家来香港,培养新的客户和优秀藏家,也是香港国际艺术展需要考虑的。伦弗鲁希望在艺术家、画廊与收藏者之间建立一种全新的关系,不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艺博会不仅是商业展销,更应该是艺术品的高端展示。所以,他在艺术展中穿插了一系列教育项目,帮助藏家更好地理解绘画,正是这一点,使得香港国际艺术展有别于其他的艺术展会,呈现出独特的面貌。
伦弗鲁希望,通过艺术展推动环境的变化,创造良好的机会,去改变人们评价、判断艺术的标准。目前很多人审视艺术主要通过市场价位,虽然这也没错,但却忽视了艺术品最本质的价值。他说:“在中国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改变简单的评价观念——贵就是好的,好的必定是贵的,其实不是这样,好的未必贵。”
欧洲和美国具有一体化的艺术景观,有相互连接的艺术生态,才愈显强大。中国、印度、韩国、日本、东南亚地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同属亚太地区,但联系却并不紧密,香港国际艺术展未来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为亚太艺术整合资源的平台。
伦弗鲁表示:“就短期而言,这里会成为香港的巴塞尔艺博会,成为一个顶级的艺博会。对于长期发展而言,要维持艺术展的成功,我们必须保持亚洲画廊50%的比重。毫无疑问,世界的重心正在向亚洲倾斜,在艺术世界亦是如此。香港国际艺术展在于创造一个与其他艺博会不同的艺术展,它能反映一个现实,那就是亚洲艺术不容忽略。”
责任编辑:刘倩 |